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大理白族“三公主”的传说
在云南大理白族民间,每年的农历二月初都有接三公主习俗,此习俗始于南诏时期,延续了1300多年,见证的是一段民族团结的历史。 唐朝初年,细奴逻在今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一带建立了地方政权南诏国,成为...
在云南大理白族民间,每年的农历二月初都有“接三公主”习俗,此习俗始于南诏时期,延续了1300多年,见证的是一段民族团结的历史。
唐朝初年,细奴逻在今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一带建立了地方政权南诏国,成为南诏始祖。公元650年,他在巍山的山于 山龙(拼字)图山上修筑都城山于 山龙(拼字)图城,直至公元738年皮罗阁迁都太和城,73年间曾有三代南诏王在此居住。
“接三公主”的习俗,最早就起源于细奴逻时期。传说,白子国的三公主金姑,从大理下嫁细奴逻,她贤淑聪慧、慈善爱民、乐善好施,深受蒙舍川(今巍山一带)和洱海地区各族群众爱戴。虽然三公主远嫁他乡,但故乡人民十分怀念她,每年都要把她从巍山接回娘家过年。
三公主逝世后,大理白族群众在呢好山建三公主殿,于每年农历二月十三日到这里举行祭扫活动,并按生前习俗接三公主回大理过节。每年农历二月十一日,大理地区的白族群众身者白族庞装,按时到达巍山县的龙于山举行念经和朝拜三公主的纪念活动,并和当地彝族群众举行联欢,打霸王鞭、打歌和对唱调子,于十三日凌晨用白马驮着从三公主身上换下的白族服装(表示接三公主),接三公主回大理参加绕三灵等节日活动。他们打着红旗,吹着喷呐,敲锣打鼓,边走边喝白族调子,兴高彩烈地离开巍山返回大理。
“接三公主”活动中,人们除了拜祭三公主之外,还要拜祭其他神灵,最后到巍山伽蓝殿拜祭。杨光樑介绍:伽蓝泛指佛家寺园,也指守护寺院的神灵,佛教中认为有十八伽蓝。传说,细奴逻也被封为伽蓝,他又是三公主的丈夫,所以接三公主时要到伽蓝殿祭拜,得到他的许可后,在二月十三天亮以前,把三公主接走。
如果接三公主这天下雨,他们更是欢天喜地,认为这一年大理坝子就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绕三灵后,他们又将三公主送回巍山。这个传统的民俗节日,从南诏至今,年年如此,历久不衰。1978年以后,接三公主时已不用白马,改为用人背三公主的衣服来代替白马,节日仪式和隆重盛况依旧。
农历二月十二这天晚上,参加“接三公主”活动的白族、彝族群众,都要打歌对调,歌舞至深夜。白族的歌舞,彝族的打歌,以及两个民族的霸王鞭、八角鼓、芦笙、刀舞,会在同一个旋律中尽情展示,形成了民族团结和睦的千古华章,千百年来未曾中断。
“接三公主”活动包括了祭拜、诵经、祈雨、娱乐等内容,起始时间为农历二月初九。这一天,白族群众从大理启程前往巍山,当天到巍宝山祭拜细奴罗和三公主。初十到达天摩牙寺,十三日上午接出三公主,晚上住巍山大仓镇。十四日到达大理市下关七五村,十五日到达大理古城城隍庙祭拜。十六日到达湾桥镇湾桥街,十七日到达喜州镇庆洞村圣源寺,至此整个活动结束。
云南大理著名的地方小吃“过江饵丝”就与三公主有关。相传三公主嫁给细奴逻后,精心操持王宫内的事务,使宫中各项活动运行得井然有序。由于古时的蒙舍四面环水,三公主每次回家都要跨越额骨阿宝的阳瓜江,才能将蒙舍城内最著名的扒肉饵丝带回到大理。由于路途遥远,为了不改变其特殊的口感,聪慧的三公主便将饵丝和扒肉分开来盛装。这样暨保证了色鲜味正、清淡适中,又满足了众人的不同需求。从此大理周边的许都地区便开始逐渐流行起这种吃法。
大理白族群众十分怀念这位公主,每年农历正月十三日,他们来到彝家山寨的巍宝山上,将带来的新衣给三公主的塑像换上,将旧衣服用马驮回去,而三公主创造的这种饵丝的独特吃法也由于食用过程中饵丝在两碗间的过渡和跨越阳瓜江等原因,被人们形象地称为“过江饵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