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蛰祭白虎打小人

   每年的3月5日或6日,太阳到达黄经345度时就是二十四气节中的“惊蛰”了。顾名思义,当大地回暖,春雷始鸣,惊醒了原本蛰伏在地下不吃不动的冬眠昆虫。蛰是藏的意思。《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有:“二月节,万物出乎震,震为雷,故曰惊蛰。是蛰虫惊而出走矣。”晋陶潜先生在《拟古诗》诗中以抒情的笔触唱道:“促春遘时雨,始雷发东隅,众蛰各潜骇,草木纵横舒。”好一派田园风光,其实,昆虫是听不到雷声的,暖暖的春日,和风吹抚着大地,才是它们结束冬眠,“惊而出走”的原因。看到此,不由得想起了那首颇有趣的小诗,“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不正活画出惊蛰后生动的春景吗?

   我国幅员辽阔,各地春雷始鸣的时间也不尽相同,就往年来看,滇南自1月底前后即可闻雷,而京城的初雷日则要在4月下旬左右才会出现。说起来,“惊蛰始雷”倒与江南的气候现象相吻合。

   古代将惊蛰分为三候:“一候桃始华;二候仓庚(黄鹂)鸣;三候鹰化为鸠。”描述仲春时节,桃花红得像火、粉得如霞、梨蕊赛雪,莺声婉转,燕子双飞。处处鸟语花香、道不尽的迷人景色。正是人间三月天。按照一般气侯规律,惊蛰前后雨水渐多,大部分地区已进入春耕。
 
   “惊蛰”依传统说法是蛰伏中的万物被春雷唤醒的时候,但各种惹人厌弃的邪恶之物像白虎星、小人等也蠢蠢欲动,因此必须在此时消除、打击以免其害。在惊蛰这天,各地有这样的习俗:


“祭白虎”

 


 
    易学集大成之作《卜筮正宗》载:“白虎交重丧事恶,官司病患必成凶,持金动克防人口,遇火生身便不同。”《人元秘枢经》:“白虎者,岁中凶神也,常居岁后四辰。所居之地,犯之,主有丧服之灾。”即俗语所云“丧门白虎”或“退财白虎”者。按照十二主星宿中记载:“白虎凶神当堂坐,流年必然有灾祸,不现内孝现外孝,否则流血难躲过。”


    在民间历来对白虎多有不好的说法。传说中,白虎是口舌、是非之神,它每年都会在惊蛰这天出来觅食,开张血盆大口吃人,犯之则在此年内,常遭邪恶小人捣乱,阻挠前程发展,引致诸般不顺。人们为求自保,便在惊蛰这天祭白虎。


    拜祭所用的是纸制白老虎,纸老虎一般为黑斑纹,口角画有一对獠牙。拜祭时,需以肥猪血喂之,使其吃饱后不再出口伤人,然后将生猪肉抹在纸老虎的嘴上,使之充满油水,不能张口说人是非。

“打小人”
 

 

    春雷阵阵,唤醒了沉睡的昆虫走蚁,它们应声而起,四处觅食。古时惊蛰当日,人们会手持艾草、清香,熏家中四角,以香味驱赶蛇、虫、蚊、鼠和霉味(此处倒与端午驱五毒风俗颇类),久而久之,渐渐演变成不顺心者拍打对头人、驱赶霉运的习俗,即“打小人”之前身。

   打小人一般会在阴暗的地方进行,也有很多土地庙在惊蛰当天组织相应的活动。以纸偶等为象征物,用木屐拍打纸偶,口中念念有词:“打你个小人头,打到你有气冇定抖,打到你食亲野都呕”的打小人咒语。此处说的是粤语,打小人的习俗在香江格外盛行。 

   “打小人”纯粹是民间习俗而已,其用意在于透过拍打代表对头人的纸偶,驱赶身边小人瘟神,以宣泄内心不满,大部分人打小人,一般是为了求得新的一年没有小人破坏,能够事事如意,而被“打”的对象,主要是二奶以及工作上的“金手指”(指暗中检举揭发某人或某些行为的人)。打小人的目的,就是希望他们知难而退,以抒发个人内心的愤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