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专业变热门 有功利因素


       易德轩讯  探访大学校园国学学生 专家表示国学热有功利因素驱使 
  “没想到以前的冷门专业变成热门。”今年即将本科毕业的中国人民大学国学班大四学生李元骏面对笔者平静地说。2009年,李元骏从华南师范大学附中毕业后考入人大人文科学实验班(国学班),在学校扎扎实实地学了4年国学后,他选择读研继续深造。
  在校园里,这些国学科班学生有哪些收获?他们如何看待传统文化、道德等大问题?近日,本报笔者走进大学校园探访了一些国学科班生。人民大学国学院副院长孟宪实称,国学热虽然带有普遍性,但从复兴的趋势看,有功利因素驱使。
  李元骏是一名广州学子,2009年他从华南师范大学附中毕业后考入中国人民大学,成为国学班的一名学生。
  本硕连读国学渐入门道
  “我从小就喜欢国学,而且当时的政策也比较好,只要考上重点线就可以录取,现在想读国学的人多了,考入人大国学班要高出重点线很多分。”
  4年里,李元骏系统地学习了国学经典,“大一学《论语》,大二、大三学《左传》、《诗经》,大四学《周易》”。对于4年的收获,李元骏说,总体上来说是渐入门道。“就是对国学有一定的了解,对于一些学术问题可以做一些研究。”
  深入学习国学,有一个命题始终无法回避,就是中西文化的对比,这也是李元骏经常思考的问题。他说,中国的传统文化中,看问题更接近人的主观,直接接触人的生命体验。中国传统文化中相信人本身能自我完满。但是西方传统文化却认为人本身是有缺陷的,导致人会对本身的一些行为不负责任,而推到人的劣根性上。但另一方面,也正因为中国传统文化的这个特点,造成了思辨性少,对于事物的看法较难做到超脱于人本身个体的判断。
  本科学习阶段,李元骏对《周易》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选择的毕业论文是《后汉书所载引易诸事考》,主要讲的就是《周易》在汉代当时社会的运用。本科毕业后,他还会直接攻读国学班的研究生,再进行2年的系统学习。
  体育课改上中华武术
  罗鸿韵是华南师范大学第一届国学勷勤创新班的学生,2010年入读。这个国学班一共才20名学生,罗鸿韵目前在班里的学习成绩排名第一。
  与文学院其他专业的同学相比,国学班的课程科目比较少。“大一、大二的每个学期大约七八门课,这学期课最多,13门课左右。” 选择读国学专业,罗鸿韵看中的是当时华师在招生简章中提到的“本硕一贯制培养,培养研究型人才”。
  据罗鸿韵介绍,班上部分同学原本想做中学老师,看到这个专业放在师范类提前批,才选择了国学专业。
  每个大学生在本科都必修的《思想道德修养》与《军事理论》,在这个班分别改为《论语研读与思想道德修养》与《孙子兵法研读》。
  据悉,这门专业按中国传统分类,学的是“经史子集”,外国文学、世界通史等国外的知识也会涉及。按西方的方式分类是文史哲,但因为这个专业是文学院开设的,所以侧重于文学学习。
  “前5个学期每个同学的课程基本一样,连第一个学期的体育课,也统一上中华武术课,由一个武术博士教授。另外,还有书法课、围棋讲座,我们班每个宿舍都配了围棋。” 罗鸿韵说。
  学习国学重在研究
  罗鸿韵称,让她感兴趣的是这个专业的小班教学。“我们人少,上课形式多样,多以讨论为主,由老师引导或学生主持。”
  对于一名本科生,学习国学,研究的成分远比教化多。“道德修养也会在学习过程中提升,但更重要的还是掌握了研究方法,在国学研究方面的造诣比别人深。”
  国学班的学生在大三上学期已经确定了论文选题和导师,在大四上学期要完成论文。“学院计划将我们的毕业论文集成《国学新探》第二期,第一期已经由学院的老师编写出版。”在罗鸿韵看来,这本《国学新探》的“新”主要体现在角度新、方法新、启示新。
  目前罗鸿韵每天都会泡在图书馆里学习。现在国内少有针对研究生的国学专业,罗鸿韵称以后想读比较文学。“感觉前途也不算很明了。目前班上争取保研、考研的同学占了大多数,当时准备学师范的同学也转变想法准备读研。当然也有几个同学想本科毕业以后直接出来工作,倾向于当一名中学老师。”
  专家说法
  应在基础教育开国学班
  随着社会上国学热兴起,大学校园里的国学班也成为热门。怎样看待国学热?本报笔者专访了人民大学国学院副院长孟宪实。
  对国学热情不具普遍性
  孟宪实说,国学热虽然带有普遍性,但从复兴的趋势看,有功利因素驱使。现在说不清谁认识到了传统文化的好处。更多的是个人因自身需求的感悟和学习,全民的认知并没有。我们接受的教育都是技术上的,没有文化上的。对国学的认同,也是个别经验造成的,不具普遍性,基础薄弱。
  开国学班是重视国学的实用性。这类人对国学的上心是从需要出发。因为古人的国学是属于启蒙的,给老板上的也是一般启蒙类的国学。国学的实用性,是国学生命力的体现,西方文化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绝对没有国学的大,中国人还是要用中国人的方式打交道。这就是国学。
  国学教给你的是衣食住行。弘扬国学的主力部队是基础教育。但现在教育部还是没有重视这个问题,教育仍然围绕着高考指挥棒走。
  现在要怎么把思想转化为政策,实施起来?孟宪实建议,在基础教育开设国学教育课,把国学教育真正落实。
  小孩私塾不能只学国学
  对于社会上出现的孩子在私塾里学国学的现象,孟宪实说,深圳和其他一些地方都有私塾出现。有些私塾只学国学,不学文化课,这样不行。有些家长认为孩子不给自己闹事就行了,也是不行的。他反对专门的国学的教育。
  国学是在品德上才有优势。学校有品德教育课,但不能起到作用。孟宪实设计了一套从小学一到六年级的教材,叫《中华传统美德》,他希望教材有更多作用,和文化课合为一体。孟宪实认为,这么大的文化系统,要用三言两语概括出国学是不对的。
  如果国学还没普及的情况下,小孩子要学习读些什么国学书比较合适?
  对此,孟宪实建议小孩子可以读些《孝经》、《论语》。
  古人以孝治天下,对此深有研究的孟宪实教授说,古人是用一套制度来管理天下,以孝治天下。没有能力的老人要怎样才能受到尊重?人都是势利的。
  唐朝定期或不定期有尊老的措施,给老人发东西,有粮食、衣物,年龄越大待遇等级越高。还有一个制度是士丁。如果你家里有老人,就可以不用服兵役,在家好好干,服侍好老人就行。老人一过80岁,家里就要有士丁。那老人在家里的地位自然就高。
  前几年,民政部决定给80岁以上的无收入老人人均每月发100元。很多低收入阶层,1200元一年是高收入,孝道自然就出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