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认为端午节是中国最早“卫生防疫保健节”
易德轩讯:6月12日是中国传统节日——端午节。民俗专家说,作为中华民族古老的传统节日之一,端午节流传至今已有两千多年历史,这一天中国民间有吃粽子、赛龙舟等习俗。
从事民俗研究的由国庆告诉记者,端午节始于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又称端五节、端阳节、龙舟节、粽子节等。端午节习俗众多,其中尤以吃粽子和赛龙舟最为普遍。
关于粽子的源起,人们普遍认为是为了追念屈原。由国庆介绍说,战国时期楚国大夫屈原,爱国为民,被谗言所害,于公元前278年五月初五那天投身汨罗江。楚国人沿江苦寻屈原踪影,又害怕江鱼吃掉他的身体,就用竹壳、竹叶包好糯米投入江中喂鱼。由此风习相传,人们为缅怀屈原,每年五月初五这一天便以粽子投江,并且赛龙舟来纪念他。
由国庆指出,从端午节的一些习俗和食俗来看,端午节蕴藏着丰富的医药卫生和养生保健内容,堪称中国最早的“卫生防疫保健节”。
在古代,五月俗称“恶月”、“毒月”,五日又称“恶日”、“毒日”。五月初五为恶月恶日,这是人们最忌讳的。所以,旧时过端午节以保健、避疫为主要原则,形成了插蒲草、艾叶,喝雄黄酒,拴五色丝线等驱邪避疫的特殊习俗。
据相关资料记载,艾草、菖蒲和蒜被称为“端午三友”。端午节这天,人们以菖蒲作剑,以艾作鞭,以蒜作锤,又称“三种武器”,认为可以退蛇虫、灭病菌、斩妖除魔、驱毒避邪。
此外,端午节吃的粽子也有养生保健功效,其中,糯米具有很好的食疗作用,粽子叶可以清热生津、除烦止渴。
时至今日,端午节在中国仍是一个十分盛行的隆重节日。民俗专家表示,为了对传统节日这类民俗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有效保护,2008年,端午节和中秋节、清明节一起成为国家法定节假日,并放假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