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海民谚

方言是民俗语言的组成部分,是民间文化史的化石,是民间文学创作的工具,同时又是解开地域民俗和民间文学之谜的钥匙。方言是一笔巨大的财富,是社会生活链中的一个重要方面。丰富多彩的方言反映了丰富多彩的世界,而方言的变迁又折射出社会的变迁,这是十分值得研究的。一种方言的完好保存,既可以继承历史,又可以丰富文化。临海方言是是民俗文化的优质载体,更是民俗文化的解读钥匙。临海方言是临海民俗的沉积,与丰厚独特的临海风土文化有关。考察临海方言俗语,犹如欣赏一幅临海民俗风情画卷。本文试从临海方言的形成、语音特点、语法特点、方言词汇、方言俗语、学习意义等方面阐述。

临海方言俗语初探,解开地域民俗和民间文学之谜的钥匙

一、临海方言的形成
“方言”是相对于普通话概念而来的。临海方言归属于吴方言。吴方言,也叫江浙话或江南话,其语言中心在苏州上海一带。吴语按其语言特点可区分为 5片:太湖片,台州片,东瓯片,婺州片,丽衢片。台州片包括天台、三门、临海、仙居、黄岩、椒江市、温岭、玉环,宁海县岔路以南和乐清县清江以北地区也说台州话。这片以临海话为代表。临海方言属吴语区台州片。
临海方言在形成上跟吴语其他各片也大体相似。不过,吴语最初只流行于吴国上层阶级,在民间则并非如此。从文献记载与语言材料表明,民间吴越两国同说一种古越语,即侗台语。这种语言跟北面的齐国不能相通,与西边的楚国也不相通,因为齐楚两国说的是汉语(华夏语)。秦汉以前,临海属瓯越地,主体民族是百越支脉的瓯人,所说言语自是侗台语而非吴语。什么是侗台语呢?可以说它是今日侗语、水语、壮语、傣语、黎语、泰国泰语、越南京语、缅甸掸语等共同祖语的兄弟语。侗台语在临海方言中最为明显的佐证是修饰语的后置,如“腰身,人客,菜干,笋干,饭焦,豆腐生,鞋套,猪娘,快显,走开”等等。
 那么,侗台语是何如演化为南吴语呢?这是一个很长的历史过程。春秋时期,越国灭吴,语言并没有太大的变化。到了公元前3世纪,楚国灭越,派春申君加强对吴越之地的统治,楚治吴历时560年,直到秦统一中国后,楚人在吴地仍有强大的势力和影响。东楚方言与古吴越语相融合形成一种有地方色彩的汉语——江东方言,也就是说是当时的楚人给吴越地区带来了最初的华夏语影响。从此,汉语通过楚方言的形式大量进入吴越,原来不说汉语的吴越江南各地逐渐被楚语分化。唐《慧琳音义》就把我们这一带所说的话合称为“吴楚之音”。临海方言中至今也还保留着南楚沅湘方言,比如“晓得(知道)”、“呆(痴呆)”、“嬉(玩)”等词都见于楚语,这里只是一种推测。但有一点可以确认,那就是楚并越后对吴地的影响,从这以后形成的江东方言,则更是吴语的直接祖先。临海方言中的较古老词语,大多可以追溯到这两个来源。江东方言是临海方言中前中古层次(白读系统)的主要来源,至六朝时被称作“吴语”,但性质和今天的吴语有所不同,它应该是吴语、江淮话、闽语、徽语的共同祖语。临海人的祖先从六朝开始,已经慢慢开始说古吴语了。
 到了秦汉时期,中央开始在吴越一带置郡设官驻兵,标志着汉人对吴越地区进入了正式开拓阶段,但当时越族力量还很强大,尤其是浙南、福建一直还是越人的天下。虽然汉武帝诏命徙东瓯臣民于江淮,但只是迁走了三越的王族、军队与豪强,而广大没有被汉化的越人则进入山区成为山越,后来他们又重出故地,形成了回浦(台州)、冶(建安)、东冶(福州)三县。直至三国前许靖致曹操书还叙说自己“从会稽南至回浦,经历东瓯、闽越之国,行千里,不见汉地。”说明那时浙南、福建还没有被真正完全控制。无怪乎西汉末扬雄所记“吴越”方言词主要还是侗台语词汇。而此后的五胡乱华,永嘉丧乱,晋室南迁,大量汉族移民南下,渡江南下的士族和百姓据不完全统计多达百万,南下汉人带来的北方话和江南原有的吴语差异很大。两大方言的冲突非常明显,曾经有过激烈的竞争,竞争的结果当然是以王室和众多的北方人的方言取胜。到了宋室南迁,汉人人口大量增加,也增强了当地汉语方言对非汉的同化力量。但是,尽管北来雅音官话的力量很强,但远离京城而被称为“蛮夷”的临海一带仍然保持较多的古老特征。不过中原方言也在临海方言中留下了中古层次即文读系统,于是在此后的临海方言中也形成了文白两读的鲜明特征。
中国最大的几次从北向南的移民潮都发生在唐宋。浙北地区受北方官话的影响形成北吴语(以苏州话或上海话为代表);而作为南吴语的临海方言则仍保持着较多的古老特征。据考证,南宋时期吴语的分布地域比现在要大得多,大致包括今浙江全境、上海、苏南(除宁镇外)、苏北的通州和海门、江西的婺源、玉山、上饶、永丰、福建的浦城。在现今的汉语方言中,吴语的范围虽然不及它在南宋时期广大,但其地位则仅次于官话居第二位,是我国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所使用的方言。而南吴语中的温州方言、临海方言等在吴语中的学术地位,则远远超过北吴语的上海话、杭州话和宁波话,其原因之一就是因为它至今仍保留了许多侗台语的痕迹。
值得一提的是,虽然吴、闽两语都从古代的江东方言分化而出,但后来随着北部吴语在北方官话的影响下与闽语之间的差异变得越来越大,也就是说当闽语与吴语分别独立时,吴语才算是真正形成了独立方言。那么闽语、吴语分别从江东方言独立出来发展则应在南朝以后,现代吴语形成的下限应该至少不晚于唐朝,而其祖语上限可以追溯到汉以至东楚时代。史料也表明,我国各个大方言在唐代也都已基本定型,那时国家安定兴盛,吴语也自然成型和巩固。因此吴语台州片(临海)也在那个时候最终形成并稳定下来,而且与现在的临海方言已经没有多大区别。
二、临海方言语音特点
现在以普通话为基准来看,临海方言绝大部分文字与普通话表义相同,只是发音相异。临海方言发音基本循吴方言语音规律。吴方言在语音方面的突出特点是:有一整套浊音声母浊塞音和浊塞擦音;没有舌尖后音声母;韵尾较少,普通话前鼻音韵尾一律读做后鼻音韵尾,普通话复韵母的韵尾脱落变成单元音韵母。临海方言语音也基本循此规律,而这些方言词,构成了临海方言的基本词汇。
举例如下:
蚊:音近“门”,如蚊虫           鱼:音近ng,如黄鱼                     
屿:音近“市”,如长屿、屿詹     望:音近“芒”,如海生物望潮
嫁:音近go        虾:ho       下:o      幸:ang
项:aog           亩:mg        红:ng
临海方言保存了许多古音。清代钱大昕“古无轻唇音”、“古无舌上音”、近人章太炎“娘日两母归泥母”等说法,临海话里都能找到不少佐证。例如:
包袱(音薄) 防(音旁)止 肥(音皮)皂 味(音米)道 蚊(音门)虫 忘(音莽)记 晚(音慢)娘 南无(音拿谟)阿弥陀佛——这是“古无轻唇音”的残迹;秩(音迭)序 鸡啄(音笃)米——这是“古无舌上音”的残迹;儿、耳、日、热、人、任、认、女、软、阮、染、肉、绕等字声母都读n——这是“娘日两母归泥母”的残迹。他如缚牢,缚《广韵》符卧切,音如婆;嗅嘴,嗅《集韵》香仲切,音如兄;做产,产《广韵》所简切,音如山等,也都继承了古音。
再如“微”母字在白读中大多读为“明”母, o,尾vi读为mi,晚uε。读为mε;“非”母字大多归入“帮”母、母“日”均归“泥”。三国以降,由于中原居民的迁入,中原语言部分地与方言融合,如东晋南迁,中原文人移居台郡;今临海方言仍较多地保留了中古方言的声韵,如有中古的全套浊音声母,完整地保留了古人声韵;临海话中还保留了中古舌面中音C等;有相当一部分中古词语还在方言中使用着,如《广韵》“必益切,音僻、跛”,今称跛足为“跛脚”。
三、临海方言语法特点
语法包括词法和句法。限于篇幅,这里仅举几条特殊词法。
1.单音节动词后面加上“记”,构成“动记动记”的格式,表示动作的重复或某种情态。如看记看记、摸记摸记、张记望记、撮记引记、立记隑记、走路腰记腰记、头侧记侧记、嘴巴瘪记瘪记要哭嘞。
2.有些单音节动词或形容词加上词尾“动”,表示一种生动的情态,有“……的感觉”、“……的样子”等意思。如晕晕动、旺旺动、投投动、心戚戚动、牙齿拐拐动。
3.有些形容词可以带“得”或“格楞敦”、“的剥落”等词尾,以构成四字格形容词。如大面大得、背时背得、呆脸呆得、厚嘴厚得;小格楞敦、杂格楞敦、仄格楞敦;呆的剥落、灰的剥落、黑的剥落、硬的剥落。
4.有些形容词可以插入中加成分“括”或“括斯”、“得斯”,以构成三字格或四字格形容词。如冰括冷、雪括淡、贼括老、锃括亮;冰括斯冷、雪括斯淡、贼括斯老、锃括斯亮;血得斯红、滚得斯圆、屁得斯轻、怪得斯酸。
四、临海方言词汇
  1、方言品析
临海方言表现力非常强,言简意赅,同样一件事,用书面语描述可能要费些文字,可用临海话来说,常可一言蔽之,而且更生动传神。上了年纪的临海人用普通话说事大多期期艾艾,前言不搭后语,但若换用土话俚语,则讲得绘声绘色,眉飞色舞,让人有身临其境之感,讲的人酣畅淋漓,听的人也过瘾。
如:毛毛虫因为人被蜇后有辣乎乎的刺痛感,故称为“毛刺辣”。
“龙”,是传说中的一种神异动物,有鳞,有角,有脚,能走,能飞,能下水,能兴云降雨。临海人称一个人处处吃得开,做人风光,就猛夸某人“龙”。“龙鲜龙”“龙得猛”“龙杀甲”“老实龙”。“宝马开开,美女带带,你赤龙杀甲了。”“介姆结了件露肚脐眼的衣裳,龙得猛哎。”临海人被别人夸成“龙”时,无不眉开眼笑,照单全收。临海话里的“龙”的功能有点像北方话里的“牛”,但龙是中国人的图腾,是帝王的象征,咱中国人又是龙子龙孙,这“龙”显然比北方话里的“牛”要有气势。
 临海人喜欢“吃”字,吃老酒是吃,吃海鲜是吃,吃香烟是吃,吃生活,吃死柴也是吃,不过前几样但吃无妨,后两样的滋味就不好受了。小孩子淘气,家长发怒,十有八九会这么说“咯天诛儿,阔臀痒了,想讨柴吃。”(这孩子,屁股发痒想讨打)听话音,似乎这小孩是受虐狂,主动申请挨打的。“吃柴”和“柴拔你吃”,虽然都包含着扁你一顿的意思,但前者还有那么点征求你意见的味道在,而后者则是直截了当,弄不好话音刚落,对方老拳就下来了。
临海人称厉害为“杀甲”,比较厉害那是“蛮杀甲咯”,十分厉害是“尤杀甲咯”,确实厉害那是“老实杀甲”,非常厉害那就是“杀甲得猛”。蝗虫吃起庄稼来风卷残云,是一种厉害的害虫,临海人“封”它为“甲猛”。这“杀甲”二字,如果单从字面上看,还包含着“杀他个片甲不留”之意,不知情者以为临海人心狠手辣,所以为了避嫌,临海人一般把这两字写成“煞甲”,不过,煞字也不是什么好字,煞指的是凶神,凶神恶煞、天煞鬼、煞气之类都是这个煞字。
临海人把闲聊叫做“卖白搭”,“卖”有“卖弄”之意,把某样东西讲得天花乱坠,“白搭”指闲话。卖白搭,卖的是嘴皮子功夫,这闲话其实也是废话,讲了也是白讲,所以称之为“白搭”。
“泼辣声消”这几个字临海人常挂口中,鼻痒打喷嚏,打了后自己说上一句“泼辣声肖”,简而化之则是一句“泼消”,至于小孩子打喷嚏,大人在旁听了,不但要说一声“泼辣声消”,还会加上一句“长命百岁”。一位老先生考证出,泼辣声消实际上为“百劫尽消”,意谓消灾。我以为不仅如此,实际上台州话里的“泼辣声肖”还有晦气的意思在,“泼辣声肖,昨日窥星买菜把五十块头钞票装落了。”(真晦气,昨天早晨买菜丢了五十元钱)“泼辣声肖,忖咯橘甜,介伊晓得只有上头几只甜。”(真晦气,以为这橘甜,谁晓得只有上面几只甜)
方言像风味小吃,带着一个地方所特有的浓郁鲜香,其中不少方言属于“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翻译成书面语后,临海话里独有的韵味也消失殆尽。比如,临海人把脸叫做“面颊股”,该死叫“天诛”,骂人时天诛儿天诛囡叫个不迭,表示亲昵也是天诛儿天诛囡。老人家看不惯孙女化妆,笑骂道:“弗及介姆,咯天诛囡天诛诛嗷,面颊股摊拉七猢狲阔臀。”这话翻译成书面语,就是“不知搞些啥名堂,这天杀的小妞把脸蛋涂得像猴子屁股。”意思不差,但味道就差远了,好像奸商往酒里兑了过多的水一样,变得淡而无味。
临海人动辄把“老实”二字挂口中,称一样东西的确好,那就是“老实好”,“仙居杨梅老实甜”;“咯后生老实好,介绍巴你囡真是天生一对。”(这小伙子很不错,介绍给你女儿真是天生一对)
这些原汁原味的临海方言充满幽默,颇能增添说话中的乐趣,同时又形象生动,闪烁着临海人聪明才智的火花。
2、词汇考释
 临海作为历史文化名城,具有悠久的历史。同样,临海方言也是一种非常古老的方言,蕴涵着许多古汉语成分。
 (1)、巴结临海方言里“巴结”形容辛苦、艰难、忙碌、努力的样子。如:“拒一年到头都巴结巴结。”可重叠。如:“巴巴结结。”这是古汉语的遗留。《乐府群珠》卷三刘庭信怜〔折桂令•忆别〕:“祭灶的时节,笃笃寞寞终岁巴结,孤孤另另撤底咨磋。”京本通俗小说•错斩崔宁》:“光阴迅速,大娘子在家巴巴结结将近一年。”《红楼梦》第六十四回:“若说一二百,奴才还可巴结,这五六百,奴才一时那办得来。”《儿女英雄传》第一回:“本朝的定例,觉得旗人可以吃钱粮,可以考蟠译,可以挑侍卫,宦途比汉人宽些,所以把这一甲三名留给天下的读书人大家巴结去。”
(2)、气力临海方言说力气为“气力”,语素顺序与普通话正相反。如:“格人气力大得弗得了。”这个词在古汉语里出现较早。《战国策•西周》:“夫射柳叶者,百发百中,而不已善息,少焉,气力倦,弓拨矢钩,一发不中,前功尽矣。”朱熹《朱子语类•论语十七》:“譬如捉贼相似,须是着起气力精神,千方百计去赶捉他。”
(3)、手巾临海方言指揩脸用的手帕。《太平御览》七一六引《汉名臣奏》:“王莽斥出王阂,太后怜之,阂伏泣失声,太后亲自以手巾拭阂泣。”
(4)、门堂原义指门侧之堂,借指家,临海方言一般指台门(大门,借指一所宅子)里门侧或中间较大的空处。如:“拒在门堂晒衣裳。’,《周礼•冬官•匠人》:“门堂三之二,室三之一。”艺文类聚》五汉王聚《大暑赋》:“征夫瘁于原野,处者困于门堂。”
(5)、学堂临海方言把学生受教育的地方—学校称为学堂。如:“拒到学堂报到。”在《北齐书•权会传》里就可见到“令方处学堂讲说,忽有旋风瞥然,吹雪入户。”段成式《西阳杂姐》”十二《语资》有“单雄信幼时,学堂前植一枣树。”
(6)、心焦临海方言谓心中愁苦烦躁为“心焦”。如:“拒老问我借钞票,真心焦。”阮籍《咏怀诗》;“终身履薄冰,谁知我心焦。”
(7)、老臊胡临海方言指多髯连鬓,也称“满面胡”。如:“格人老臊胡,猴样格。”《五灯会元”宣鉴禅师云:“达摩是老臊胡,释迎老子是干矢撅•文殊、普贤是一担屎汉,等觉、妙觉是破热凡夫,菩提涅梁是系驴木撅,十二分教是鬼神薄,拭疮庞纸。”
(8)、死话临海方言指幽默好笑或讽刺别人的话。如:“拒老世(总是)讲格种死话。”《何典》第一回:“说了几回死话,正要坐地,形容鬼道:‘好佛在后殿,我们再到后面去看看”,。
(9)、扁食也作“匾食”。临海方言把大馄饨称为“扁食。”如:“夜里包扁食吃。”醒世姻缘》第三回“后边计氏一伙主仆,连个馆惬皮,扁食边,梦也不曾梦见。
(10)、众生本义泛指人类和一切动物。《礼记,祭义》:“众生必死。”临海方言指人以外的各种动物。常作骂人话。如:“众生勿如。”《庄子•德充符》:“受命于天,惟舜独也正。幸能正生以正众生。”“众”俗读如终音。《广韵》:“众,职戎切。”《水浒传》第三十回:“常言道:‘众生好度人难度”,。
(11)、中意《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合意;满意”。临海方言的“中意”表示喜欢,作动词用。如:“你中意哪本书自己托(拿)。’“中意”原本是‘当(合).••…这意”的意思,如《汉书。杜周传》:“奏事中意,企用。”后引申为喜欢。如《醒世恒言•卖油郎独占花魁》:“九妈道:‘我家这几个姐姐,都是你认得的,不知你中意那一位?
(12)、过除了与普通话相同的几个用法外,临海方言“过”有两种用法是比较特殊的。一是用于“过饭”,意思是就菜下饭。如:“格只菜过饭蛮好格。”最早可见于《齐民要术》:“鲤鱼脯,过饭下酒,极是珍美。”二是指“传染”,如:“格种病是要过人格。”《海上花列传》第三十五回:“耐个病过拨仔阿姐。”《红楼梦》第五十一回:“晴雯睡在暖阁,只管咳嗽,听了这话气的喊道:‘我那里就害瘟病了,生怕过了人,我离了这里……”,
(13)、张 普通话里只作量词和姓。临海方言里常用作动词表示看、望。如:“你张张相,柜转来了阮。”这种用法在古、近代小说中常可见到。《玉堂春落难逢夫》:“玉姐今夜下楼,在天井内烧香,我和你悄悄地张他。”何典》第七回:“到了次日,臭鬼因离家日久,不免到外面张亲卷、望朋友,应酬世故。”
(14)、撞 除了“碰、击”义外,临海方言还表示把一些钱加到一起,凑起来。如:“你帮我拨格几笔锢(钱)撞撞相,总共多少。”武松》里有此用法,“每人腰里只几个钱,撞起来再在附近酒馆叫了五个大菜,就撞成五碗十二碟。”
(15)、三日两头 临海方言里表示经常。如:“但三日两头出差到杭州。”《红楼梦》第五十九回:“袭人便道:‘三日两头,打了干的打亲的,还是卖弄你女孩儿多?还是认真不知王法?”
3、词汇集锦
临海方言词汇丰富有趣,词虽俗而达理,音虽土而切古,其比拟借喻,诙谐贴切,亦令人发噱,形成富有沿海特色的民俗文化之一。下面仅将其较有本土特色的方言辑录如下:
(眼哀):我    (眼哀)搭(人):我们     葛该:这个   夹该:那个
解姆:什么     解夷:哪里     摘生:怎样、怎么样    注音:zasen
以搭:这里      夹拾:那里 gaixie    葛块:这里    注音:gekui
夹块:那里   注音:gaikui     债姆:做什么 注音:ga'm  
葛挺:这样 geting     枯醒:晨 kuxin     早界:上午 zaoga
尼昼:中午 nijiu       晏界、晚界:下午 aiga    晚头:今夜 maide
基日:今天 gi'nin   天酿:明天 tingniang   葛畅:这会儿、此刻 geqiang  
凿日:昨天 saoning       畅基:此刻、这会儿 qiangki(qianggi)
涯畅、慢畅:过会儿 nga'qiang .maiqiang     早头:先前 zaode
曩时:如今 naongsi       上年、旧年:去年 kvnie ,giunie
一畅:一会儿、片刻 yieqiang     霍畅:好一会儿     此马翻:这一次
日头:太阳 nide     雾露:雾      龙闪:闪光     雪索(草)子:霰
风夯:风向      鲎:虹    大水桩:断虹     霜冰:冰 saongbin
千竿大雨:倾盆大雨     雨花毛:毛毛雨     红罗:火烧云
娑婆树、娑婆树老倌:月中暗影       五朵:耳 ndo
面紧鼓:颊 mieginggu       眼乌珠:瞳仁 ngai'wujuning
牙床肉:牙龈 ngou'sang'nio      下爬:颔 obo    下爬须:胡须 oboxu
后司淹:枕骨附近 esiye 下咙头:咽喉 olongde     肩脚头:肩 giegiade
手恰下:腋 xiuka'o     心窝窟:心窝     手争头:肘 xiuzangde
手节头:指头 xiuzede     手臂筒:臂 xiubidong    脚魁头:膝 giakuide
巨头:拳头 gue'de       脚弯抽:后膝弯      脚争:踝 giazang
脚节头:趾 giajiede      脚腰桥:脚底内侧上凹部分 giawaigiao
手、脚桠门:指、趾开叉处 xiu,gia oumen     胁肋棚:胸肋
手温头:腕      米巴:尾 mibo      展力:点心 jieli
浇头:面食上头之菜肴 giaode     白谢馒头:无馅馒头 baxiamaide
馒头段、糕段:成方形或条状馒头 maidedue      豆腐生:嫩豆腐 dewusang
方糕:粘粉小块糕点 fanggao      扁食:似馄饨、饺子之食品 biexi
面皮:阔条面条 miebi      面干:粉粉丝 fen'gue 
白酒酿:糯米制甜酒酿 bajiuniang      镬团:锅巴 wao'due
番莳金爪:炒熟番莳丝、片 fasigingzao    家生:工具、生活用具 gosang       末事:物件 mesi      皮桶:粪桶 bidong    皮凿:粪勺 bisao
盲坑:粪缸 mangkang       角箩:篾制箩,较脚箩精密 gaoluo
箬帽:斗笠,小者称箬帽等       钉刨:耘田器,木板安曲钉,具长柄 dingbo
眠柜、铜钱柜:方形上开柜,成对,上可睡人     眠床:床
布帐:蚊帐 bujiang      格:抽斗 gang      刁:酒坛
桶盘:大小油漆木盘 dongbue      甏:大肚小口陶器(大小不等) zen
七石缸:大缸 qixigang     镬:铁锅      瓢羹:汤匙
箸:筷 zi      拗兜:提水具,多木制     撩凿:金属勺(炊具)
木凿:竹根做水勺    纳头:小方凳      西老:小男孩
幽篮:婴儿睡篮      小老人:儿童     小猢狲:儿童昵称,责骂亦用
囡儿头:小女孩      老安人:老妇,亦可称已妻
男客(人):成年男子     女客(人):成年女子
老师头:师傅      人客:客人    落壳:土匪
大贫:乞丐       剪绺:扒手      树头:骂人无用
十三点:指近似精神病的人        寿头:不懂事易受愚弄者
抖乱:指行事莽撞轻率贪快者      尖底红毛瓶:轻狂不稳之人
茶:开水       茶散:茶叶     信肉:封内信件
信壳:信封      面汤:洗脸热水    脚桶:木制洗脚桶
面桶:脸盆      药圆:丸药      沙糖:红糖
糖霜:白糖     触:吃      困:睡
嬉:玩        触酒:喝酒     拨:给 
断、彭、沙:掷、丢     逃:跑      别:跑
华水:游泳     教炮:枪毙    呼:吸
捉:拾来     拔肚:泄泻     做人家:节俭 
坐班房:坐牢       讨亲:娶亲     呀:大声喊、责备
讨客:雇工     荡街:无目的的逛街    拔直:笔直
镜光:光滑、全无      杀甲:厉害     老板:做事过分老到
懒馋:贪吃     嫩头:处事不老练    出客:体面 
骨碌圆:极圆活     滚瓜壮:壮实圆胖    丁绷硬:极硬
洁骨冷:极冷       铁栅密:极密      烂蒂苦:极苦
碧波清:碧清     镜光亮:极亮     蜜同甜:蜜甜
促墨黑:极黑      蟹血、蟹子:无    顶顶、眼眼:一点点 
条直:直爽      搭:好的    事干:事情
老实:的确、实在    M告:可以     娘姨:阿姨 niang yi
五、临海俗语赏析
国学大师陈寅恪先生说:“中国的文化保存在语言中。”临海方言既是临海人交际工具,同时又是地方文化的载体。千百年来,我们的祖先世世代代生于斯,长于斯,他们对生活对社会对自然的独特感悟,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他们的乡情乡俗、经验教训、喜怒哀乐等等,都沉淀在方言里,构成一份厚重的文化遗产,其中绝大部分至今仍鲜活如故。临海方言中最具文化内涵的当推短语和谚语。这些短语和谚语往往形象生动、细腻准确、幽默活泼,充满哲理、智慧和情趣。
例如:
三八晴,好年成。             雨夹雪,落勿歇。
惊蛰响雷鸣,一日落雨一日晴。    吃过端午粽,棉衣远远送。
斗风雷雨顺风大。(大:大浪。阵雨)    六月盖被,有谷无米。
冬至月头,卖被买牛;冬至月尾,卖牛买被。    三夜霜,暖如汤。
大晕三日里,小晕在眼前。     大浪隔条河,雷雨隔灰堆。
雨打立夏,无水洗耙。      春风割人肉,春水好洗浴。
稻黄一夜,麦黄一界(半天)。     春雪满山,黄鱼满滩。
三月清明断鱼卖,二月清明鱼叠街。      懒人贪重担。
人摸高头水摸低。             秧烂麦死。(喻遭殃)       
豆腐水做,阎罗王鬼做。       牛拖田,马吃谷。(命中注定)
衣衫要破,红势要过。          勿讲早迟,只讲落时。
硬来硬到底,麦来勿吃米。       窍门勿懂,眼碗哭肿。
做人容易结底难。               大水牛逃走,箬帽屯捏牢。(贪小失大)
上山勿砍柴,落(下)山弯刀柄掼断。肚痛埋怨刺瓜(黄瓜)。(毫无道理)
桥归桥,路归路。(各不相干)      路上只可栽花不可栽刺。(与人方便)
送人送上岸,送佛送到殿。(做好事要做到底)    兄弟姐妹,各人自踩。
吃勿穷,穿勿穷,勿会划算一世穷。      少吃多滋味,多吃坏肚皮。
卖盐人都讲自己盐咸。     笨贼偷稻臼。
当面卖好嘴,背后弄死鬼。(当面一套,背后一套)
冷饭落死人肚。(无所望)        双眼生额角头。(眼高)
六月债,还得快。           上工大蛇蜕壳,收工猢狲放索。
做生活磨洋工,吃饭打冲锋。      口舌撩鼻头。(够不着)
老鼠落米缸。(运气好)         开大口不蚀本。
鸡肉算到鸡骨头。(算子精)      算啊算,剩根铜钿串。
老鼠尾巴生大毒。(小题大作,或无关紧要)
鼻头红血出。(重复)     水浇鸭背脊。(白费力气)
麻袋里个钉里戳出。(帮外人说话)    鲜鱼交给猫管。(用错人)
好前不如好后。       响鼓不用重槌。(一点就通)
自己肚饱弗晓得别人镬漏。(只顾自己)    刀切豆腐两面光。(两面讨好)
船帮船,水帮水,撑船老大帮水鬼。    大虫头,老鼠尾。(有始无终)
虾虮作勿起大浪。(无足轻重)        跪落去勿差一拜。
脚下柴自己掳。(自己的事自己处理)     苍蝇添秤头,勿算斤两。
大虫bie(追)到脚后跟,还要领转头来分一分雌雄。(做事不上紧)
墨鱼笑鲑姑,勿晓得自己咄臀乌勿乌。(差不多)
小洞勿补,大洞叫苦。      雨伞骨,里戳出。
笼糠搓绳起头难。(做事开头难)不怕勿识货,就怕货比货。
贪便宜失便宜,没有便宜到屋里。 尖底红毛瓶。(喻坐不住、不牢靠的人)
三日张鱼,四日晒网。(做事拖拉)    做生意人好张嘴。
口舌无骨,由你弯曲。     老爷显外乡。(名声在外)
好愁勿愁,愁个当大六月无日头。(瞎担心)   泥水木匠,前穿后亮。
八字呒一撇。(事情尚未办成)     便宜呒好货,好货勿便宜。
独只皮鞋拍勿响。(缺帮手)      做梦吃绿豆芽。(想得美)
亲眷篮对篮,邻舍碗对碗。(礼尚往来)    钉对钉,铁对铁。(不让步)
张嘴同你讲,双脚撩你网。(背后做手脚)   针尖对麦芒,各不相让。
大虫咀蝴蝶,不费劲。       船老露钉,人老露筋。
大鱼吃小鱼,小鱼吃小虾,小虾吃虾仔。    上山靠健,落海靠勤。
前人种树,后人乘凉。      新茅坑,三日香。
鸡子壳里做道场。(坛场太小)
百闻不如一见。       生米煮成熟饭。
好朋友勤算帐。        做到老,学到老。
初一吃十五饭。          说真方卖假药。
屋宽不如心宽。          上山容易下山难。
知人知面勿知心。         有病不可瞒太医。
无事不进三宝殿。         一家勿知一家事。
自己肚饱,勿晓得别人锅漏。       大路石板送人情。
清官难断家里事。            好汉不吃眼前亏。
脚踏两船心不定。            船到桥门自会直。
牛皮灯笼肚里亮。            恶人自有恶人磨。
独只皮鞋掴勿响。            远水救不得近火。
手铮头打断屈进。           一朝天子一朝臣。
一钱逼死英雄汉。             管教勿灵,吵乱四邻。
横妻拗子,无法可治。         兄弟姐妹,各人自擂。
里水勿出,外水勿进。         虱多勿痒,债多勿愁。
人嬉要懒,兵嬉要反。         夫妻相争,等勿羹冷。
一个半斤,一个八两。         三日张鱼,四日晒网。
闲事不管,厨到三碗。         和尚拜堂,完全外行。
手指伸出有长短。             白布落染缸,山水洗勿清。
辞官不做,赐进士现在。       送人送上岸,送佛到西天。
舀酒问揭瓶,买牛问牵绳。     落水叫救命,上岸讨包裹。
相骂无好话,相打无好拳。     见鸡捉,见菜剥。
方方出君子,处处有小人。     贼是小人,智过君子。
路上只可栽花,不可栽刺。     十年水流东,十年水流西。
六、学习临海方言的意义
 民间文化中最鲜活的成分往往蕴涵在方言当中。方言是地域文化和乡土文化的载体,也是民间思想最朴素的表现形式。方言蕴涵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宝贵的信息,代表着一个时期的文化精神,具有很强的“活化石”价值。临海方言俗语更是生动活泼,词汇丰富有趣,词虽俗而达理,音虽土而切古,其比拟借喻,诙谐贴切,亦令人发噱,形成富有沿海特色的民俗文化之一。方言在现实生活中还有许多实用价值,了解方言的特点,有助于更有力地推广普通话,更有效地进行语文教学;在刑事侦破中运用方言学知识,可帮助提供刑侦破案的方向和目标;在适当的交际场合使用方言,则可能起到增强凝聚力和向心力,有利于经济的合作展开等等,不一而足。方言与普通话并非势同水火,可以在社会中起到良好的互补作用,更好地为临海人民之间的交流沟通服务;方言有适当的生存环境,也能更加确保众多优秀地方文化的生命力,使之薪火相传。在经济强劲发展、社会加速融合的形势下,我们应该有抢救方言的紧迫感,把前人研究中尚未涉及的方言土语资料尽可能地记录保存下来,为后人留下一份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临海方言俗语初探,解开地域民俗和民间文学之谜的钥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