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德轩是专业风水命理网站,有网友想知道关于土家族和苗族的问题,易德轩小编汇集湘西土家族和苗族民族风情趣谈相关资料提供给网友查看,希望能让你满意,让你起到相应的帮助。
湘西土家族和苗族民族风情趣谈
美丽的湘西州蕴含着丰富的民间文化和民间艺术,在历时的长河中,勤劳、勇敢、智慧的土家族、苗族,与汉、白、侗、瑶等民族一道,休戚与共,团结奋斗,为共同开发湘西做出了伟大的贡献。下面,小编主要为大家带来土家族和苗族的民间风情趣谈。
湘西土家族和苗族民族风情趣谈
图片来源:
土家之花——“西兰卡普”
古时候,土家族主要从事农业。织绣艺术是土家族妇女的传统工艺。土家族的传统工艺还有雕刻、绘画、剪纸、蜡染等。在土家语里,“西兰”是铺盖的意思,“卡普”是花的意思,“西兰卡普”即土家族人的花铺盖,是中国三大名锦之一。人们往往在“花铺盖”前冠以“土”字,以标示出这项民间工艺所包含的土家族民族特点。
土花铺盖是受到土家族人民的珍爱,视之为智慧、技艺的结晶,被称作“土家之花”。按照土家族习惯,过去土家姑娘出嫁时,都要在织布的机台上制作美丽的“西兰卡普”,即土花铺盖。
土家摆手舞
土家族摆手舞源远流长。据一说摆手舞起源于宗教祭祀活动。土家人尊敬祖先、热爱自己的领袖人物,为不忘祖先的功绩,便创造了纪念他们的摆手舞。二说由白虎舞、巴渝舞演变发展而来。
摆手舞反映土家人的生产生活。如狩猎舞表现狩猎活动和摹拟禽兽活动姿态。包括“赶猴子”、“拖野鸡尾巴”、“犀牛望月”、“磨鹰闪翅”、“跳蛤蟆”等十多个动作。列中国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举行摆手活动时,人们扛着龙凤大旗,打着灯笼火把,吹起牛角号、唢呐、咚咚喹,点燃鞭炮,放起三眼铳;抬着牛头、粑粑、刀头(即大块的熟肉)、米酒等供品,浩浩荡荡涌进摆手堂。
土家“摸秋节”
土家族“摸秋节”即农历八月十五,是土家族人特有的传统民俗节日。在这一天,土家人会用新丰收的糯米制作出新鲜的糍粑送人,并且邀请亲朋好友到家做客一起品尝糍粑,举办糍粑盛宴。
到了这一天晚上,土家人们并不是坐在院子里赏月亮,而是各自偷偷到庄稼地里偷取成熟的瓜果或种子,送给自己喜爱的人或送到未生育家庭的床铺上,寓意幸福美满、多子多福。土家“摸秋节”是一个团圆、充满祝福的美好日子,经过世世代代的传承,至今仍保留这一文化习俗。
土家吊脚楼
土家族大都居住在山坡陡岭,由于这地势关系,住房多采用吊脚楼形式。在住宅两端立四根木柱,沿着山坡的走向搭成木架,在与正屋地面平齐的高度上搭横木,盖上木板,三面装半装台的板壁或木走廊,以草或杉皮作天盖,楼下四面皆空,可用作堆积肥料,也可以临时拴牲口,楼上一般是闺女儿做鞋、绣花或乘凉的地方。
吊脚楼作为一种特殊的物质文化现象,犹如一部凝固的古歌,多层次、多侧面、多角度地反映出土家族的历史发展、文化心态和创造才能。除具有自身的实用功能外,还具有一定的审美特征。
吊脚楼有着丰厚的文化内涵,除具有土家族民居建筑注重龙脉,依势而建和人神共处的神化现象外,还有着十分突出的空间宇宙化观念。土家族的吊脚楼不仅单方面处于宇宙自然的怀抱中,宇宙也同时处于宇宙自然的怀抱之中。
土家“茅谷斯”
土家族有着古老,璀璨的民族民间文化,“茅谷斯”舞便是其中一颗明珠。茅谷斯,是土族在小摆手歌舞活动中穿插进行的一种具有故事情节的原始戏剧活动,也叫毛猎舞,被中外来宾称誉为“千年不老茅谷斯”。
看过了土家族的民族风情,想必大家对苗族的民族风情一定也是非常向往,接下来,请随着小编的脚步,一起走进苗寨。
苗族芦笙
苗家芦笙会内容丰富,甚至还有斗牛、赛马、斗雀、斗鸡等活动项目。会期一到,居住在这里的苗、侗、瑶等少数民族从四面八方涌来,多达五六万人。苗族姑娘们盛装前往,上万名身着花裙、披金戴银的少女银角斗艳。芦笙会又是青年人谈情说爱、找对象的好场所。
清晨,主寨的芦笙率先吹响,粗犷的旋律在高原上回荡。寨老领着人群拜祭祖先,然后鱼贯进入芦笙坪,迎接客队的到来。客队来到寨口,吹奏进村曲,鸣炮三响来到芦笙坪,主寨热情吹奏欢迎曲。
芦笙队每组一般由五人组成,按固定的步伐和踏着节拍边吹边舞。
苗家芦笙曲本身就像特定的语言,人们一听便知道该跳什么舞。身着银饰的苗家姑娘们往往在芦笙场里围观,待选择到意中的吹笙者,方三或五排,手牵手进入芦笙圈子,随着节拍踩笙起舞。若在集会高潮之时,那如织如林的芦笙,千万条齐声鸣奏,场面壮观。
苗族木鼓舞
木鼓舞以鼓和鋩为伴奏乐器,以歌声、吼声以及鼓声和鋩声的有机交融为主要旋律,既保留了远古时代深沉浑厚的音调,又有了新的发展。在这些乐器伴奏下的木鼓舞十分壮观:暮色中,身披长发的女主角立于“凤撵”上,仰头挺胸,双手伸向空中,作拥抱太阳状,撵子周围是扛木鼓的是六个头扎红带的强壮男子;两名青年男子手持鼓槌,威风凛凛地敲打着木鼓;周围是头扎红带、赤裸上身的男子和甩着长发的女子仰卧起伏,随着远处男女歌手的歌声、吼声和鼓鋩交错的强烈节奏而缓缓起舞。
木鼓舞以“握拳”、“跺脚”和“甩发”为基本动作,别具一格的民族服装和银饰品在夕阳下闪闪发光,声音动作配合协调,粗犷豪放,气势磅礴,撼人心魄,淋漓尽致地表现了佤族人民火一般的民族性格。观看木鼓舞时,感觉浑身都充满了力量,浑身都在动,思绪也好像回到了弯弓射雕、枪刺猛兽的古老年代。
苗寨山歌
苗族民歌根据其内容可分为游方歌(情歌)、酒歌、苦歌、反歌、丧歌、劳动歌、时政歌、儿歌、谜语歌等几类,曲调各不相同。
苗寨是歌的海洋,人人会歌,无处不歌,歌山歌海,情溢山寨。有对歌、盘歌、山歌、蓐草锣鼓等,生动形象,音韵和谐,情真意挚,优美悦耳。闻之如品干饴、如沐春风。
苗族吊脚楼
苗寨吊脚楼,富于活力,天人合一。苗家人迁入这里后,为了留下平地作耕种用田,为了适应这里的自然条件,为了自己的繁衍生息,在建造住居时,选在30—70度的斜坡陡坎上,在传承传统的干栏式建筑的基础上,创建了穿斗式木质结构吊脚楼。
这种结构形式具有以下特点:一是结构简单而稳固性强,它是以柱、枋为基本构件,通过穿斗形成完整空间。二是充分利用当地木材及其强度。由于采用的是穿斗结构,用小材可以盖大房。三是既节约了耕地,又适应于山地斜坡建屋,并具有良好的通风防潮效果,典型的天人合一。
苗族吊脚楼是苗族先民从长江中下游流域辗转迁徙所带来的古老干栏建筑工艺在适应山区新环境下逐步完善的,是苗族建筑文化的载体。在民居建筑中,吊脚木楼有着悠久历史和独特地位,它是苗族等少数民族安身立命、繁衍后代、延续民族历史的根基。
苗银
长久以来苗族地区的重要首饰品和婚嫁用品。其主要特点是苗族地区手工打制作,图案精美,富有寓意。苗银产品经戴过后,长期放置不戴,手镯表面金属会产生氧化反应,就是我们平常说的变色,不过下次在戴的时候只须用软布或纸巾擦拭就可以光亮如新了。苗银制品有首饰,指环,发簪,头饰,餐具等很多种。
苗族最早的银饰艺术萌芽于巫术图腾活动之中。苗家笃信银器能驱邪逐崇、防阴气戕害。古时苗民戴上银脖圈,据说能战胜作恶的“老变婆”,确保合家平安。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对银饰爱惜备至,奉若神明。他们创造了各式各样图案、款式的银饰造型,既散发出浓郁的乡土民间气息,又表现出深厚的民俗文化内涵,同时也显示了一个大民族的辉煌与气势。
苗族猴儿鼓舞
猴儿鼓舞是苗族鼓舞中较原始的一种舞蹈形式。表演的动作有“戏舞”、“听鼓”、“倒爬树”、“狮子滚”、“双加官”、“抢鼓”等。表演时动作灵巧,急而不乱。
近年来,湘西州依托民族特色,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产业,使得传统文化得到了良好的传承和保护。热情好客的湘西人民,欢迎您的到来。
易德轩网是专业周易文化网站,我们所提供关于湘西土家族和苗族民族风情趣谈的介绍,只是为了方便大家查阅到相关内容。我们也尽可能提供更加全面资料,在你的生活中能起到一定帮助,你对于本文所讲土家族和苗族相关内容比较满意,请你关注易德轩网或是下载安装易德轩网APP,我们随时提供你所需要的资料。你也可以随时查看易德轩每天更新资料。?
声明:部分内容来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以上内容,并不代表易德轩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