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心学与如何逆天改命的一些感悟
  
  王阳明,中国古代儒家“内圣外王”的实践者和典范,中国古典哲学最高成就“心学”的集大成者。年初时发愿今年要仔细精进,研究心学。是因为去年末接触到了最近网络传播上比较红的复旦大学哲学教授王德峰。他开有一门课《中国古代命理学要义》,也算是与我的领域有所交叉了。但他是从哲学的角度去注讲命理学,底蕴深厚,博彩各家之所长,观点振聋发聩,有兴趣的朋友都可以去了解一下,特别是前两节课,不涉及命理学枯燥晦涩的理论知识,而是王德峰本人由命理学而发的总结和感慨。
  
  至于阳明心学,便要提到王德峰的一个讲座《王阳明心学及其现代意义》,将阳明心学提高到了现代中国人的精神归宿的高度。经过一段时间来的了解,读书,思考,我发现王德峰一直在强调的生命情感的本真(也就是良知),与老子的“道”,佛家的“自性”,其实本质是相通的。三者都在强调要关注内在,而不能被外在所干扰,沉溺,迷失。
  
  那么回到命理学。回到那个永恒的问题?命运可不可以改?
  
  这要从命运的构成说起,八字和大运两个部分。在八字当中日元代表命主自身。八字格局随大运的五行流转而产生变化,成为人的波澜起伏的一生。这种起伏包括财运,事业,爱情,也包括人的心性。绝大多数人都是在自身命局和大运的五行影响下昏昧不明的过完这一生,因为绝大多数人把五行流转看做自身,把各种外在因素的变化、自身的见识学问性格的变化看做是由自己自发做出的决定。在我看来这些随着时间来回更易,随着五行来回更始的东西都是“梦幻泡影”。
  
  而只有从良知、自性、道出发,去行,去实践,去积极地入世,在实践中磋磨,才具备永恒的意义,才能真正地改变命运。但这也只是通过“开悟”“觉醒”阻止五行流转的能量场对自性施加各种亏损的影响,而非直接作用于五行,去改变五行流转的规律。五行的流转规律不可改,只有从内在出发去实现一定程度上的隔绝。这也就是所谓修行者的命运为什么看不准的缘故了。这需要极度的自信,坚定,具备朝问道夕死可也的决心,同时还需要不断地实践。实践就如同把知识或者觉悟的土壤一步步地亲自踩成地基,而后修为的楼阁才会牢固,才能一层高过一层的加盖。行即知,知即行!
  
  下面是道佛儒三家的相关论述。
  
  《太上老君常说清静经》上说“人能常清静,天地悉皆归”,一个人能够常清静,天地的力量会回到你生命上来,平常心就是这里清净的意思。
  
  只有平常心才能本分。“本分”,就是要回归或者找到一种心态,在这种心态下往往能做正确的事情。
  
  六祖大师悟道后云:“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无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所谓明心见性者,即见此不动不摇、不来不去、不生不灭而又能随缘现相,生起种种妙用之真空妙有之实性。
  王阳明心学与如何逆天改命的一些感悟
  王阳明则说道:此心光明,亦复何言?
  
  补充:上述都只是本人的一些感悟,不一定对,只是分享出来,也算是对近段时间来的总结,也是告诫自己不要松懈。因为本人实在的心学水平其实差得极远。
  
  对于没有古文基础,读不下《传习录》的可以从相关讲座开始,近期在读的有本台湾出版的书《王子精灵法则》比较通俗易懂,但是竖排繁体。其实相比较于道家和佛家,王阳明的论述已经算最通俗的了。
  
  下面摘录阳明心学的百句名言,供有缘者参学共勉。
  
  1、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2、种树者必培其根,种德者必养其心。
  
  3、君自保重,我心送君三十里。
  
  4、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格物”即“慎独”,即“戒惧”。
  
  5、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6、知行合一: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
  
  7、你看满大街都是圣人,满大街的人看你也是圣人。
  
  8、心狭为祸之根,心旷为福之门。
  
  10、诚字有以工夫说者。诚是心之本体,求复其本位,便是思诚的工夫。
  
  11、无私心就是道。
  
  12、惟天下之至诚,然后能立天下之大本。
  
  13、谦虚其心,宏大其量。
  
  14、千圣皆过影,良知乃吾师。
  
  15、持志如心痛,一心在痛上,岂有功夫说闲话,管闲事。
  
  16、此心不动,随机而动。
  
  17、动亦定,静亦定。
  
  18、攻吾之短者是吾师。
  
  19、身之主宰便是心,心之所发便是意,意之本体便是知,意之所在便是物。
  
  20、人人自有定盘针, 万化根源总在心。却笑从前颠倒见,枝枝叶叶外边寻。(《咏良知四首示诸生》)
  
  21、心即理也,心外无理,心外无物,心外无事。
  
  22、凡学之不勤,必其志未笃也。
  
  23、 谦者众善之基,傲者众恶之魁。
  
  24、处朋友,务相下则得益,相上则损。
  
  25、故立志者,为学之心也;为学者,立志之事也。
  
  26、天下之事,其得之不难,则其失之必易;其积之不久,则其发之必不宏。
  
  27、以事言谓之史,以道言谓之经;事即道,道即事;春秋亦经,五经亦史。
  
  28、人心之得其正者即道心;道心之失其正者即人心。
  
  29、险夷原不滞胸中,何异浮云过太空? 夜静海涛三万里,月明飞锡下天风。(《泛海》)30、一念开明,反身而诚 。
  
  31、静处体悟,事上磨炼。
  
  32、人须在事上磨炼做功夫乃有益。若只好静,遇事便乱,终无长进。那静时功夫亦差似收敛,而实放溺也。
  
  33、常快活便是功夫。
  
  34、君子诲人不倦,而师道必严。
  
  35、授书不在徒多.但贵精熟。
  
  36、心即道,道即天。知心则知道,知天。
  
  37、良知者,孟子所谓‘是非之心,人皆有之’者也。是非之心,不待虑而知,不待学而能,是故谓之良知。(《大学问》)
  
  38、良知之外,更无知,致知之外,更无学。
  
  39、心无外物,物以心生。
  
  40、问君何事日憧憧?烦恼场中错用功。莫道圣门无口诀,良知二字是参同。(《咏良知四首示诸生》)
  
  41、尽心知性知天,是生知安行事。
  
  42、山中莫道无供给,明月清风不用钱。
  
  43、天理即人欲。
  
  44、天理即仁心。
  
  45、所以为圣者,在纯乎天理,而不在才力也。故虽凡人,而肯为学,使此心纯乎天理,则亦可为圣人。
  
  46、个个人心有仲尼, 自将闻见苦遮迷。而今指与真头面,只是良知更莫疑。
  
  47、勿忘勿助 必有事焉。
  
  48、何为第一等事?当读书做圣人耳。
  
  49、汝以不得第为耻,吾以不得第动心为耻。
  
  50、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
  
  51、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
  
  52、不以聪慧警捷为高,而以勤确谦抑为上。
  
  53、不贵于无过,而贵于能改过。
  
  54、若己为君子,而使人为小人,亦非仁人忠恕恻怛之心。
  
  55、志于道德者,功名不足累其心;志于功名者,富贵不足以累其心。
  
  56、一有谋计之心,则虽正谊明道,亦功利耳。
  
  57、夫精藏则太和流,神守则天光发,累释则怡愉而静,机忘则心纯而一。四者,道之证也。
  
  58、苟无尊崇笃信之心,则必有轻忽慢易之意。
  
  59、夫志,气之帅也,人之命也,木之根也,水之源也。源不浚则流息,根不植则木枯,命不续则人死,志不立则气昏。
  
  60、地灵则人杰,人之无良,亦足以为山川之羞!
  
  61、夫美质难得而易坏,至道难闻而易失,盛年难遇而易过,习俗难革而易流。
  
  62、人虽至愚,责人则明;虽有聪明,责己则昏。
  
  63、人之善恶,由于一念之间。
  
  64、一念改过,当时即得本心。
  
  65、致知二字,乃是孔门正法眼藏,异此而学,即谓之异端;离此而说,即谓之邪说;迷此而行,即谓之冥行。
  
  66、功盖天下而莫之嫉,善利万物而莫与争。
  
  67、体,即良知之体,用,即良知之用,宁复有超然于体用之外者乎?
  
  68、能戒慎恐惧者,是良知也。
  
  69、防于未萌之先,而克于方萌之际。
  
  70、随物而格,是致知之功。
  
  71、格物致知,灭除轻傲。
  
  72、圣人气象不在圣人而在我矣。
  
  73、以言语谤人,其谤浅;是以身谤也,其谤深矣。
  
  74、外面是非毁誉,亦好资之以为警切砥砺之地。
  
  75、眼前路径须放开阔,才好容人来往,若太拘窄,恐自己亦无展足之地矣。76、 人生大病,只是一“傲”字。
  
  77、千罪百恶,皆从傲上来。只是一“傲”字,便结果了这一生。
  
  78、致吾心之良知者,致知也。事事物物皆得其理者,格物也。是合心与理而为一者也。
  
  79、良知良能,愚夫愚妇与圣人同。但惟圣人能致其良知,而愚夫愚妇不能致,此圣愚之所由分。
  
  80、凡谋其力之所不及而强其知之所不能者,皆不得为致良知。
  
  81、记诵之广,适以长其敖也;知识之多,适以行其恶也;闻见之博,适以肆其辨也;辞章之富,适以饰其伪也。
  
  82、良知不由见闻而有,而见闻莫非良知之用。
  
  83、良知之外,别无知矣;故“致良知”是圣人教人第一义。
  
  84、思是良知之发用。若是良知发用之思,则所思莫非天理矣。
  
  85、君子之酬酢万变,当行则行,当止则止,当生则生,当死则死,斟酌调停,无非是致其良知,以求自慊而已。
  
  86、盖良知之在人心,亘万古、塞宇宙而无不同。
  
  87、不欺则良知无所伪而诚,诚则明矣;自信则良知无所惑而明,明则诚矣。88、至诚则“无知而无不知”,不必言“可以前知”。
  
  89、夫人者,天地之心。天地万物,是非之心,不虑而知,不学而能,所谓良知也。
  
  90、天下之人心皆吾之心也,天下之人犹有病狂者矣,吾安得而非病狂乎?犹有丧心者矣,吾安得而非丧心乎?
  
  91、《中庸》谓“知耻近乎勇”。所谓知耻,只是耻其不能致得自己良知耳。92、此心无私欲之蔽,即是天理。
  
  93、未有知而不行者。知而不行,只是未知。
  
  94、只念念要存天理,即是立志。
  
  95、须于心体上用功。凡明不得,行不去,须反在自心上体当。即可通。心体明即是道明。
  
  96、然天理亦自有个中和处,过即是私意。
  
  97、道无精粗,人之所见有精粗。
  
  98、格者,正也。正其不正,以归于正也。
  
  99、至善者性也,性元无一毫之恶,故曰至善。
  
  100、仁是造化生生不息之理,虽弥漫周遍,无处不是,然其流行发生,亦只有个渐,所以生生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