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中药治疗结石,不管是肾结石还是胆结石,中药都有不错的疗效。肾结石我之前发表了我的治疗经验,今天,我再把裴海泉老中医治疗胆结石的经验转录于下,供大家参考、学习。

  病例一:张某,男,62岁,林厂退休工人,2002年3月12日初诊。

  患者主诉,于半个月前的一天下午,突然右肋下疼痛剧烈,并向右肩及右背部放射,坐卧不安,大汗淋漓,面色苍白,恶心呕吐,急到某医院求治。B超检查示:胆内有多个强光团反射,并有声响。诊断为胆结石,经打针输液有所减轻,但反复发作。特来中医门诊要求中医治疗。予以自拟方利胆排石饮。

  方药:柴胡12g,金钱草30g,白芍12g,枳壳10g,郁金10g,大黄6g,鸡内金12g,木香9g,茵陈15g,延胡索10g,川楝子6g,甘草6g。水煎服,每日1剂,连服5日。

  5日后患者来诊,疼痛基本消失,纳食好转,无恶心呕吐,效不更方,继服至半个月,经B超复查,结石已不存在。患者一切正常,随访至今,未再发作。

  病例二:毛某,女,40岁,农民,2001年5月13日来诊。

  主诉于10日前的一个晚上突然右上腹部疼痛,右肋及背部疼痛难忍,在床上打滚,汗出不止,急请卫生所医生注射解痉止痛药,随后减轻。第二天来某医院做B超检查,报告为胆结石,即给予利胆排石片,并打针输液,以解痉止痛、抗感染,并建议其手术。由于患者惧怕手术,要求保守治疗,故前来中医门诊要求中药治疗。经辨证后处以利胆排石饮治疗。

  方药:柴胡12g,白芍12g,鸡内金12g,金钱草30g,半夏10g,枳壳10g,大黄6g,郁金12g,茵陈15g,木香6g,连服5剂。

  药后病情大减,前方继服,共20剂,疼痛未再发作。经我院B超检查,未见结石阳性反应。随访至今,患者健康如初。

  病例三:李某,女,45岁,农民,南关村人,2002年2月6日来诊。

  主诉昨晚饭后不久,突然右肋下胀痛难忍,并向右背放射,坐立不安,恶心呕吐,经村医注射阿托品、复方氨林巴比妥(安痛定)后症状有所缓解,于今晨急来求治。经B超检查示:胆结石。建议手术治疗。由于患者家庭经济较为困难,要求服中药试试,处以自拟方利胆排石饮加半夏、白术,每日1剂,水煎服,连服7剂。服药后病情很快好转,患者信心倍增,又服半个月,患者已无任何阳性体征。经B超复查,结石消失,病愈。

  临床发微

  胆为“中清不浊”之腑,以通为用,在胆石症整个治疗过程,贵在和解通降。裴老的利胆排石饮即是在仲景大柴胡汤的基础上加入化石、溶石、利胆之品。

  方中柴胡为少阳胆经的要药,能疏肝利胆、清解郁热,正如清朝名医周学海在《读医随笔》中说:“柴胡功用等于大黄,是清解之品,能泄肝中逆气,清胆中热气浊气。”金钱草、茵陈有清利湿热、疏肝利胆之功,鸡内金有化石、溶石的作用,木香、枳壳行气止痛,大黄、郁金均有利胆排石、推陈致新的作用,白芍、甘草有缓急止痛之功。疼痛剧烈时可加延胡索、川楝子以活血行气止痛。诸药配合,调整少阳升发之机,促进胆管收缩,利于结石排出。对于年老体弱者应注意苦寒损阳克刚,适当加护胃之品。饮食忌口在胆病治疗与调理中颇为重要,特别是不要进膏粱厚味、油煎之品,以防病情发作。

  温馨提示:本文处方,仅供专业中医学习参考,不作个人处方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