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北宋宰相吕蒙正之《破窑赋》看宿命论
  
  《破窑赋》,又名《寒窑赋》、《劝世章》,是北宋贤宰相吕蒙正的作品,吕蒙正曾任当时太子(即位后为宋真宗)的太子太傅,这篇文章吕蒙正为了劝诫太子而创作的。吕蒙正自述从贫苦到富贵的经历,并列举了历史上诸多名人的起伏命运,来说明一种自然循环的人生思想。此文文字通俗易懂,但是义理深刻。
  
  -------------------------------------------------
  
  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蜈蚣百足,行不及蛇;雄鸡两翼,飞不过鸦。马有千里之程,无骑不能自往;人有冲天之志,非运不能自通。
  
  盖闻:人生在世,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文章盖世,孔子厄于陈邦;武略超群,太公钓于渭水。颜渊命短,殊非凶恶之徒;盗跖年长,岂是善良之辈。尧帝明圣,却生不肖之儿;瞽叟愚顽,反生大孝之子。张良原是布衣,萧何称谓县吏。晏子身无五尺,封作齐国宰相;孔明卧居草庐,能作蜀汉军师。楚霸虽雄,败于乌江自刎;汉王虽弱,竟有万里江山。李广有射虎之威,到老无封;冯唐有乘龙之才,一生不遇。韩信未遇之时,无一日三餐,及至遇行,腰悬三齐玉印,一旦时衰,死于阴人之手。
  
  有先贫而后富,有老壮而少衰。满腹文章,白发竟然不中;才疏学浅,少年及第登科。深院宫娥,运退反为妓妾;风流妓女,时来配作夫人。青春美女,却招愚蠢之夫;俊秀郎君,反配粗丑之妇。蛟龙未遇,潜水于鱼鳖之间;君子失时,拱手于小人之下。衣服虽破,常存仪礼之容;面带忧愁,每抱怀安之量。时遭不遇,只宜安贫守份;心若不欺,必然扬眉吐气。初贫君子,天然骨骼生成;乍富小人,不脱贫寒肌体。
  
  天不得时,日月无光;地不得时,草木不生;水不得时,风浪不平;人不得时,利运不通。注福注禄,命里已安排定,富贵谁不欲?人若不依根基八字,岂能为卿为相?
  
  余者,居洛阳之时,朝投僧寺,夜宿破窑。布衣不能遮其体,饘粥不能充其饥。上人嫌,下人憎,皆言余之贱也,余曰:非贱也,乃时也,运也,命也。余后登高及第,入中书,官至极品,位列三公,思衣则有绮罗千箱,思食则有百味珍馐,有挞百僚之杖,有斩佞臣之剑,出则壮士执鞭,入则佳人扶袂,廪有余粟,库有余财,人皆言余之贵也,余曰:非贵也,乃时也,运也,命也。
  
  嗟呼!人生在世,富贵不可尽用,贫贱不可自欺,听由天地循环,周而复始焉。
  从北宋宰相吕蒙正之《破窑赋》看宿命论
  ---------------------------------------------------
  
  这篇文章是否为宰相吕蒙正所作坊间颇有争论,但其内容确实揭示了古今多少人所持宿命论的形成因由。那就是命运的不可知,因果的不可捉摸,于是将富贵穷通的变化归结于“宿命”,如同对天灾的不可知,归结于神仙发怒一样,是一种朴素的宿命论思想。但这种宿命论思想是消极的还是积极的呢?
  
  这篇文章的别名是《劝世章》,是为太子所作,那么劝的是什么?是最后那句话,人生在世,富贵不可尽用,贫贱不可自欺,听由天地循环,周而复始焉。通俗地讲就是富贵之时,要惜福,不可浮夸张扬,得意忘形,处于贫穷和卑微之中,也要保持自己的尊严,相信天地循环,总有时运来临的那一天。
  
  人这辈子有春风得意马蹄疾的时候,也有屋漏偏逢连夜雨的时候,既不要把自己太当回事,觉得成功了全是自己的功劳,自己是天下第一等聪明人,也不要在人生低谷时过渡消沉自怨自艾苦大仇深,这还是太把自己当回事,而应该多敬畏命运。
  
  我们敬畏命运,不是消灭自身的积极性,反倒是一种非常积极的人生态度。
  
  时、运、命在不断发生变化,但君子要以不变的人生态度来应对这种变化,知谦卑进退。这便回到了那句话,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所以宿命论引人向上,催人奋进,是非常积极的。即使是如此简陋的宿命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