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腊月二十八把面发”。按照传统习俗,每家每户一定要蒸上几锅馒头。发面和蒸馒头的习俗,取来年发大财、日子过得蒸蒸日上的好彩头。南方要打年糕。
腊月二十八的头天晚上,各家各户就把白面和好了。面团儿在瓦盆子里和好了,在盆上盖个盖子,用棉被蒙着,放在炕头上,热乎乎地“捂”上一宿,让它发酵。第二天也就是腊月二十八那天,家家户户都揣面揉团蒸白面大馒头。面团搓好了,摆在笼屉里上锅蒸。灶坑里添上柴禾一个劲地猛烧。等锅盖上冒大气了,行了,停火吧,老太太坐到炕头上点起一袋烟。等老太太的一袋烟抽透了,笼屉里的馒头就蒸熟了。
笼屉盖子一掀开,满屋子热腾腾的那个香,那股馒头特有的香气直往你鼻子里钻。馒头出了屉,摆盖帘子上晾着,家里的大人孩子全都围过来看。疼孙子外孙的老太太随手捏起一个热馒头,把馒头掰开,分成一小块一小块的,递给馋得直流口水的娃娃们。
老头子从炕柜抽屉里,寻摸出一盒红印泥。再去柴禾垛抽出一根高粱杆,从高粱杆梢折一段回来,放案板上用菜刀整整齐齐地截下一段来,高粱杆的横截面圆圆的像是一枚圆图章。等馒头凉透了,不沾手了,老头子挑出六个馒头,要挑大小匀溜没破皮的,左手捏着馒头,右手拿着高粱杆,高粱杆头在印泥上蘸一下,然后,仔细地在馒头的正中间,按下一个红印。六个馒头都盖好了红印,摆在两只盘子里,一盘三个,三个馒头摞一落。老头子把装馒头的两只盘子,端端正正地摆在堂屋里供奉着的老祖宗牌位前……
打年糕习俗在浙江地区由来已久,每到农历年底,农村都有打年糕、吃年糕的习惯,每家每户都会用糯米磨成粉打成年糕,并作为新年中走亲串户送亲戚的传统礼物,因而“年糕”便成了民间祝福亲朋好友年年登高的“好口彩”。年糕里,也蕴涵着农民新一年的美好愿望
打年糕是门学问,也是一门技术,不到火候难成年糕,打得不好不仅吃起来不细腻,而且存放时间也不长,容易裂开。在海宁市长安、丁桥、马桥等农村至今还保留着打石臼年糕的习俗,以前,每到年底,家家户户都会想方设法自己打年糕,但随着近年来农村劳动减少,加上打年糕费时费力又麻烦,所以,有的地方干脆民村自发组成打年糕队,集中十天半个月为农民打年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