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行养生

    春—木—肝

    春天“百草回芽,百病易发”的季节。天气忽冷忽热,乍阴乍晴,变化无常,因此容易旧病复发,加上气候变暖,细菌、病毒易繁殖,使人体致病。所以,春季养生防病至关重要。

    春季饮食摄养:春季阳气升发,人体新陈代谢开始旺盛,饮食摄取原则上应清淡、温补为主,不宜食过多油腻、生冷、辛辣的食物。起居调养:春回大地,万物复苏,人体新陈代谢日渐旺盛,各器官负荷加大,而中枢神经系统却处于一种镇静、催眠状态,易感困倦、疲惫。此时,起居应早睡早起,经常到室外、树林中散步,舒展肢体,吸取新鲜空气,与大自然融为一体,以顺应春阳萌发的自然规律。

640.webp (19).jpg

    春是五行的“木”:对应肝,又对应青色,面色发青、有斑点和痘痘的人,很可能肝不好,身体中的毒素排不出去,脸上才“不干净”。斑、痘都与木(肝)相关:肤色有些泛青,颧骨长斑,容易发痘痘,甚至眉间或太阳穴青筋暴露,是肝脏虚弱的表现。

五行养生

    在五行中,木对应肝:工作辛苦时首先要维护的就是肝。脸色发青、有色斑、易长痘,很可能肝脏虚弱。因为肝脏负责排毒,重新净化静脉血液,一旦排毒和净化功能无法正常进行,皮肤就会呈现青色,长出色斑和痘痘。

    调理良方:五行色彩为黄绿青色食物,五味是酸性食品,归肝经。

    青色食物如菠菜、蛤蜊、苦瓜、青瓜、猪肝等含有大量的叶绿素、维生素及纤维素,能协助器官加速排出体内的毒素。

    春天的养肝之道:木主肝,肝主目和筋骨,方位属东方,忌大怒伤肝!

    从立春到立夏,2月4日—5月6日

    夏—火—心

    夏季是人体体内新陈代谢最活跃的时候,室外活动多,运动量也相应增大,加上夏季昼长夜短,天气炎热,不易入睡,人的睡眠时间自然比其他季节少一些,因而体内消耗的能量多、血液循环加快、流汗也多。上面这些因素决定了在夏季里心脏的负担明显加重,如果此时不注意对心脏的保养,则很容易使心脏受损。

    起居调养:夏宜调息静心,常如冰雪在心,夏天应该调节养息心脏,尽管夏季热浪滚滚,但人们应该经常如冰雪在心一样静养心脏,不可以因为天气炎热而浮躁,这样会增加心脏负担,甚至损负心脏,要“心静体自凉”。

    春季饮食摄养:这个季节的食物要能消暑解热,利尿消肿。

    宜:甘酸清润,减食,少油,绿豆、西瓜、乌梅最佳,忌鸡肉、羊肉、干辣椒。

    食谱:

    1、嫩薄荷叶两三片,生姜一片,沸水冲泡即可,清凉解暑,还能祛风。

    2、夏日选择食材上可以选择较为凉性的食材,并以凉拌、清蒸、水煮等较为简单的方式烹调,补充营养又不会太油腻。

    夏是五行的“火”——心主血脉是指心有推动血液在脉管内运行以营养全身的功能。心是血液运行的动力,脉是血液运行的通路。血液运行于脉管之中,有赖于心和脉的相互合作而心却是主导。如果心血不足,常导致心神的病变,出现心烦,失眠,多梦,健忘,心神不宁等。

    调理良方:夏为“火”,主“心”,五行主要颜色是红色、赤色。多吃西瓜、火龙果、玫瑰花自制茶、枸杞、红色蚬菜、玫瑰茄、红萝卜、红苹果、红豆等红色食品,可归心经。

    夏天的养心之道:火主心,心主舌和血脉,方位属南方,忌大喜伤心!

    从立夏到小暑,5月7日—7月7日

    长夏—土—脾

    长夏是指夏末初秋

    那段时节。此时的天气特征是:炎热而多湿。此期,万物丰茂,蔬菜、瓜果陆续上市,由此极大地促进了人体的消化功能,因此应该注重对脾脏的保养,防止因饮食而带来的消化道疾病。天气炎热,人们喝水就多,喝水多就冲淡了胃液,从而降低了胃液的杀菌能力,使细菌容易侵入肠道。

    起居调养:湿热的天气极适合细菌的生长繁殖,食物极易腐烂变质。因此,长夏之时,一定要注意饮食卫生,不吃腐烂变质的食物。年迈体弱者消化功能较差,最好少吃一些油腻的食物,多吃清淡易于消化的食物。这是因为含脂肪多的食物会使胃液分泌减少,胃排空减慢。“湿邪困脾”。由于长夜多湿,湿邪之气会影响脾胃的消化吸收功能,因此要注意防止湿邪伤脾,如居室应保持干燥、少接触生水等等。

    长夏是五行的“土”脾有促进水液代谢的功能,运化水谷精微的同时又将各组织器官利用后的多余水液,在肺的协同作用下,排出体外,从而维持人体的水液代谢平衡。若脾运化水湿的功能失常,可以引起水肿、泄泻等病。

    长夏饮食摄养:宜:芳香醒脾,少吃油腻,多吃素食,忌:辣椒、肥肉。

    食谱:

    ⑴薏米粥薏米、粳米,一同熬制成粥。

    ⑵香蕉冻奶香蕉两个打碎成泥,加入少量牛奶拌匀,入冰箱冷藏然后食用,能在炎热的天气里解除疲劳、增进精力。

    调理良方:长夏为“脾”,五行五色为“黄”色。

    饮食中多选择荒“黄色”的食品,如土豆、黄豆、香蕉、娃娃菜、南瓜、玉米、红薯等。

    长夏的养脾之道:土主脾,脾主口和肌肉,方位属中央,忌过思伤脾!

    从小暑到立秋,7月8日—8月8日

    秋—金—肺

    秋天一到,天气就慢慢地变得凉爽了。秋天是由炎夏走向寒冬的过渡季节,天气变幻莫定,时凉时热,时寒时暖,如此多变之节,最难将息。这种多变的气候往往容易使人着凉感冒,所以秋天发生咳嗽痰喘的病人很多,患有咳嗽老病的人最易发作。中医根据季节的变化对人体影响的规律,总结出了秋季易损肺气的理论,警示人们在秋季应注意天气的不断变化,好好保护肺气,避免发生感冒、咳嗽等疾病。

    起居调养:“肺开窍于鼻”,鼻为肺之门户,外邪侵肺常曲鼻孔入肺,因此时常按摩、洗浴鼻子有助于增强肺脏功能。不少人鼻腔粘膜对冷空气过敏,秋季一到便伤风、流涕。除需必要的治疗外,还需经常按摩鼻部。其方法是以两手拇指外侧相互摩擦,待有热感后,用手拇指外侧沿鼻梁、鼻翼两侧上下按摩30次左右;然后,按摩鼻翼两侧的迎香穴15-20次。每天按摩1-2次,可增强鼻的耐寒能力,亦可治疗伤风及鼻塞不通。如果每日清晨或傍晚用冷水浴鼻,效果更好。办法是:将鼻浸在冷水中,闭气不息;一会儿后,抬头换气,再浸入水中;如此反复5-10遍。此二法皆能增加肺脏功能,有利于防治吸呼道疾病,对身体大有益处。

    秋是五行的“金”:肺与宗气的生成有密切关系,通过肺的呼吸,吸如自然界的清气,呼出体内,使体内外气体得到交换,以保持各组织器官的正常功能。它在生命活动中占有重要地位,因此,肺起着主一身之气的作用。若肺气不足,则出现呼吸无力,气短等。

    秋季饮食摄养:

    秋天气候干燥,有“秋燥”的说法,人容易咽干鼻燥口渴。秋天的饮食需滋阴润肺。

    宜:少食辛辣,多酸甜爽口的食物。芦柑、山楂、芝麻、糯米、蜂蜜、枇杷、甘蔗、菠萝首选。

    忌:辣椒、生葱、大蒜

    食谱:

    ⑴芝麻粥:黑白芝麻均可,炒香。粳米熬粥,加入芝麻。

    ⑵川贝炖梨:将梨切去顶部,掏空梨核,放入川贝母,冰糖少许,入锅内蒸熟,吃梨喝汁。

    调理良方:秋季为“肺”,五行无色是“白色”。

    饮食中多选择白色的蔬菜水果:如白菜、白萝卜、马蹄、淮山、百合、豆腐、白菊花、雪梨、白豆等。

    秋季的养肺之道:金主肺,肺主鼻和皮毛,方位属西方,忌过悲伤肺!

    从立秋到立冬,8月9日—11月8日

    冬—水—肾

    隆冬季节:天寒地冻,草木凋谢,冻冰伏出,北风呼啸,动物进入了冬眠时期,人们的室外活动也大大减少。冬季的严寒气候使人体的新陈代谢功能降到了一年的最低潮。在这个严冬的季节里,由于代谢水平较低,能量和热量供应不足。

    起居调养:人体的阳气来源于肾脏,肾是生命活动的原动力。寒冬来临之时,人体需要有足够的热量和能量来抵御寒冷。倘若肾功能虚弱,就会出现阳气不足的现象,甚至出现头晕、心慌、气短、腰膝疲软、乏力、小便失禁等症状。所以,冬季理应滋养肾脏,养肾的方法很多,如在冬季可适当进补,使较充分的阳精保持在体内,一旦春季到来,阳气升发,即可及时供给能量及营养,以扶助阳气,即“春夏养阳”,使阳气得到恢复和调养,待到冬季来临不致因为阳气过度虚弱而生发疾病。

    冬是五行的“水”:肾主水:人体的水液代谢,主要靠肾的气化作用。在正常情况下,水液通过胃的受纳,脾的转输,肺的输布,通过三焦,将其液之清者敷布全身,浊者化为汗与尿排出体外,维持水液代谢的相对平衡。若肾的气化失常,水液代谢障碍,就会发生水肿,小便不利等病症。

    冬季饮食摄养:冬天,容易肾虚,补肾益气是这个季节最需要做的。

    宜:热食,进补,辣椒、胡椒、炖肉、牛羊肉,火锅,涮肉;忌:粘硬、生冷

    食谱:

    ⑴姜枣汤:10枚大枣,5片生姜,每晚煎茶,可以提高人体抗寒能力,减少发病。

    ⑵山药牛肉:山药,牛肉,一同烹调,牛肉无论采取红烧或者清炖的方法均可,山药在出锅前半小时放入。

    ⑶鱼羊烩:就是将羊肉放入熬烂了的鲫鱼汤中,继续煲到羊肉烂了为止。吃时加芫荽、青蒜段、胡椒粉或者蒜蓉调味。

    调理良方:冬季为“肾”,五行五色为“黑色、蓝色”。

    饮食中摄入黑色的食品如:黑芝麻、黑豆、核桃仁、芡实、杜仲、海参、鹿角胶、肉苁蓉、乌鸡、灵芝、黑木耳、香菇等。(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