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理心、肝、脾、肺、肾22种中成药,调五脏家中常备
  
  疾病查询、健康指导、养生经典、中医中药、有病不求人
  
  一、心
  
  1、心慌气短、动则更甚、畏寒肢冷:心阳不振,可用心力丸温养
  
  组成:人参、附片、人工麝香、蟾酥、红花、冰片、灵芝、珍珠、人工牛黄。
  
  功效:温阳益气、活血化瘀。
  
  主治:可用于心阳不振、气滞血瘀所致的胸痹心痛、心悸怔忡、胸闷气短、冠心病、心绞痛等。
  
  2、心胸部刺痛,舌质发暗:瘀血阻络,可用血府逐瘀丸通心
  
  组成:当归、赤芍、桃仁、川芎、地黄、牛膝、红花、枳壳(麸炒)、桔梗、柴胡、甘草。
  
  功效:具有活血祛瘀,行气止痛的功效。
  
  主治:瘀血内阻之头痛或胸痛,心悸怔忡,内热瞀闷,失眠多梦,急躁善怒。
  
  3、早搏、心悸、气短、乏力:气阴两虚,可用稳心颗粒养心
  
  组成:党参、黄精、三七、琥珀、甘松。
  
  功效:有益气养阴,活血化瘀的功效。
  
  主治:气阴两虚,心脉瘀阻导致的心悸不宁、胸闷胸痛、气短乏力;室性早搏、房性早搏见上述症状者。
  调理心、肝、脾、肺、肾22种中成药,调五脏家中常备
  4、心慌心烦,易受惊吓:心血不足,可用人参养荣丸养血
  
  组成:人参、白术(土炒)、当归、茯苓、炙甘草、熟地黄、白芍(麸炒)、炙黄芪、陈皮、远志(制)、肉桂、五味子(酒蒸)。
  
  功效:气血双补,有温补气血的功效。
  
  主治:主要用于心脾不足,气血两亏,食少便溏,形瘦神疲,病后虚弱。
  
  二、肝
  
  1、眼睛模糊、手脚麻木、关节一动嘎吱响:肝血不足,可用归芍地黄丸滋养
  
  组成:当归、白芍、熟地黄、牡丹皮、山药、山茱萸、茯苓、泽泻。
  
  功效:具有清虚热,滋肝肾,补阴血,滋阴养血,柔肝补肾之功效。
  
  主治:用于肝肾两虚,头晕目眩,阴虚血少,午后潮热,耳鸣咽干,腰腿酸痛,足跟疼痛。临床多用于原发性高血压证属肝肾两亏、阴虚血少证型。
  
  2、胸闷、胸部或两肋胀痛,总想叹气:肝气郁结,可用柴胡舒肝丸疏解
  
  组成:陈皮、柴胡、香附、川芎、枳壳、芍药、甘草。
  
  功效:有疏肝理气,活血止痛的功效。为舒肝理气,消胀止痛的传统中成药。
  
  主治:肝气郁滞证。肝气不舒,胸胁痞闷,食滞不消,呕吐酸水,脉弦。现代临床常用于治疗慢性肝炎、慢性胃炎、肋间神经痛等属肝郁气滞者。
  
  3、口干、口苦,大便干、小便黄:肝火旺,可用龙胆泻肝丸泻火
  
  组成:龙胆、柴胡、黄芩、栀子(炒)、木通、泽泻、车前子(盐炒)、地黄、当归(酒炒)、炙甘草。
  
  功效:有清肝胆、利湿热的功效。
  
  主治:可用于肝胆湿热,耳鸣耳聋,头晕目赤,胁痛口苦,尿赤,湿热带下。
  
  4、头晕、眼花,头部胀痛,耳鸣口苦:肝阳上亢,可用天麻钩藤颗粒平肝阳
  
  组成:天麻、钩藤、石决明、黄芩、栀子、牛膝、杜仲(盐制)、桑寄生、益母草、首乌藤、茯苓。
  
  功效:有平肝熄风,清热安神的功效。
  
  主治:肝阳上亢所引起的头痛、眩晕、眼花、耳鸣、震颤、失眠;以及高血压见上述症状者。
  
  5、心情不好影响食欲,爱发火,脸上长斑:肝脾不和,可用加味逍遥丸调和
  
  组成:柴胡、当归、白芍、白术(麸炒)、茯苓、牡丹皮、甘草、栀子(姜炙)、薄荷。
  
  功效:有疏肝清热,健脾养血的功效。
  
  主治:用于肝郁血虚,肝脾不和,头晕目眩,两胁胀痛,倦怠食少,脐腹胀痛,月经不调。
  
  三、脾
  
  1、有气无力,吃饭少:脾气虚,可用四君子丸补气
  
  组成:党参、茯苓、炒白术、炙甘草
  
  功效:有益气健脾的功效。
  
  主治:用于脾胃气虚,食少便溏,胃纳不佳。
  
  2、肚里冷痛,肢体有浮肿:脾阳虚,可用附子理中丸温脾
  
  组成:附子(炮,去皮脐),人参(去芦),干姜(炮),白术,甘草(炙)。
  
  功效:有温脾散寒,止泻止痛的功效。
  
  主治:用于脾胃虚寒,腹痛吐利,食少满闷,脉微肢厥,霍乱转筋,或感寒头痛及一切沉寒痼冷。
  
  3、头部昏沉,大便不成形:脾虚生湿,可用参苓白术散健脾
  
  组成:白扁豆、白术、茯苓、桔梗、莲子、甘草、人参、砂仁、山药、薏苡仁。
  
  功效:有补脾胃,益肺气的功效。
  
  主治:用于脾胃虚弱,气短咳嗽,食少便溏,肢倦乏力。
  
  4、四肢发沉,头脑不清晰:痰湿困脾,可用六君子丸祛湿
  
  组成:党参、白术(麸炒)、茯苓、陈皮、半夏(制)、甘草(蜜炙)。辅料为生姜、大枣。
  
  功效:有补脾益气,燥湿化痰的功效。
  
  主治:用于脾胃虚弱,气虚痰多,食量不多,腹胀便溏。
  
  四、肺
  
  1、形体消瘦,干咳、少痰还黏:肺阴虚,可用百合固金丸滋肺阴
  
  组成:白芍、百合、川贝母、地黄、当归、甘草、麦冬、桔梗、熟地黄、玄参。
  
  功效:有养阴润肺,化痰止咳的功效。
  
  主治:用于肺肾阴虚,痰中带血,或燥咳少痰,咽干喉痛。
  
  2、声音低沉、懒言少语,容易感冒:肺气虚,可用补肺丸补肺气
  
  组成:熟地黄、炙黄芪、党参、桑白皮(蜜炙)、紫菀、五味子。
  
  功效:有补肺益气,止咳平喘的功效。
  
  主治:用于肺气不足,咳声低弱,气短喘咳,干咳痰粘,咽干舌燥。
  
  3、四肢发凉,咳嗽痰稀且白:肺寒,可用通宣理肺丸散肺寒
  
  组成:紫苏叶,前胡,桔梗,麻黄,苦杏仁,甘草,陈皮,半夏(制),茯苓,枳壳(炒),黄芩
  
  功效:有解表散寒,宣肺止嗽的功效。
  
  主治:用于感冒咳嗽,鼻塞流涕,发热恶寒,头痛无汗,肢体酸痛。
  
  4、咳嗽、烦渴,痰粘稠且发黄:肺热,用银黄颗粒可清肺热
  
  组成:金银花提取物,黄芩提取物。
  
  功效:有清热解毒,消炎的功效。
  
  主治:用于上呼吸道感染,如急性扁桃体炎、咽炎。
  
  五、肾
  
  1、耳聋耳鸣、腰膝酸软、手足心热:肾阴虚,可用六味地黄丸专补阴
  
  组成:熟地黄、酒萸肉、山药、牡丹皮、茯苓、泽泻
  
  功效:有滋阴补肾的功效。
  
  主治:用于肾阴亏损,头晕耳鸣,骨蒸潮热,腰膝酸软,盗汗,消渴。
  
  2、尿频、尿失禁:肾气虚,可用全鹿丸固摄
  
  组成:全鹿干、锁阳(酒炒)、党参、地黄、牛膝、熟地黄、楮实子、菟丝子、山药、补骨脂(盐水炒)、枸杞子(盐水炒)、川芎(酒炒)、肉苁蓉、当归(酒炒)、巴戟天、甘草(炙)、天冬、五味子(蒸)等。
  
  功效:具有补肾填精,健脾益气之功效。
  
  主治:用于脾肾两亏所致的老年腰膝痠软、神疲乏力、畏寒肢冷、尿次频数、崩漏带下。
  
  3、晚上睡觉总出很多汗:阴虚火旺,可用知柏地黄丸降火
  
  组成:知母、熟地黄、黄柏、山茱萸(制)、山药、牡丹皮、茯苓、泽泻。
  
  功效:滋阴清热。
  
  主治:用于阴虚火旺,潮热盗汗,口干咽痛,耳鸣,小便短赤。
  
  4、面浮身肿、腰以下更厉害:肾阳衰微,可用济生肾气丸消肿
  
  组成:熟地黄、山茱萸(制)、牡丹皮、山药、茯苓、泽泻、肉桂、附子(制)、牛膝、车前子。
  
  功效:具有温肾化气,利水消肿之功效。
  
  主治:肾阳不足、水湿内停所致的肾虚水肿、腰膝痠重,小便不利,痰饮咳喘。
  
  5、既怕冷也怕热,外有寒内有热:阴阳两虚,可用龟鹿二仙丸
  
  组成:鹿角、龟板、人参、枸杞子。
  
  功效:具有滋阴填精,益气壮阳之功效。
  
  主治:真元虚损,精血不足证。腰膝酸软,形体消瘦,两目昏花,发脱齿摇,生殖功能减弱,久不孕育。临床常用于治疗内分泌障碍引起的发育不良、重症贫血、神经衰弱以及性功能减退等疾病属真元不足,阴阳两虚证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