断课的核心思路
毛泽东读《新五代史.刘仁瞻传》批注曰:“兵书略通可以,多则无益有害”;读《新五代史.刘鲟传》又批注道:“兵书多坏事,少读为佳”。盖兵法非学问,乃实践之道,书读多了,味于文字,反而失去了活生生的生命力。学易也大约如此。每见市面一书出,动辄冠以数千大洋,凑钱买书者比比皆是,可能都有得此一书,易学术数之谜尽在囊中之喜。然不过两年,甚至一年半载,复印件满天飞,电子书不要钱时候,又都弃之如履,这和追星的情形几出一辙,又如同炒房,越涨越买,越跌越弃。
如此真能得道者乎?后学以为未必然。
盖易学术数根基,都在河洛历法八卦之中,这些都是公开的,随处可见。尝观术数之作,皆大同小异,无非起课,类象,歌赋,案例几块,此类书,读一本和一百本很难说有什么区别。有一易友,号称读奇门书30余本,然于断课尚感模糊不请,不知道如何下手,请教所读何书,皆当今名人大师之作,细看之,除了案例,几乎如出一辙,这样的书,就是读一千本,估计也就花费时间而已。
窃以为术数为实用之学,好比打靶打球,能进球,打得准是衡量的最初级标准,至于哲理人生改运等,都是建立在其上。书看得再多,理论再好,去做老师讲课可以,玩易未必然也。
古书经典也未必需要苦读,网友六壬新手称自从网上看人断课,不再苦读古书断案,活生生的断课经历,才是学易最好的方法。古人之学,固然千古常新,然未必适用于当下,或者需要变其形式,方能行于当下。
断课的核心是思路,而思路非老师当面断课演示不能得之,所以易学修炼很讲究传承,认为有阴态的传承体系,入了这个体制,方可得其法脉。断课好比学艺术,未必难,但是没人带,天才也容易走弯路,得之觉得简单无奇,不得高深莫测。有些东西,比如四柱八字,未必和理论有多大关系,看得准,是几十年,几百年经验总结,这都是实践经验,和书本知识其实没多大关系。
目前很热的奇门秘籍,价格贵的离谱,试问几个人看了书,成了大师或者高手?这是商业操作手段了得,利用人要秘诀,希望一步登天的心理大赚其钱。君不见某法体系尚没冷却,秘篡强势登临,估计后面还有若干秘籍,排着队等出山,指点红尘学子成为世外仙人。
易书多坏事,少读为佳。找老师学了思路门道,再把类象,歌赋等背熟,就是下功夫实践的问题。其实得了思路,只需要一本工具书,随时查阅,其他书,烧了也罢。
欧阳修卖油翁曰,无他,手熟尔。
易书多坏事,少读为佳 断课的核心思路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