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入门基础知识讲解
《易经》的形成与发展“易”字的来源
为什么称为《易经》?这个“易”的来源是什么?历史上有多种解释,有人认为易字来源于日月,即日月为易。我们看这个“易”字,上面是个“日”字,下面是“月”字的象形。
也有人认为“易”是太阳从地平线上升起的象征,故曰:“日出为易”。还有人认为“易”来自于变色龙,即蜥蜴的“蜴”。但是不论何种解释,都离不开象形和变易,那么易是干什么用的呢?《易》是研究事物变化的学问,是通过象与数的模式演绎、模仿万事万物规律及规则的学说。
所谓“象”就是现象、抽象,所谓数就是变化的量数关系,关于“象”与“数”后面还要详细阐述。
古有三易,据载自古曾有三易流传,《周礼·春官·太卜》中说:“掌三易之法:一曰《连山》,二曰《归藏》,三曰《周易》。其经皆八,其别皆六十有四”《连山》、《归藏》皆佚,唯《周易》存世。
《连山》以艮卦为首,传说是神农时之易,象征山之出云连绵不断,是人类山居生活的真实写照;
《归藏》以坤卦为首,传说是黄帝时之易,象征万物无不收藏于大地之母,《归藏》重阴亲柔,是母系社会的形态反映;
《周易》以乾卦为首,坤卦次之,象征重天地尊卑次序,《周易》重刚崇健是父系家长制、农耕社会重要社会形态构成。
人更三圣,世历三古。易经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重要历史阶段,或三个划时代的重要人物,这就是《汉书?艺文志》中所说的“人更三圣,世历三古”。即三个划时代的人物和时期:
伏羲氏(远古)—-周文王(中古)—-孔子(近古)
伏羲氏---伏羲氏为中华民族人文始祖,为三皇之首,相传是距今6500年前远古时代的一支氏族,那个时候还是蛮荒时代,先人茹毛饮血、居无定所,依靠渔猎为生,他们是中华民族的先祖。
河出图---传说伏羲氏治理天下时尊道贵德,上观天文,下察地理,中通人事,其思想达于天人合一之境,当其时黄河上通天界,河中出现了一匹神奇的龙马,背上呈现有规则的图案,伏羲氏见到图案,恍然所悟,就将其记录下来,由此便产生了为后来人们所熟知的“八卦”。这就是“河出图”的传说。
洛出书---传说大禹治水时,大水久治不退,时有神龟背上有神奇文字,大禹感悟,依此法大水退去,并将其整理成了九条治理天下的法则,这九条法则保留在《尚书·洪范》篇中,这就是“洛出书”的传说。
通常认为,“河出图”就是指易经中八卦(或太极)图的传承及其易理的开显,“洛出书”就是指《尚书·洪范》的传承及其治国安民理念的彰显,它们常常代表了中国文化走向繁荣昌盛的象征意义。
周文王---(公元前1152——1056)姓姬,名昌,为殷商末年西伯侯,是一位很有德才的创业君主,勤于政事,重视发展经济,礼贤下士,广募人才,使“三分天下而有其二”。文王曾被商纣王关押在羑里监狱七年,身处忧患之中,感慨大自然、人类社会的阴阳消长规律,结合自身的坎坷遭遇,探究八卦、六十四卦之理,从而演绎出了《周易》,文王的第四子周公将六十四卦附上卦辞、爻辞,借以阐述对万事万物发展变化、吉凶祸福的看法,从而形成了今天我们看到的《周易》本经。
孔子---为春秋时期鲁国人。《史记》记载:“孔子晚而喜《易》,序《象》、《系》、《彖》、《说卦》、《文言》”。孔子做学问的态度是“述而不作”,由其弟子将他的讲解《周易》的心得整理出来而成《易传》。孔子对《周易》的讲解心得共十篇,这十篇心得就像给《周易》插上了翅膀一样,故孔子的《易传》又称《十翼》。孔子曾删《诗》《书》,制《礼》《乐》,而唯独赞《易》,不敢对《易》进行删改。
孔子对中国典籍进行整理传授三千弟子,成为中国春秋时期最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他的思想体系奠定了中华文化的主体地位。
易经的形成与发展【六爻】《易经》的这个“易”的来源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