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招魂术中的迷信与科学
  
  小时候,要是在外玩耍时受惊或夜里睡觉做噩梦,家人有常规操作。什么操作呢?就是在半夜或凌晨的某个特定时间喊我乳名——招魂!
  
  1.
  
  招魂术以先秦时期「复」礼最为典型(胡新生《中国古代巫术》)。
  
  在周代,为死者办理丧事前照例要举行招魂仪式,当时称为「复」。
  
  据《仪礼·士丧礼》记载,周代有头有脸的人死了之后,负责招魂的人就拿着死者生前穿过的衣服从房屋东南角登上屋顶,站在正中,面朝北方,挥衣大呼。呼什么呢?即「皋,某复!」(大意是,归来吧,归来哟,浪迹天涯的魂魄;在这,「皋」是一声长啸,「某」代死者乳名。)等呼完了,招魂的人把衣服抛给屋前的人,这些人接住衣服将其覆盖在尸体上面。可能有人担心,这样叫唤几声魂魄就老老实实地粘附到衣服上面去了?事实上呢,招魂的人也有这种担心,因此招魂的人从屋顶下来的时候不忘顺手在房屋西北角拆出一个洞口,方便魂魄出入。
  古代招魂术中的迷信与科学
  ©宋·杨复《仪礼图》
  
  招魂仪式这样差不多也就完工了。至于能不能起死回生,听天由命!
  
  2.
  
  招魂仪式中最引我注意的应该是那声拖长音节、凄厉刺耳的「皋」。我估摸着这声音多半是极难听的,以致今人仍然习惯贬称刺耳的呼叫为「叫魂」。
  
  此外呢,招魂仪式中还有几个细节是很值得在这说道说道的,比如招魂的道具(衣服)、招魂的姿势(面朝北方)、招魂的言辞(呼名),都有讲究。
  
  (1)衣服
  
  招魂,一般用死者最为华贵的衣服(《礼经本义》:「凡复,用死者承祭之上服,以其求于神也。」)。为啥?因为受死者珍视,对亡灵有些吸引力!
  
  ©元·敖继公《仪礼集说》
  
  (2)面朝北方
  
  北方,幽暗之地,一般认为是阴间所在(《礼记·檀弓》:「葬于北方北首,三代之达礼也,之幽之故也。」)。亡灵聚于北方,面朝北方,理所当然。
  
  (3)呼名
  
  乳名,一出生就取了,可以说是与生俱来。跟「字」比,乳名伴随灵魂的时间更长,同灵魂的联系更密切。因此,招魂,呼名不呼字,天子也不例外。
  
  3.
  
  招魂,也就是「复」礼,最初的目的很明确,就是让死者起死回生。显然,这个目的是很难实现的,怎么办呢?久而久之,人们逐渐接受现实,「复」就完全成了——礼,成为葬礼上必须举办的一种仪式,似乎不办就对不起死者(《礼记·檀弓》:「复,尽爱之道也,有祷祠之心焉。」)。招魂,从这个角度来看,表示生者在尽力抢救一个人的生命而不是草率地把他送往另一个世界(胡新生《中国古代巫术》)。这样一来,「复」礼就已经没有什么神秘性可言了,这预告古老「复」礼的消亡。有趣的是,「复」礼的消亡并末给招魂法术的流传带来太大影响。
  
  ©宋·岳珂《仪礼考证》
  
  在这些招魂术中,对社会影响最大的就是使亡灵复现原形的返形术。
  
  有关返形术,袁枚在《续子不语》中分享了一个有趣的故事。据说,娄县某道士「善致天女」。道士招致天女都在夜间初更时分,「先扫净室,屏绝人迹。道人入,书符步咒则天女始至,色果殊丽,异香袭体。人与交合,与世人无异,亦不言笑」。因此,一些富豪争抢着请道士施法,倾家荡产,在所不惜。后来,人们才知道所谓「天女」不过是与道士长期勾结的娼妓。道士身材颀而长,每次施术「将女裸缚于怀,以袍袭之,昏黑人莫能辨,屏人而出诸怀,服其衣饰」,然后宣告天女降临。天亮前,将妓女束于怀内而去。法术完成后,道、妓便共分财物。
  
  由此,不难想见史书上记载的招魂术大体上是怎么一回事了,对吧?
  
  4.
  
  招魂术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除了降神附体、役使鬼怪之外,还有收摄生魂。比如,开篇提到治疗受惊、噩梦的手法就属收摄生魂,大家应该不陌生。
  
  现在回望几十年前某个半夜或凌晨,母亲站在屋檐下一声声地呼唤着我乳名的情景,确实挺可笑的。不过,得承认,听母亲的呼唤,也确实让人安心。
  
  5.
  
  最后,想掰扯一下所谓的「科学」和「迷信」。在我看来,事物没有所谓「科学」和「迷信」之分,「科学」和「迷信」不过是我们对待事物的态度。
  
  就拿招魂术来说吧,如果认为招魂术真的能把魂魄招来,信则有之,那是迷信;如果看到基于文化传统和集体意识的招魂术作为一种仪式能让人安心,那是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