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代民俗“博物馆” ——“前掌大”

 

  易德轩讯:近百年的考古发掘证明,商代的重要地址大多集中在黄河中下游的河南洛阳、郑州和安阳地区,其他地区的商代遗址比较少见。但是,1964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和滕县(今滕州市)博物馆的一次联合调查活动,发现了前掌大遗址。后来经过近20年的不断发掘,终于在山东南部地区的枣庄市滕州探明了这一处极其重要的商代遗址。它和济南境内的大辛庄、青州苏埠屯,一同成为山东省目前发现的最重要的三处商代遗址之一。2013年5月被国务院列为第七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

  十数次发掘重现商代重镇

  前掌大村位于滕州市南25公里处的官桥镇,这里原本是一个默默无闻的小村庄。1964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和滕县博物馆,在一次联合调查中发现了著名的前掌大遗址,从而使这个小村庄闻名中外。

  前掌大遗址位于滕州城区南部25公里处的官桥镇前掌大村,地处滕南平原的东部边缘,南依古薛河,西邻薛国故城遗址。小魏河从村北流过,使整个村子形成一片夹河高地。20世纪60年代,考古工作者在文物普查中发现了这处遗址,后经多次发掘,证明前掌大是一处重要的商代遗址,既有居住生活的遗迹,又有高规格的贵族墓地,同时还发现了史前人类生存活动的痕迹。应该是商王朝控制东夷的交通要道,也是商王朝在东方设置的重镇。

  从20世纪70年代末至今,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会同当地文物工作者先后对这片遗址进行过8次大的考古发掘,基本弄清了整个遗址区域的布局,即以目前穿村而过的一条南北大路为中轴线,村前为南岗子遗址,村北为河崖头遗址,分布了各种等级的贵族墓葬,车马殉坑、祭祀坑错落其间。尽管有的墓葬在过去就被多次盗过,但是通过如今的发掘,依然能够看出墓的形制、规格、结构以及丧葬制度等丰富内容。另外如牺牲、殉人、车马祭坑、随葬的青铜玉器、石器骨器、陶器蚌片、漆器饰物等出土文物,都极具考古、历史价值,集中展现了商代的生活风貌。

  第六次考古发掘出3000年前的酒

  1994年的第六次考古发掘,这里出土了疑是3000年前酒的液体,一时轰动海内外,被评为1994年度全国十大考古发现之一。这些酒被密封在6件完好的青铜器中,虽然历经3000多年的水浸土淹,这些液体已经没有多少酒味了,但器物的类型表明,带有液体的青铜器就是当时的盛酒器,当年的贵族是带着美酒赴黄泉的。

  当时发掘的11号大墓,俨然一座酒器库。这里出土的青铜器几乎包含了商代所有青铜酒器的器型,也就是说,从这一座墓葬里,可以找到整个商代流行的青铜酒器。如此众多酒器在前掌大的出土,再次印证了商代民族对酒的重视和喜爱。同时也从另一个侧面说明了3000年前黄河流域上下游之间社会发展水平的差距。因为有了多余的粮食,才导致了酒的出现。黄河下游得天独厚的地理和自然环境,为衣食无忧的人们提供了奢侈的条件,提供了酿酒技术发明的土壤。

  原始瓷器是商代居民生活写照

  1998年,前掌大编号为119的贵族墓葬被完好无损地发掘出土。在众多青铜器的簇拥之下,两件带釉的器物闪亮登场,这就是商代最珍贵的器物——原始瓷器。

  中国是最早发明瓷器的国家,因此被世界视为瓷器的故乡。但是最早的瓷器在什么时代开始制造,文献没有记载,传说没有保留,历史无从查考。20世纪初安阳殷墟的发掘,首先揭开了原始瓷器的面纱。商代晚期(距今3400年左右)在黄河下游地区就已经出现了瓷器的原型。

  前掌大出土的原始瓷器,种类比较单纯,主要是盛器和储藏器。盛器是豆和尊,储藏器则是罍和罐。其实罍也是壶、罐一类的器物。从这几种原始瓷器的器物造型和装饰纹样看,豆的使用量可能比较大,所以制作水平略显粗糙,而罍、罐则比较考究,有的还贴塑了横“S”形纹饰。这种“S”纹饰实际上就是“蛇纹”。蛇是北方常见的爬行动物,其出没无常的习性和剧毒的杀伤力,常常让人们头皮发麻,恐惧无比。将蛇的形体或变形成规范化纹饰的蛇纹装点在珍贵的器物之上,其保卫和保护的含义不言自明。

  最古车子出土印证奚仲传说

  传说在前掌大一带,是中国车子发明人奚仲的故乡。奚仲因为发明了车辆而被载入中华文明的史册。前掌大发掘的5座车马坑为奚仲故乡作了充分的注脚。

  车辆的出现是交通手段的重大革命。目前所见,从商到西周前期,有车马坑的遗址屈指可数:除了商朝的首都安阳殷墟外,其他地方只有西安的老牛坡遗址一处,前掌大的发现则为商代车马坑的数量增补上光彩的一笔。

  因为稀罕,所以前掌大随葬的车马都受到了特别的照顾,其表现之一就是对马的装饰,有的马头装饰上青铜条,有的是青铜泡,还有用海贝装饰的。另外,在41号车马坑里还发现车厢内贴着金箔,车子的伞上镶缀着海贝,有的车后还埋葬有殉葬的人。如此种种迹象表明,商代的车子非同一般,能够乘坐这样车子的人,其身份地位也非同一般。

  前掌大出土的车马器,车轮直径达1.42米,两个车轮间的宽距达2.1米,车身长3米左右。而今,这些已在地下被埋藏了3000多年的木制马车,木质朽烂后只剩下土墙的车身形状及车上的青铜配件。拉车的马匹连同车夫一同为主人陪葬,被埋在车子的旁边。令人不解的是:近几年发掘出的5座车马坑中,陪葬的两匹马大都是在车辕两边背靠背躺倒埋葬,只有1998年底出土的这一座车马坑中的两匹马是对面埋葬,其中一匹马身体的中间部分已被后代的一座坟墓切去,不知是代表了何种含义。车厢后边葬有一人,头东脚西,口衔海贝,估计是该马车的车夫。整个车马坑里还撒有贝壳(古钱币),贝是当时的货币,青铜器被古人认为是“金”,用货币和“金”装饰拉车的马说明这车子是何等的尊贵。这种风俗在鲁南一带延续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