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十六宜面宜多擦则可疏通经络,并有美容作用

  1、发宜多梳

  用木梳每日梳头3~5遍,每遍60次左右。可以疏通头部经络,防止脱发和头发早白。

  2、面宜多擦

  用双手轻擦或拍打面部,每次1~2分钟,每日2~3次。因经络系统中足三阳经都起于头面部,擦面可疏通经络,并有面部美容作用。

  3、目宜常运

  中医认为,肝开窍于目,经常按摩、运转眼睛,不但能使眼睛清澈明亮,而且对五脏六腑气机运转亦大有裨益。

  两眼微闭,心平气和,眼球分别沿眼眶顺时针、逆时针各旋转16次,然后再做上下、左右运转各16次。尔后,忽然睁开眼睛,向前平视3分钟,再以双手掌心相对,运用开合之法,使两掌得气,以双手掌心对着双眼烘烤3分钟。

  可明目清脑,解除眼部疲劳,改善视力,预防近视,防治各种眼病及头昏目眩等疾病。

  4、耳宜常弹

  中医认为,肾开窍于耳。两手掩耳,食指压于中指背上,稍加施力,借反作用力滑下,以指弹击后脑枕骨部(风池穴附近),可闻咚咚声响,犹如击鼓之声,八段锦中谓之鸣天鼓,如是36次。尔后两手掌心忽开忽合,连续16次。再用双手大拇指与食指按压于耳轮,顺时针逆时针,沿耳轮揉搓各16次。

  可清醒头脑、消除耳鸣、保护听力、增强记忆。防治耳痛、耳聋、耳肿、耳聘等各种耳疾。

  5、舌宜抵腭

  舌舔上腭俗称“搭鹊桥”。舌尖轻抵上腭,上下左右轻轻地搅动(所谓黄龙搅海是也),同时舌舔上下齿龈内外左右运转数十遍,令唾液自生。

  可润燥生津,滋阴清热,帮助消化,健脾养胃,坚固牙齿,防治咽炎及牙齿疾病。

  6、齿宜常叩

  取坐位或卧位,全身放松、闭目、静心凝神、口唇轻闭,然后上下牙齿有节奏地相互轻轻叩击。先叩臼齿(即口腔后方两侧的牙齿)36次,再叩门齿36次,要使每个牙齿都相互叩击到。可在晨起和睡前进行,亦可在半夜或早晨睡醒后取卧位进行。

  叩齿产生的冲击波不仅能促使牙根血管扩张,加速牙龈部的血液循环,而且还能改善牙齿、耳朵及脑部的血液循环,从而起到防治牙齿松动、耳鸣和健脑的作用。

  7、津宜数咽

  中医认为,津乃肾精所化,咽而不吐,有滋养肾中精气的作用。又云:津既咽下,在心化血,在肝明目,在脾养神,在肺助气,在肾生精,自然百骸通畅,诸病不生。古代养生家更是惜津如金,称其为金津、玉液、神水等。

  光鼓腮干漱口,待唾液充满后分三次咽下。能起到滋阴益气的作用。

  8、浊气常呵

  浊气呵出则清气吸入,即所谓吐故纳新。

  9、背宜常暖

  背主一身之阳气,是督脉所在处,常暖可使阳气运行并畅达全身经脉,起防病治病作用,可采用按摩、晒太阳等方法暖背。

  10、胸宜常护

  古人认为胸前分布任脉及胃、脾、肝、肾等联络全身之经脉,通过擦胸、拍胸、扩胸的保健动作,开其穴,畅其经,活其络,行气血,养五脏,润六腑,从而使五脏六腑、四肢百骸的功能得到加强。

  11、腹宜常摩

  中医认为,腹部为“五脏六腑之宫城,阴阳气血之发源”,常作腹部按摩有利消化、防病。

  具体操作是:仰卧,先用右手掌紧按腹部,左手叠于右手上,按时针方向绕脐摩腹50次以上,再用左手掌上叠右手,逆时针方向摩腹50次以上,按腹时要用力适度,以不引起腹部疼痛或不适即可。

  可选择在睡前及早晨起床前各进行一次,如有午睡习惯的也可在午睡起床前再进行一次。如果感到消化不良或大便秘结时,可以随时做按摩。

  12、谷道宜常撮

  谷道,俗称肛门。撮,即收(提)缩。中医将提肛运动叫做“撮谷道”,认为应该经常做有规律地收缩肛门的动作。

  提肛运动可以促进局部血液循环,预防痔疮、肛裂等肛周疾病,也可以改善盆腔瘀血,治疗早泄,老年人尿频等。

  具体方法是:吸气时稍微用力,提肛连同会阴一起上升,呼气时一齐放松,每次反复10至20次,每日3至5次为宜。

  13、肢体宜常摇

  四肢经常活动,不仅锻炼四肢肌肉、筋骨,也能通过四肢运动促进内脏气血运动,增强体质。

  14、足心宜常擦

  以右手心(劳宫穴)擦左足心(涌泉穴),可以交通心肾,使水火相济,心肾相交,能防治失眠、多梦。

  15、皮肤宜常干沐浴

  干沐浴是不用水的一种沐浴方法,即用手掌搓热后顺序抚摩全身。古人认为多浴令人伤食倦怠,而主张干沐浴,认为能使气血流畅,肌肤光莹,此外,还有消除疲劳、安神定志、使睡眠安宁、大小便通畅的作用。

  具体方法是从头顶百会穴开始,顺次至面部、左肩臂、右肩臂、胸部、腹部、两肋、两腰、左腿、右腿。每天晚上躺在床上,按摩十数遍,在进行操作的过程中,要求情绪安宁,思想集中到动作中去。如用布制手套或毛巾擦身,也有相同效果。

  16、大小便宜闭口勿言

  古代养生家主张大小便时要精神专注,即不宜开口呼吸,同时轻轻咬住牙齿,可保住气血,有利于浊气糟粕的排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