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蛊还得看古人
受了委屈,想要还击,首先想到的是拳脚,对吧?十分遗憾,古往今来,大家多半都有相似的烦恼,那就是——打赢坐牢、打输住院。怎么办呢?于是有人就想到了毒虫,借助蛊术!据说,蛊术在古代江南尤其少数民族地区极流行。
1.
在这,肯定有人好奇,忍不住要问了,什么叫蛊?
这个问题春秋时代就有人讨论了,也有明确说法。
大体上看呢,有两层意思,一是指毒蛊,即有意培养的毒虫(《左传·昭公元年》:「赵孟曰:『何谓蛊?』(医和)对曰:『淫溺惑乱之所生也。于文,皿虫为蛊。谷之飞亦为蛊。』」);二是指蛊疾,即毒蛊引发的疾病(孔颖达认为,「人自有无故失志,志性恍惚不自知者,其疾名为蛊。」)。
©清·姚培谦《春秋左传杜注辑》
发现了没有?这两层意思,一注重养,二着眼用!
2.
如何养蛊呢?典籍中记载,同时将很多种毒虫投进器皿中,任由他们互相残酷撕咬、吞食,然后看谁能够笑到最后,笑到最后的即为蛊(《本草纲目》:「造蛊者以百虫置皿中,俾相啖食,取其存者为蛊。」)。据说,这种养蛊之术早在春秋时期就已经广为流传了(高国藩《中国巫术通史》)。
©明·李时珍《本草纲目》
从材料上看,最后打怪升级为蛊的「虫」很多种,常见的有蛇、犬、蜈蚣、蜥蜴、蛤蟆、猫、虱,诸如此类,五花八门,不胜枚举。
看这些材料,我有个感受,那就是——但凡用心些加以培养、调教,什么阿猫阿狗都可以成才、成蛊,干出一番惊天动地的事情来!
至于用蛊嘛,除泄愤之外,据说有两个重要用途:
一是,将中蛊者的财产神不知鬼不觉地转移到养蛊者的家里来(《搜神记》:「荥阳郡有一家,姓廖,累世为蛊,以此致富。」);
©晋·干宝《搜神记》
二是,造蛊者把人害死后可以役使他们的鬼魂(《述异记》:「受蛊之鬼即为蛊家役使,凡男耕女织、起居伏侍,有命即赴。」)。
移财役鬼的蛊术在传说中以各种各样的面貌出现。
3.
魔高一尺,道高一丈,古人想到对付蛊术的法子。
当中,一个极其简单且极具创造性的法子就是吃(说好听一点叫——食疗),比如吃鱼(《山海经·中山经》:「休水出焉,而北流注于洛,其中多䱱鱼,状如盩蜼而长距,足白而对,食者无蛊疾,可以御兵。」)。此外,对付蛊术,古人想到蘘荷汁、破鼓皮、鸡冠血(胡新生《中国古代巫术》)。
©清·郝懿行《山海经笺疏》
说到鼓皮,很有意思。孙思邈(唐)认为,有些蛊疾很麻烦,要想根治必须在服药的同时探知蛊主姓名,让蛊主把毒蛊召唤回去,这得用到鼓皮(《千金方》:「若服药知蛊主姓名,当使呼唤将去。若欲知蛊主姓名者,以败鼓皮烧作末,以饮服方寸匕,须臾自呼蛊主姓名,可语令去则愈。」)。
©唐·孙思邈《千金方》
当然,还有咒语,《千金方》记有多种专用咒语!
声明:部分内容来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以上内容,并不代表易德轩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