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婚俗之东阳传统婚俗
在东阳的旧婚姻,讲究门当户对,讲究辈份、年龄、属相、生辰八字。有“鸡兔不合笼”、“龙虎斗”、“双狗争骨头”和“只可男大七、不可妇大一”、“六冲”等说法。婚礼繁缛铺张,议婚、定婚到嫁娶都有许多禁忌和礼节。相亲,由媒人与女方通言,男方择吉日相亲。相互以鸡蛋为媒介,暗递信息。女家如喜欢,请吃清煮蛋,意为团圆,否则,让吃荷蛋。男方中意,吃两个,意为成双,吃一个,为主意未定,若不喜欢,就不动筷。压日子,男方请阴阳先生择定行聘日期,书于红纸,请媒人送至女方,并附一份“定头钱”,也称“压日礼”。定亲,要“双媒”(男女方各一媒人),备拜帖、礼帖、庚贴(两份,一份填写男方生辰八字,另一份送女方填写生辰八字)连同聘礼送女方。女方要设酒招待媒人,并以“回程”(答礼,不收的财礼)。女方庚帖交媒人带回男方。送结婚日子,根据男女双方的属相八字择定成婚的良辰吉日,写于红纸帖,由媒人送至女方,同时送一笔彩礼,俗谓“陪庚礼”。女方经过“品日子”,也可重新择日。婚礼,热闹壮观,男家派人搬运嫁妆,备车抬轿,浩浩荡荡。旧俗女方要“哭嫁”。花轿到家门口用红布袋(或麻袋)铺路,传袋(传种接代)进屋。与新郎拜天地、拜父母、交拜后,由喜娘(陪嫔姐)、“果子娘”引进新房,端坐床沿,开始分“果子”(主要是花生)。喜宴后宾客闹新房,俗称“逗新孺人”。待众人散去,夫妻吃子茶(鸡子和糖茶,寓“子着”之意)。点烛谓“送灯”,吹烛谓“回灯”,关门谓“进门”。同房时新娘要把娘家怀藏来的北枣、花生、桂圆、莲子送给新郎,共祝“早生贵子”。谢贺,第二天,新娘由婆婆陪同,与男方亲戚相认,赠送鞋袜,谓“谢贺鞋”。亲戚回赠“利市包”,谓“见面礼”。望三日,婚后第三天,新娘父母备礼上婿家看女儿,男方设宴相待,“请新亲家”。并以馒头、杨梅及粽子作“回货”,以分送娘家亲戚邻里。也有第三日新郎陪新娘回娘家拜见岳父母,岳家请新姑爷白的。
民国始有自由结婚。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自由恋爱,婚姻自主,婚姻礼仪随之简化和改变。一般是征得双方父母同意,至当地政府论登记,而后举行婚礼。婚事新办,集体婚礼、旅游结婚开始风行。近年,攀比之风滋长。70年代,嫁妆时髦“三机一表”(缝纫机、收录机、自行车、手表)和“几只脚”,近几年风行组合家具、彩电、冰箱、洗衣机、缝纫机收录机、电风扇、自行车、组合音响、录像机、照相机等,多多益善。山区不盲目追求高档嫁妆,婚娶形式相对古老一些。
旧婚姻还有纳妾、典妻、正赊、童养媳、招子媳、配阴亲、换对门亲等封建婚姻形式,现一并革除。入赘、鳏寡并家悉听自由,并受到社会的理解和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