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习俗之“红枣”礼节

红枣在日常生活中被人们当作访亲问友的必备礼品,其他东西可以不带,但红枣却不能少带,甚至求神拜佛也带几个枣子。红枣做为亲朋间的馈赠礼品,也不单是一种佳肴食品,其寓意远远超过其本身。《国语·鲁语上》载:“夫妇执不过枣栗,以告虔也。”枣,取早起;栗,取礼敬。《礼仪·士婚礼》载:“质明,赞见舅姑……妇执枣栗,自门入,升自西阶进拜,奠于席”。意为古代妇女清晨起身见长辈,时常献枣栗果品,早起虔敬。枣特产是送给尊贵客人的最神圣的礼物。在枣乡,凡过往客人均可入枣园尝鲜,枣农概不收钱,即使主人不在也可去摘食,“瓜、桃、李、枣,不算强盗”说的正是如此。
1、红枣交往礼俗
红枣待客
清涧枣乡,迎接客人离不开枣。有客来,不论亲疏,就像倒茶递烟一样,枣是必备的点心。来贵客:醉枣、瓜子、花生和水果,酒、水、茶;来熟客,也必端上上几样干果或茶水、开水,而红枣是肯定有的;即令是经常来串门的邻居进门,至少要端一筛子红枣上来,当作家长里短地拉话的佐料。接待贵宾时,用一杯开水,泡上五颗大红枣儿,寓意为“五子早登科”,也很有趣。
有秧歌唱得好:
礼仪周全好招待,醉枣瓜子在桌子上摆;
喝黄酒吃凉菜,红枣给揣满两口袋。
有邻居小孩一哄一哄地窜到家里来玩,也要抓一把把红枣塞进没个孩子衣裳口袋。如孩子们玩到兴头,屋里窑外疯跑,也要喊着追着递到手里,才算完。
孩子过满月时,大人抱孩子出屋,抱到谁家,谁家就得赠送枣子一类礼品,空身出去带回实物,预示着孩子长大成人后厚道实诚。
红枣送客
每年秋季红枣收获季节,妇女们总是忙里偷闲,挑选上好红枣,用麻绳、庄稼秸或皮、结扎或穿制成枣串串、枣蛋蛋、枣牌牌、枣塔塔、枣篮篮、枣囤囤等形状各异的工艺品,细致精美,别具特色,挂于墙待干透以后,作为交往时馈赠亲友,增添祥和喜悦的气氛珍贵礼品。
每逢打枣季节来临,枣乡每家都要来山后(黄河、无定河岸人们称不临河且无枣树的乡村为山后)的亲戚盟友帮助打枣。凡来的人,回家时,都要有礼物:
孩子送枣蛋:事先要费些时间,到枣林里拣结果最好的枣吊,连叶子采下,用麻绳扎成枣蛋子,一个个挂起,准备好给所有来帮助打枣的亲戚朋友家的孩子,至少人人一个。意为孩子要健康活泼,就像蛋子一样灵动。
女人、老人送枣囤:事先要到地里采集谷莠子结穗子的那节秸杆备用,到打枣的那几天,不顾白天的劳累,晚上要在运回来的枣堆里挑“老枣(个儿大,且一般大的枣)”,用谷莠子秸杆穿结成红枣囤子(大小根据情况而定),里面装上上好的“老枣”,一个个挂起,准备好给所有来帮助打枣的亲戚朋友中的女人或老人。陕北民谚“婆姨管汉,金银满灌”。送枣囤意祝她(或他)掌管的家粮食满囤满仓,“金银满灌”。
对于来帮助打枣的壮年劳力和毛驴,则在收枣完成后,尽人力和驴力扛(或背)、驮回整口袋的红枣作为酬劳。
红枣寄情
 在清涧 ,红枣是“早早”、“热烈”、“赤诚”、“踏实”象征,是交际或喜庆场合 寄寓情思载体。民间有捎带红枣与乌龟图规劝叛逆归顺宋王朝的清涧守将种世衡派高僧王嵩离间西夏的故事。有“针针想你,早早(枣归)”的怨妇思念征夫,邮寄绣花针扎着红枣的流传佳话。清涧枣乡人淳朴、憨厚,他们要表示对亲人、亲戚、朋友的思念、联络或敬重。不善于花言巧语的书信,也不采用钱财或其他物品的邮寄或请人带送,而往往却机巧地经常采用邮寄或捎带或多或少的红枣表情 。所以清涧枣乡人给人邮寄或外出探亲访友,拜会老首长老战友,红枣是上等的礼品,那是一种心与心的沟通,是最高情谊的象征。
    在枣乡,青年男女表情达意的时候多是枣收季节,挑摘自家枣园树上最大、最红的鲜枣与自己年龄数目相等,送与对方,互表心意。他们离开后,羞赧的女子还要追上意中人,偷偷塞给对方两个硕大难寻的大红枣转身离去,男人这时才明白:两个枣儿透红透亮,暗示让男方‘早早’提亲,两颗透亮的红心‘早早’结合在一起。
     2、红枣祭祀礼俗
在枣乡红枣在敬奉天地神鬼、祭祀祖先时是一种必须的祭品,
祭祀天地鬼神:
每逢年、节,清涧人都要用红枣、红枣面花、红枣制品祭奠天地鬼神。过春节时要蒸枣糕、蒸面花祭祀诸神
“出牛(开春第一天耕地)”之日,用枣馍祭祀土神,报答土地养育之恩,期盼今年地里继续长出好庄稼,人口与牲口平安。春播农耕开始的第一天天亮前,主人扛上犁,家人拉着牛,端着香表纸炮、枣山面塑、灯笼,一同来到地头。先敬奉土地神灵,焚香表,供枣山,叩头跪拜后,鸣放鞭炮以示神威,同时把枣山分成小块撤向田野,又给大人小孩分享食用,然后开犁耕地。 
    冬至、腊八节和春节,给孩子(不满十二岁,因此年龄段的孩子魂魄不浑全,禁不得邪气、 阴气、鬼气)两肩头缀上串有红枣、谷草秸、蒜瓣、装了雄黄或经香烟燎过的彩色布条、布袋、或经阴阳先生度来的镇邪避妖的符角的枣串儿,以避过各路神仙归天宫时路过,对孩子的惊吓;避过因各路神仙都回天宫过年,而凡间暂无神灵庇佑,形成的混乱(俗称乱年)给孩子造成伤害。
腊月十七“粘谷根”,用红枣泥和软米糕象征性地粘住一株或几株连根的谷草,并以此祭祀谷神,期盼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腊月二十三,捏枣山(一种红枣面花)祭灶王;灶(枣谐音)王应住在枣山上。
家里设的财神龛前经常供奉着一盘盘祭品中,必须有鲜枣或酒枣或干枣一盘。
乡间庙宇中对诸神供奉的祭品中必有红枣。
枣、枣山、枣面花 奉献天、地、神、鬼,是原始人类大自然崇拜的遗风,是周祖农耕文化的演绎。根据文献记载,春秋战国时期敬奉神即土地神,已成定制。《礼记·郊特祀》载:“社,所以神之地道也。”《白虎通义·社稷篇》载:“人非土不立,非谷不食,土地广博,不可遍敬也;五谷之多,不可一一祭也。”《孝经授神契》曰:“……土地广博,不可遍敬,故封土以为社,而祀之以报功也。”这就是敬奉土地的缘故
祭祀祖先:
清涧至今仍保留和传承着古人把枣作为祭祀祖先的珍品的习俗。逢年过节上坟,清明节扫墓祖先,上坟要有插红枣的献饭(称老献的);八月十五中秋节要以枣、苹果、葡萄等果品来祭祀祖先;十月一日送寒衣(纸做的衣物,在坟前焚化),“寒衣”口袋也少不了塞进一颗红枣。
老人去世,灵堂前的供桌上的供品少不了红枣和红枣做的各种面食。就连装殓老人时,衣兜里也装进几个红枣,愿老人早早升天、早早转世。
甚至农村妇女给孩子叫魂时,也预先带几颗红枣,归来时让孩子吃,也图个吉祥如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