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教育在台湾高中是如何施教的?

 

  易德轩讯 据了解,中华书局将正式引进台湾地区高中必选课教材《中华文化基本教材》,并在此基础上修订出版国学和传统文化教材《中华文化基础教材》,这套教材将首先在北京四中、上海复旦附中等合作高中试用,之后再推广到其他教育机构试用。

  这套教材一共分为两册,上册为“论语选读”,下册为“孟子选读”与“学庸选读”,内容以儒家经典《四书》为主,在现有大陆中学教材中是从没有过的。这套教材所涵载的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语文和古文,而是中国传统的儒家思想,正好可以补上大陆基础教育中的一些缺口。

  当代中国人普遍缺乏国学素养,已是教育共识,也是近年来“国学热”兴起的基础。但这种国学素养的缺乏,也主要是指大陆而言,在台湾,青年人高中毕业后基本都能掌握基础的国学和传统文化知识,其中学校教育的作用功不可没。以这套《中华文化基本教材》为例,在台湾长达60年里都是考试科目。

  而回首大陆近几代成人的学校国学教育,基本上还只是以语文和古文为主,类似于“扫盲”,《论语》之类重要传统文化典籍也只是选读。这使得大部分成人根本不具备顺畅阅读古文的能力,对儒家等国学思想也是东鳞西爪。

  几年前,曾有机构就国民的国学素养做过调查,问“主要是通过什么渠道学习传统文化知识的?”,结果有69.65%的人选择了“自学”,这实在是教育之失。再联想到中国近年来正全力在世界各地兴建孔子学院,传播儒学以及文化输出,这与当下的国内国学教育及国民国学水平实在是反差鲜明。

  在学校教学中补齐国学或者儒学教育的短板,这不仅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古文化水平,其意义更在“语文”之上。因为“国学”之内,除了有传统文化,还蕴含着中国传统的人格教育,“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能淫”、“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等,这些优秀的传统价值观同时也能在潜移默化中得到传承,正是当下青年信仰危机的一剂良药。

  由于应试教育的原因,中国的语文教学正在变得越来越像“数学”,以考试为目的,答案都是标准化的。而理想的语文教育则还应肩负起教人做人的目的。教育家潘光旦在评价近代的新式教育时曾说,近代教育有许多对不起青年与国家的地方,尤其是教育没能使受教育者做一个“人”、做一个“士”。中国教育没能跳出三个范围:一是平民教育或义务教育,目的只在普及、识字,教大众会看简单的宣传文字;二是职业教育或技能教育,只教人学些吃饭本领;三是所谓人才教育,只不过培养一些专家或文官。三者都和做人之道离得很远,这很值得人们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