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字:“裱”字解析
“裱”,拼音为biǎo,是一个总笔画数为13的汉字,部首为“衤”。这个字在古代汉语中主要用来表示用纸、布或丝织物衬托书画等艺术品的技术。
字典释义与详细说明
根据现代词典,“裱”的定义如下:
- 装潢书画的俗称。用纸、布或丝织物做衬托,把书画粘糊起来,使它们更美观和耐用。
- 用纸或其他材料糊饰房屋内部或物品表面,例如墙壁、天花板等。
此外,“裱”还可以具体指以下几种行为或工艺:
- 裱褙:将字画贴在衬垫物上,加固并供展示。
- 裱糊:用纸或其它材料来装饰房间的墙壁和天花板。
- 裱画:专门针对字画进行的装裱工作。
- 裱画艺人:从事装裱字画的专业工匠。
读音和五行属性
“裱”的拼音是biǎo,在五行中属于水。
起名中的意义
在中文名字中使用“裱”字并不是非常常见,因为其含义较为专业,通常与装裱和糊饰相关。然而,在某些情况下,它可以象征着对艺术的热爱以及追求完美的精神。对于那些希望孩子将来能够从事文化艺术领域工作的家长来说,选择这样的字可以表达他们对孩子未来的美好期望。
字典说明(详细解释)
《康熙字典》对“裱”的描述如下:
〈申集下〉【衣字部】頁1118第32 【唐韻】方廟切,音俵。
【玉篇】領巾也。
【揚子·方言】帍裱謂之被巾。
【郭註】婦人領巾也。
又【集韻】彼小切,音表。義同。
又【類篇】與褾同。詳褾字註。
可以看出,在古籍中,“裱”最初指的是妇女所戴的一种领巾,后来逐渐演变为装裱书画等技艺的代称。
古典解说(文辞、集韵和说文解字)
从古代文献来看,“裱”字的意义经历了演变。早期它是指一种女性佩戴的领巾,但随着时间的发展,这个词更多地被用于描述将书画装裱成更加精美耐久的艺术品的过程。这反映了中国文化中对手工艺品和技术的重视。
诗词内容
尽管“裱”并非诗歌中常用的词汇,但在一些描绘艺术家生活或者书房场景的诗句里可能会提到。“裱画师”或“裱画铺”这类意象往往能唤起人们对传统文化技艺的回忆。
成语及俗语
虽然以“裱”为核心的成语并不多见,但在日常生活中也有一些与其相关的说法:
- 装裱一新:形容经过重新装裱后显得非常漂亮。
- 裱糊匠的手艺:比喻做事非常细致入微。
组词(20个词语)
- 裱画
- 裱褙
- 裱糊
- 裱纸
- 裱工
- 裱手
- 裱店
- 裱壁
- 裱帖
- 裱背
- 裱书
- 裱画师
- 裱糊匠
- 裱糊店
- 裱装
- 裱修
- 裱件
- 裱装师
- 裱糊纸
- 裱糊墙
文章总结
综上所述,“裱”字在中国文化和传统技艺中占据重要地位,尤其是在装裱书画方面具有独特价值。无论是作为名词还是动词,它都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并且通过不同的组合形式出现在日常生活和文学作品之中。对于想要深入了解中国传统技艺的人来说,“裱”无疑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