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从江的特殊习俗 洗药浴与吃饭同样重要

瑶族药浴是贵州省从江县瑶族人民世代相传的一种独具特色的洗浴方式,是在长期游耕、狩猎生活中形成的一种古老而神奇的保健方法。洗药浴既可舒筋活络、消除疲劳、抵御风寒,又可健身洁体、祛风除湿、防病治病,特别是对防治风湿、妇科、皮肤和伤风感冒等疾病尤为有效。据初步统计,瑶族药浴药方有188种,主要由追风伞、半边枫、九龙藤、血藤、节节草等30多种中草药组成,主治47类疾病。

传女不传男的神秘古方

瑶族祖先在迁徙的过程中,一直缺医少药,加上瑶族一般居住在高坡上,常年云雾缭绕、湿度大,极易引发风湿、伤寒等疾病。为了生存,生活在深山密林中的瑶族人利用大自然赋予的各种植物,进行治病防病和保健养生,抵御病毒侵害,形成了重防病、保健、养生、长寿的生活理念。民国《从江县志概况》记载:“板瑶好清洁,家必备一浴桶,劳作回家必药浴一次,因处深箐,又好清洁,故长寿者居多。”

瑶族老人常说:靠山吃山,莫伤其本;靠水吃水,莫损其源;让水常清,让山常绿。因此,瑶族采药一年只采一面山,来年再采另一面山,周而复始,从不过分索取,以达到人与大自然的和谐。而且,每家每户门前屋后都栽种着竹林、茶林和各种树木,都用竹筒将山泉引进家中,都有杉树加工而成的浴桶。每当有客人进寨,乡亲们都会用油茶和药浴热情款待远方的客人。据说,这是瑶族人接待贵客的最高礼仪。

瑶族药浴就是瑶族人民千百年来与山草藤木朝夕相处,经过几千年历史,几十代人的实践与应用,不断完善创新而沿袭至今的千年古方。此配方一直遵循传女不传男的祖训,且瑶族世代不与外族通婚,所以瑶族药浴的配方很少为外人知晓。

 

药浴取材于大山之草、深山之药。

先药浴、后吃饭

瑶族药浴贯穿于从江瑶族同胞生活的始终,瑶村家家户户,煮药洗浴已成生活一部分,先药浴后吃饭是这个民族多年形成的习惯。按瑶话意思说:人劳动一天,谁都会感到疲劳,不先洗浴驱除疲劳,吃饭不香也不多。所以,药浴和吃饭对瑶族人来说同等重要,饭天天吃,药浴也天天洗,一直延续至今。

药浴对怀孕妇女还有保胎的效果。瑶族妇女从怀孕之日起,每日都要洗药浴,直至产期。这种用于保胎的药草一共6种,都由孕妇自己采摘。医学称妇女分娩后可洗淋浴,但不得坐浴,以免细菌感染。而瑶族妇女分娩后20分钟,便可坐入浴桶洗浴。产妇经过10天的洗浴后,即可进行一些简易的劳动。新生婴儿呱呱落地,也需要洗药浴,用4至5种药草配制而成熬煮的药水洗浴可以预防婴儿常见疾病,每天洗1至2次,直至长大成人。当瑶人过世,不论长幼,也需要洗浴,据当地人说,这样才能超度亡灵。

 

饭天天吃,药浴也要天天洗。

一株传世药,满桶益身汤

当有客人来访时,瑶寨洗浴也分次序先后。一般是客人先洗,然后按先男后女、先老后幼的顺序逐一洗浴。走进瑶寨任何一家,热情的主人除了端上茶水之外,还忙着把刚从山上采来的药草,分别捆成小把放进锅里,生火为客人准备洗药浴的药水。等到药草煮沸大约半小时,水锅里散发出浓浓的药草香味时,热情好客的女主人会趁热把药水勺伸入高70厘米、直径60厘米左右的大浴桶中,加入适量冷水,请远方的客人一一入桶洗浴。当客人浸泡10多分钟后,药汁慢慢地渗入人体、遍及全身,这时全身会大汗淋漓,并有一种酥麻,又像喝醉酒后的感觉在全身流窜。浴后全身清爽舒畅、精神振奋、四肢有力、一身轻松,一天的车船劳累顿时消失得无影无踪。

如今,洗药浴已成为瑶族历史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代代相传。日前,从江瑶族药浴已被列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而让人欣慰的是,近几年来,瑶族药浴已走出深山、走向市场。现在,瑶族药浴洗浴场馆在从江县城如雨后春笋涌现,多达十几家。从江县还将规划用地300亩,拟建立集洗浴、民族文化、民族饮食、住宿休闲为一体的从江瑶族药浴城,以此打造瑶族药浴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