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十岁的偏方
在五千多年的中华文明史中,中华民族一直重视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它是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是预防和战胜疾病、延年益寿的重要保障。事实表明,古往今来的长寿健康之人,都是无不良嗜好、饮食有节、起居有时、欲望有度。先民们积累的健康生活经验,很多通过谚语的形式保存下来,整理研究这些谚语,对于今日人们的养生保健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黄帝内经·素问·上古天真论》提出养生保健应该“起居有常”,即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应作息有时、活动中节、劳逸适度以及顺应天时等原则而安排起居,从而达到健康长寿的目的。中医学认为“精气神”乃人体之三宝,神为生命的主宰,是脏腑功能活动的外在体现,是生命活力的综合表现,故有自古就有“得神者昌,失神者亡”之说。人们起居有常,作息合理,则能保养人的精神,使人精力充沛,神采奕奕,面色红润,目光炯炯,正如清代医家张志聪所言:“起居有常,养其神也”。反之,如果长期的起居失常,作息不合理,就会使人精神萎靡,面色萎黄,目光呆滞而失去生命活力。
顺时养生是指要顺应自然界一日的昼夜晨昏和一年的春夏秋冬之变化规律安排生活,并要持之以恒。
1)“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中医认为,一日之内随着昼夜晨昏的变化,自然界阴阳双方始终处于消长变化中,人体内的阴阳气血也进行相应变化而与之相适应。人体阳气在白天运行于外,推动着脏腑官窍进行各种机能活动,因此,白天是学习、工作的最佳时机;夜晚人体阳气则内收而趋向于里,与阴气相交处于修养宁静状态,恢复精力以便第二天的活动。现代研究也证实,人体内的生物钟与自然界的昼夜规律相符,按照生物钟的规律而进行活动休息,更有利于机体的健康。温州民间谚语中有很多这方面的谚语,如“早困早起,精神百倍。”“每天遛个早,保健又防老。”“早起晨炼,益身体健。”“早起动动腰,一天少疲劳。”“早起做做操,一天精神好。”“早起一时,痛快一天。”“早睡早起,一天快活。”“要想身体好,每天起个早。”“早早睡,早早起,鼻子眼睛都欢喜。”“起得早,身体好;起不早,病来找。”这些谚语,旨在号召人们每天起床要早一点,不但能把事情办得周详些,更对身体有很多好处。早起可以呼吸更加新鲜的空气,能使人头脑清醒、精力充沛,并有充分的时间进食早餐,保证一天的精力。
一日中在特定的时刻有很多不同的养生内容,如“清早牙齿叩一叩,到老不会落。”扣齿清晨最宜,清晨人体从睡眠中初醒,“阴气未动,阳气未散,经脉未盛”(《素问·脉要精微论》),全身肌肉处于松弛状态,牙齿亦然,此时叩击牙齿能兴奋牙齿的血管、神经,有利于巩固牙周组织,使齿牢不落。并且,通过叩齿的轻轻震动,能促进脑部血液循环,增强脑细胞活力,防止老年痴呆等病。中医认为“肾主骨生髓通脑”,而“齿为骨之余”,因而叩齿有益肾健脑之功效。
“睡前烫烫脚,胜过安眠药。”热水泡脚可以改善局部血液循环,驱除寒冷,促进代谢,由于脚掌上无数神经末梢与大脑紧密相连,热水泡脚时对脚部末梢神经的温热刺激作用,可对大脑皮质产生抑制作用,使人感到脑部舒适轻松,从而加快入眠,使睡眠加深。
2、春捂秋冻,一年无病
一年四季,春温、夏热、秋凉、冬寒对人体影响很大,人体脏腑气血也相应具有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变化。人们必须根据四季变化的规律来合理安排起居生活,才能达到健康长寿的目的。《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曰:“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逆之则伤肝,夏为寒变,奉长者少。夏三月,此为蕃秀。天地气交,万物华实,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无怒,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逆之则伤心,秋为痎疟,奉收者少,冬至重病。秋三月,此谓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逆之则伤肺,冬为飧泄,奉藏者少。冬三月,此谓闭藏。水冰地坼,无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去寒就温,无泄皮肤,使气亟夺,此冬气之应,养藏之道也。逆之则伤肾,春为痿厥,奉生者少。”明确指出了人们顺应四时气候的特点来安排起居生活以及调摄精神情志的机理与方法。清·高士宗《素问直解》曰:“四气调神者,随春夏秋冬四时之气,调肝心脾肺肾五脏之神志也。”
“春捂秋冻,一年无病。”“春不忙减衣,秋不忙加帽。”春季,气温刚转暖,乍暖还寒,气温变化大,不要过早脱掉棉衣。同样道理,初秋暑热尚未退尽,不要过多过早地增加衣服。如果春末和深秋,仍捂得很多或穿得过于单薄,这样的“春捂秋冻”就过分了。
“白露不露身,寒露不露脚。”白露时节,“露凝而白也”,天气转凉,早晚气温较低,不要经常赤膊露身,以防凉气侵入体内。如《养生论》说:“秋初夏末,不可脱衣裸体,贪取风凉。”寒露节气,“露气寒冷,将凝结也”,秋意更浓,气候变化快,遇到寒潮侵袭,会突然变冷,人们应注重保暖,以防寒邪入侵,尤其不要赤脚露腿,以防“寒从足生”。因为脚处人之末端,离心脏最远,血液供应少,容易受寒。一旦脚部受凉,容易引起上呼吸道黏膜毛细血管收缩,使人体抵抗力下降而感冒。
“未吃端午粽,寒衣不能送。”端午节前,天气虽已转暖,但冷空气还会来袭,不要将御寒的衣服收藏起来,还需注意随时保暖,不能大意。
“三八天,乱穿衣。”指在农历的三月和八月,正是冬春、夏秋换季时,天气冷热变化大,人们必须及时增减衣服,保持自身体温相对恒定。
“冬起要迟,夏起要早。”《黄帝内经·四气调神大论》篇有言:“夏三月……夜卧早起,无厌于日……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冬三月……早卧晚起,必待日光……此冬气之应,养藏之道也。”中医学“天人合一”思想,要求人的活动要与大自然同步协调,太阳的作息也就决定着人的作息,此即中医养生之道。
“过了立秋节,夜凉日里热。”“天高(温州话,早上)立了秋,哈虚(温州话,晚上)凉飕飕。”指立秋后早晚温差大,日里虽然如夏日般炎热,但早晚已有秋意,要及时增减衣服,避免着凉。
“一场秋雨一场凉,十场秋雨穿棉袄。”秋季每次冷空气南下都会带来一阵秋风一场秋雨,造成一次降温。每次秋雨过来,气温一次比一次低。十场秋雨后,气温就显得很低了,秋天即将走到尽头,冬天将要来临,人们也就该穿上棉衣保暖防寒了。
“冬天晒回被,抵过一件衣。”晒被子是冬季不可避免的一项家务,在天气晴朗的冬日,把被子拿到太阳底下晒晒,可以去潮除湿,杀菌防虫,有利于人体健康。更重要的是,晒一晒被子能使其松软,让人睡觉时更觉得有温暖的感觉。(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