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立坤易数 一、何为体数?何为用数? 1.先解析十进位制下各数之特征: 1/0=无穷大,0为无极之数也 1/1=1,1不变,其大无外、其小无内,太极之数也 1/2=0.5,分阴分阳,两仪之数也。 “三生万物”,物始于三元,故体用之数始于3。 1/3=0.333… 1/7=0.142857142857 … 1/4=0.25 1/8=0.125 1/5=0.2 1/9=0.111… 1/6=0.1666 … 1/10=0.1 2.何为体数?能将1除尽之数;4.6.8.10为体数,体有尽也(体有定也)。 3.何为用数?不能将1除尽且产生无限循环之数;3.6.7.9为用数,用无穷也。 4.在体数中,有一个特别之数10,此乃极数,无极而太极,太极而无极。 5.在用数中,有一个特别之数7;用数3.6.9为单位数循环,7为六位数循环,为来复数,《易》云:“七日来复”。 二、何为体、何为用? 下面用一个例子来分析体与用 河流由河道与河水组成,河道为体,河水为用,二者共同构成一个整体--河,二者有如下之特征和关系: ① 体有尽(定),用无穷。河道相对固定,其长度可测量而知,河水川流不息,无有终始。 ② 体因用而成,用因体而生。河道因河水冲刷而成,河水因为有了河道而能往复循环,生生不息。 ③ 体用相依,共成一物。离开了河道的水不再是河水,干枯后的河道不再是河。 ④ 体无定用。此时之河水非彼时之河水,西方哲人说:“人不能两次跨过同一条河流”,此之谓也。 ⑤ 用无定体。河水以河道为体,流入大海则为海水,以海岸为体也。 ⑥ 立体者先致用,致用者先立体。 三、体中之用,用中之体 上面论述河水与河道的关系,河道为体,河水为用。如果我们现在要研究的对象是洪峰,是否还以河道为体,河水为用呢?答案就是否定的。在流动的河水中,取其流量最大的点(洪峰)为体,这就是用中之体,在河道上取出N个观测点为用,这就是体中之用,洪峰于某时某刻到达某点,体用相依。洪峰为河水特定的一段,体有定也,河道上的观测点可以无限划分,用无穷也。 这就是易经里很重要的一条法则:静者取其动,动者取其不动;对于静态的事物,研究其变动的规律,对于动态的事物,研究其不动的规律。 易经中有一个概念叫“静为体,动为用”,其实是有使用条件的,这个使用条件就是:我们研究的对象是静态的。《易·系辞上》云:“动静有常,刚柔断也”,动乃天之常,静乃地之常,与常态相对的是不常,不常是什么呢?就是变(动与变不是一个概念),所以,体用关系的准确表述为:常者为体,变者为用,知常方能达变。就地而言,静为体,动为用,就天而言,则动为体,不动为用,这个“不动”,就是以地球为参照物观测出来的有规律的节点(如冬至太阳直射点由南向北转折,夏至太阳直射点由北向南转折,测日影可知)。一年中的十二节点就是以地球为参照物观测到的太阳运行的“不动”点。 就天地而言,天动地静,就象数而言,数动象静;静者象之常,动者象之变;动者数之常,不动者数之变。 四、体4用3。 1.体数4.5.8.10,用数3.6.7.9;体数始于4,用数始于3。三者三才也,四者四象也。 2.体4用3之原理:四象中,老阳老阴反覆不变,各得一用;少阳覆之则为少阴,少阴覆之则为少阳,二者共一用,四象三用也。序卦中本卦与综卦两两相次,二者共一用也,6@4卦只有36用(有8卦反复不变,另外56卦只有28用)。 3.体4用3之规律无处不在 ①一岁四时,用春夏秋而冬不用。何为冬不用?春生夏长秋收,冬则藏也,藏则不用,以备下一个循环之用。植物春天生机勃勃,夏天枝繁叶茂,秋天硕果累累,冬天则归根复命,归根复命为休息,为不用,没有这个休息,就没有下一个循环,动物之冬眠也是如此。 ②寒暑乃一岁之阴阳,昼夜乃一日之阴阳,植物(包括某些动物)用寒暑,人(包括某些动物)用昼夜,一昼夜共12辰,亥子丑3辰为休息之时,为不用之辰,12辰用9辰,体4用3也。 ③东南西北四方,东南西用而北不用(当然这个不用是相对的);人立于地,可看到前方、左方、右方,而背面不可见,四方用三也,地球的北方就相当于人体的背面。 钟摆用来记时,在其摆动过程中上方的摆动距离最小,如果把上方定义为北方,其余三方为东南西,就有点类似于地球;地球在公转和自转过程中,北极始终指向北斗星的区域,就像一个没有绳子牵着的钟摆,故北方的运行距离最小。古人以北为尊,房屋坐北朝南,合于天地运行之道也。在九宫图中,6.1.8.三数位于西北、正北、东北方位,风水学中,这三个位为三白位为吉位,奇门遁甲以这三方为开门、休门、生门,为三吉门。另外黄金分割数0.618......与九宫图图三数6.1.8.是否有某种关系?不得而知。 ④体4用3而含5。直角三角形直角边长分别为3和4,则斜边为5。勾三股四弦五也。先天用四象,四象以太极为主,中犹虚也,后天用五行,五行以土为主,中已见也。四象用三才而含五行。 五、体8用6,7在其中 易经数学系列之(8):体数与用数-用易数阐释什么是体?什么是用? 1.体8用6的数学模型:正方体八点六面,八点立体,六面为用;卦以立体,爻以致用,卦成于八,爻止于六。 2.八卦只有六用。 八卦中,乾坤定天地之位,坎离列左右之门,这四卦上下翻覆而不可变,各得一用。震与艮相综共一用,兑与巽相综共一用。八卦只有六用也。 3.立方体共六面,八卦用六爻,六爻立于六位。《易·系辞下》云:“《易》之为书也,原始要终以为质也,六爻相杂,唯其时物也。其初难知,其上易知,本未也。初辞拟之,卒成之终。若夹杂物撰德辨是与非,则非其中爻不备”,“噫!亦要,存亡吉凶则居可知矣?”上面(A面)为天,八卦之上爻代表宗庙、社稷,代表天,下面(B面)为地,八卦初爻为地,为潜。中爻指中间四爻,此为辨是非存亡吉凶之关键,孔子罕有的用感叹词“噫!亦要”来强调中四爻重要性。中四爻即立方体中间四面也。 《易·系辞下》云:“二与四同功而异位”“三与五同功而异位”。在立方体中,二与四面是对立的位置,三与五面也是对立的面、异位也。将立方体沿AB轴旋转180度,二与四面交换位置,三与五交换位置,同功也。 4.用数6与用数7之关系 ①在图一中,A .B.C.D.E.F为六个面的中心点,AB、CD、EF三根轴相交于G,六点可见而G点不可见,这就是6与7的关系,G点为太极点,6显而太极隐。 ②用非7倍数的自然数除以7,都会产生6位无限循环,并且这6位数的顺序是固定的。用数7只有六位,太极虚而无位,6显而太极隐也。 1/7=0.142857...... 2/7=0.285714...... 3/7=0.428571...... 4/7=0.571428...... 5/7=0.714285...... 6/7=0.857142...... ③图二中,外围6个圆显,六位也;中间圆隐,太极也。 易经数学系列之(8):体数与用数-用易数阐释什么是体?什么是用? 5. 东西方的经典都对6或7进行过阐述 《易经》云:“周流六虚”“六位时成,时乘六龙以御天”“七日来复” 佛经云:“六道轮回” 圣经云:上帝在前六天创造万物和人,第七天休息;礼拜制即由此而来。 六、用数7与用数9的关系 《皇极经世书》云:“天数盈于7而极于9”。 图二中,设定以CD为直径的圆面积为1,则7个相切的小圆面积和为7,盈于7也;而以AB为直径的大圆面积为9,极于9也。 七、体数8与体数10的关系 东西方都用10进位制,是否同源?不得而知;中国的十进位制生于何时,亦无可考。《皇极经世书》云:“昔伏羲作十言之,训曰乾、坤、坎、离、艮、震、巽、兑、消、息,更三圣,人无出乎此者,以象数有定,不可增亏故也。”“消.息”是什么呢?就是阴阳之升降,阳长阴消也;其二无体,以八卦为体,贯穿于八卦的变化之中,这就是体8与体10的关系。 八、体4用3的具体表现形式 易经数学系列之(8):体数与用数-用易数阐释什么是体?什么是用? 体4用3应该有两种表现形式:(如图) 一、因体而生用。即四象用三才,少阴少阳合而为中,老阴老阳各得一用。具体的表现形式如上中下、左中右、天人地等。 二、因用而成体。用阳时只用少阳、老阳、少阴,老阴逆之而成体,故老阴不用;用阴时只用少阴、老阴、少阳,老阳逆之而成体,故老阳不用。三用而成四体。具体的表现形式如春生、夏长、秋收而冬不用(藏则不用),以成岁功。 另外,以正三角形椎体为例:置椎体于地,三面可见而一面不可见,四体而生三用也。但如果是先有3个同样大的正三角形,将其立起来组合,则能形成椎体,三用而成四体也。 九、河图为体、洛书为用。 孰为河图,孰为洛书?这是易学界头号悬案,争论了两千多年,至今仍无确论。 从使用的角度来说,本无需争论,规律其中一个为河图,另一个自然为洛书。但是,在两千多年的争论中,赋予了河图洛书各自的特定内涵(当然,还有一种可能,河图洛书在秦以前是有定论的,其特定内涵本来就具有,后来,河图洛书的对应依据失传,但其内涵却沿读下来)。既然有特定的内涵,为河图洛书正名就非常有必要了。 河洛有哪些内涵呢?天地万物之变化规律都隐藏于河洛,但其最根本的是两点。其一,河图为体,洛书为用;其二,河图为先天,洛书为后天,这两点就是判断河图洛书的标准,是为河图洛书正名的依据。 易之道有四:意、言、象、数。《易系辞上》云:“《易》有圣人这道四焉:以言者尚其辞,以动者尚其变,以制器者尚其象,以卜筮者尚其占”。辞者,言也,变者,数也,象者,卦也,占者,意也,意言为体,象数为用。象数之中再分,象为体,数为用,数中再分,河图为体,洛书为用,河图为用中之体,洛书为用中之用。 前面说过:“静为体,动为用”是有使用条件的。就天地而言,天动地静,就象数而言,数动象静,动者数之常,不动者数之变。九宫图与十数图孰动孰不动呢?九宫图只有天地二元之数,藏人元于中宫之五,无生成之序,动而不居;十数图生数成数两两相随,一六居北,三八居东,二七居南,四九居西,五十居中宫,相对来说处于“不动”的状态,所以,用“河图为体,洛书为用”“常者为体,变者为用”推导出来的结果是九宫图为河图,十数图为洛书。大多数不明“不易”之含义,用“静为体,动为用”推导出九宫图为河书,十数图为河书,谬也。 河图洛书的先天后天之属性在后面相关章节再论述。 十、《易·系辞上》云:“体几于道,用通于神。” 1.“道”这个词,大家都熟悉,要准确地解释却是一件难事,更多的是靠各自的体悟。《易》曰:“一阴一阳之谓道”,道本无名,本不可名,其生于天地之先,假道路之道以名之。《道德经》云:“道可道,非恒道,名可名,非恒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用一个比较接近的词来解释,道就是规律,自然之规律。道本无名,以道路这道名之,其核心之处在于可行,不可行者不可谓之道。行道有一个过程:闻道、学道、习道、行道,儒学用一个字来概括这个过程,这个就是“知”,什么是儒学呢?一言以蔽之—“知”,知的结果就是行道。什么是行道呢?行道就是遵循规律。 2.“神”这个词,大家也很熟悉,但每个人对神的理解却不一样。有神论者与无神论者常限入争论,既然有“神”这个词的存在,必然有所指,争论其有无是无意义的,而有意义的是弄懂“神”的内涵究竟是什么。《易》云:“阴阳不测之谓神。”这就是“神”内涵。 3.“一阴一阳之谓道”,阴阳为两仪也,继而生四象,象生而体立,我们就可以看得见,看得见就能分析,掌握其变化规律,万事万物都有其规律,将规律贯彻到我们的思想言行之中,这就是“得道”、“行道”。《皇极经世书》曰:“道者散之于物,德者得之于己,德者得也。” “阴阳不测之谓神”,我们所观察到的是事物的表象,如我们看到的地球绕太阳一周是365天(有时366天),但其原理是什么呢?这就是“阴阳不测”,这就是“神”。 4.体则有象可察,近于道也;用则循环无端,无象可察,阴阳不测,近于“神”;故曰“体几于道,用通于神。”《易》曰:“显诸仁,藏诸用”,“道”是显现的规律,可见;“神”是隐藏的规律,不可见,道是神的结果,神是道的过程,二者一显一隐,为体用之关系。 十一、太极图为体,十字架为用。 ①天圆而地方,就平面图而言,正方形为体,圆为用(方圆相涵);就立体图而言,正方体为体,球体为用。在正方体中,八点为体,六面为用,八点演变成八卦,六面演化成六爻;八卦为体,六爻为用。在图一中,八点构成立方体,由AB、CD、EF三根直线构成三轴线为用,二者体现的是同一事物,有体必有用,有用必有体,体用不可分。 ②八卦为三维立体图,将其还原则为球体,球体简化为二维的平面图就是太极图。六面取其中心点将其连接就是三轴线。三轴线是三维立体图,将其简化成二维的平面图就是十字架。八卦为体,三轴线为用;简化成太极图为体,十字架为用。 ③东西方两种文化体系殊途而同归,观察事物的角度不同,切入点不同而已。东方取其体,本方取其用。体接近于事物的本质规律,万变不离其宗,用是纷繁复杂的事物的外在现象。用则创新能力超强,用无穷也;体则同化能力超强,体有定也。体则从本质入手推导事物的演化轨迹,用则从现象入首,归纳总结共同的规律,这造就了东西方两种截然不同的思维模式:演绎与归纳。二者是体与用的关系。 ④在东西方都有从上古时期流传下来的经典神话故事,大家不要认为这些是虚无飘渺的,很多都是在描述某一自然现象。如后羿射日,传说天上有十个太阳,被后羿射掉九个留下一个,十个太阳,十天干也,因其出现在十个不同位置,但实际为同一个太阳,故为留下一个。 在三维立体图简化成二维平面图的过程中,东西方都有其神话故事。八卦与太极图之间有一根擎天大柱--不周山;神话传说中,水神共工“怒触不周山,天柱折,地维绝。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三维图简化成二维图。 图一,三轴线有一根钉子(AB轴),拔掉这颗让圣人受难的钉子,三轴线就简化成了十字架。当然,圣人还会复活。
声明:部分内容来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以上内容,并不代表易德轩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