桃子有“寿桃”和“仙桃”的美称 哪些人不宜多吃桃子
桃子一向被作为福寿吉祥的象征,素有“寿桃”和“仙桃”的美称,因其色泽红润,肉质鲜美,又被誉为“天下第一果”。尽管桃子具有补益心肺、生津止渴、消积润肠、解劳热等功效,但以下几种人不宜多吃。
1、体热者不能多吃
桃肉性偏温,《滇南本草图说》载:“多食动脾助热,令人腹胀,发疮疖”,《随息居饮食谱》亦称:“多食生热,发痈疮、疟、痢、虫疳诸患”。故凡体内热偏盛者,不宜多食。
2、拉肚子者少吃
《本经逢源》谓:“多食令人腹热作泻”,热盛泻痢者,不宜多食。
3、胃不好者勿吃多
桃子含糖分较多,糖尿病患者不宜多食。体虚多病者及胃肠功能弱的病人不宜多食,否则容易增加胃肠的负担。
4、过敏者少吃
桃子表皮有毛,易引起过敏反应,过敏体质者也要慎加食用。
5、不宜给婴儿喂食
不宜给婴幼儿喂食桃子,因桃中含有大量的大分子物质,婴幼儿肠胃功能弱,无法这些物质,很容易造成过敏反应。
6、没熟的桃最好不吃
没有完全成熟的桃子不宜吃,食之可引起腹胀或腹泻。
7、不宜与鳖同食
桃不宜与鳖同食,否则可能引起胃痛。
中医里的“八纲”
疾病的临床表现是千变万化、错综复杂的。中医为了对种种疾病进行分门别类,运用了“八纲”。
【八纲的概念】
八纲,即阴、阳、表、里、寒、热、虚、实,是辨证论治的理论基础之一。
阴阳,既能概括整个病情,又能用于一个症状的分析,是八纲辨证的总纲,它能统领表里、寒热、虚实三对纲领,故有人称“八纲”为“二纲六要”。临床上,阴证多指体内阴气亢盛,正气未衰的虚寒证,阳证多指体内阳气亢盛,正气未衰的实热证。
表里,是辨别病变部位深浅和病情轻重的两纲。在《韩非子·喻老》中,蔡桓公由于不听扁鹊的劝说,最后病重而亡。扁鹊在分析蔡桓公病情时,提到他的病由腠理发展到肠胃,最后深入骨髓,因而无法医治。这就是对疾病表里的辨证。
寒热,是辨别疾病性质的两纲。一般来说,寒证表示机体阳气不足或感受寒邪所致的证候,如恶寒喜暖、小便清长;热证表示机体阳气偏盛或感受热邪所致的证候,如面红目赤、大便燥结。
虚实,是分辨邪正盛衰的两纲。虚证,多见于久病、重病之后,或先天身体虚弱,后天失调,从而出现精神萎靡、面色苍白或是自汗盗汗、小便失禁等症状。实证多为人体邪气太盛而造成的,常见症状为腹部胀痛、发热、胸闷烦躁等。
【八纲的作用】
八纲辨证是对疾病从表里、寒热、虚实、阴阳八个方面归纳、分析进行诊断的一种方法,虽然它还要和病因辨证、卫气营血辨证等结合起来诊断才能趋于完善,但它是各种辨证的基础,起到执简驭繁、提纲挈领的作用。
疾病的临床表现是千变万化、错综复杂的。从八纲辨证来看,任何一种病症都可用阴阳确定类别,用寒热阐发性质,用表里反映其病位深浅,用虚实说明邪正盛衰的强弱。
在一定的条件下,疾病的表里病位和虚实寒热性质往往可以发生不同程度的转化,如表邪入里、里邪出表、寒证化热、热证转寒、由实转虚、因虚致实等。当疾病发展到一定阶段时,还可以出现一些与病变性质相反的假象,如真寒假热、真热假寒、真虚假实、真实假虚等。
因此,在辨证过程中要认真地调查研究,连贯起来进行思索,透过现象抓住本质,及时掌握疾病的转化,只有这样才能有中肯的分析,正确的诊断,从而进行恰当的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