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知识

    秋季是寒暑交替的季节,气温反复无常,体弱人群一时难以适应,疾病丛生。如果这段时间旧疾复发,或者增添新病,接下来的冬天就不好过了。

640.webp (5).jpg

    怎么做才能避免这些问题呢?其实,民间的10句俗语、谚语中就包含了入秋所有的养生、防病要诀。今天,就给咱们大家详细解读~

健康养生知识小常识

    秋天宜收不宜散

    这句谚语正好应了中医的“秋收冬藏”,“收”的关键是收敛肺气,润肺养肺,要少辛多酸。

    建议:

    多吃一些甘寒汁多味酸的果蔬,如梨、柚子、柑橘等水果及萝卜、冬瓜、山药、莲藕等蔬菜,常吃冰糖炖梨、百合炖梨、银耳莲子汤、冰糖燕窝、冬瓜炖鸭等食物,能有效缓解咽干、咳嗽、皮肤粗糙、大便干结等“秋燥”症状。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春夏两季,人体阳气以外发为主;秋冬时节,要注意阳气的收与藏。

    建议:

    秋季运动要以静为主,可打打太极、跳跳舞、散散步等。

    早睡早起很有必要,要延长睡眠时间,建议在都市生活的人应该由以前的晚11点之前睡觉提前到晚10点以前。

    太子参(一般煲汤用,用量为3克/人)是非常好的养阴食物。

    吃了十月茄,饿死郎中爷

    茄子营养丰富,但“饿死郎中爷”太夸张。

    中医认为,茄子有清热、活血散瘀、消肿止痛等功效,可防治大便干结、痔疮出血等。

    经常吃点茄子能增强毛细血管的弹性并减少老年斑生成,还能防血压升高、调节胆固醇。

    秋瓜坏肚

    到了秋季,人的脾胃多处于虚弱状态,如果吃过多的瓜果会加重对脾胃的损害。

    建议:

    入秋后食用瓜类应适度,尤其是脾胃虚弱的人,建议大家秋季可多吃应季水果,如梨、鲜枣和葡萄等。

    秋贴肉膘

    “以肉贴膘”对于现代人来说不一定全适用。

    建议:

    对于那些身体瘦弱、贫血、低血压、怕冷的人,推荐趁秋凉来临适当吃点牛羊肉。

    至于已经有高血脂、脂肪肝的人和体重超标的人群,尽量以蔬菜、水果、粗粮等代替。

    秋天补得好,一冬病不找

    身体较胖、血脂高的人适当食用脂肪含量相对较少的鸭肉、鲫鱼、鲤鱼等;

    身体虚弱、四肢无力的老人可每周食用一次乌鸡或土鸡炖汤,以补充体力;畏寒怕冷的老人可以适当食用羊肉。

    新鲜水果和蔬菜要结合身体需要:如若存在视力问题,如老花眼、眼睛干涩等,多吃橙黄色的水果蔬菜,如胡萝卜、南瓜、芒果等;

    若牙龈常出血,多食用猕猴桃、脆冬枣、大白菜等;

    健康人群首选当地时令水果蔬菜,同时保证深色蔬菜占所有蔬菜的一半。

    四季脾旺不受邪

    夏季人们常进冷食,脾胃功能下降,因此,进补前要先调理脾胃,茯苓、芡实、山药、豆角、小米等都具有健脾益胃的功效。

    《神农本草经》更把茯苓列为上品,称其“久服安魂养神,不饥延年”。因此药膳粥是此时调节脾胃最好的饮食。立秋后早晨喝茯苓碗粥,既可泻秋凉,又能防秋燥。

    春捂秋冻,不生杂病

    只有气温在15~25℃时才适合秋冻,建议有类风湿、关节炎及年老体虚的北方老人需要及时关注温度变化并添衣保暖。

    燥邪伤人,耗人津液

    燥邪伤津,会出现皮肤干燥、口干鼻燥、两目干涩等症状。

    多喝水是除“秋燥”解“秋乏”之良方。但只喝白开水让人索然无味,最佳方法是“朝盐水,晚蜜汤”。

    早上喝点淡盐水(为防食盐过量,饮食中药扣除这部分盐),可以引火归元、降火利咽,晚上喝点蜜糖水,可以润燥养阴、滋养肺脏。这不仅补充水分,也是秋季养生、预防便秘、抗衰延年的饮食良方。

    春困秋乏夏打盹

    入秋后,炎夏造成的消耗一时未能完全补偿,不少人感到浑身疲软无力,疲惫倦怠,睡意连绵,这被称为“秋乏”。

    调整生活起居,对于体质虚弱、年老多病者,一时“秋乏”不能解除,可适当服用补中益气丸、六君子丸、香砂养胃丸等中药,进行辅助治疗。

    如果晚上能保证7~8小时的睡眠,白天还常打瞌睡,可能是某些疾病“作祟”,最好去医院排查脑血管病、心脏病、甲减等疾病。(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