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5岁高龄的台湾民俗大师不忘传承民俗文化


  易德轩讯  “台湾除了日月潭阿里山,还有位85岁的民俗大师吴敦厚。”随着两岸三通直航,越来越多的文化交流团及游客知道了台湾的民俗大师吴敦厚的名字,位于台湾彰化县鹿港镇的吴敦厚灯铺也成了民俗文化新胜地。近日,30对来自大陆和台湾本土参加“日月同喜,喜传天下”双喜世纪婚礼的新人们,在日月潭举行婚礼之前探访吴老灯铺。听闻两岸三通直航后,第一次有如此盛大的民间文化交流活动,吴敦厚老人特地为每位新人准备了一对喜庆灯笼,还亲笔在灯笼上题字。

  灯铺不大,若非挂满各式灯笼,就和鹿港镇上其他的民居一般普通。85岁的吴敦厚老人胡子花白,精神却佳。得知眼前的新人们刚刚结婚,老人指着他面前红色的喜庆灯笼说:“灯笼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了,不同样式的灯笼有不同的象征意义。这红灯笼象征着喜庆,希望能给你们带来吉祥和喜悦。”儿子吴怡德翻译的时候,老人像孩子一样侧着脸看他,更多的时候老人会将目光投注于一对对新人身上,那目光里有些好奇,毕竟在他40多年的扎灯笼生涯里,还从没见过如此的喜庆场面。

  簇拥在老人周围的都是灯笼,不大的店铺前堂成了灯笼的海洋。大小不一,颜色各样,每只上面都有书法题字,有的是老人亲笔题的,有的出自家人及弟子之手。吴怡德告诉记者,老父虽年迈,仍保持年轻时的习惯,一天不接触灯笼就不舒服。所以至今仍会绘几下,题几字,有时邻居来求,他也会随兴画几笔送人,“灯笼是他的命根子,是他所有的寄托和希望。”

  老人的希望在诸多的徒子徒孙身上。15岁开始制作灯笼,至今手工绘制灯笼已超60年的他,近20年来一直活跃于学校及各种民俗活动中,传授灯笼制作,宣扬灯笼工艺,带出了万余名徒弟。“我们兄弟5人中有两人会,我儿子上高中了,他也有兴趣的,但还不够哇。”1982年,著名作家、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索尔科尼琴也曾造访过吴氏灯铺。这些年来,来过灯铺的名人不少,吴怡德都有心地将相关的报道贴上了墙。它们都挡在各式灯笼后边,包括那张1988年获得的台湾“艺术薪传奖”,它们是老人一生的写照,关乎荣誉,更关乎一名老人对于传统及传承的坚守。

  而就在4个小时之前,同样是一名老人,76岁的陈峰烟在鹿港的一家剧院表演了一场精彩的布袋木偶戏。这是台湾最老也是唯一在坚持演出的掌中剧团,在场上相帮衬的是陈峰烟的儿子、媳妇还有孙子。22岁的孙子陈韦佑明年即将大学毕业,他一边熟练地将生旦净末丑各式木偶递给爷爷,一边告诉记者:“今后我的职业不一定与布袋戏有关,但我会记得爷爷的话,传承不能丢。”

  传承不能丢。为这话,鹿港人还为他们历史上的诸多民俗宝贝建造了一个文物馆,地方就放在辜振甫家族之祖屋。旧墙灰石红瓦,历史安静地躺在文化及民俗的怀抱之中。冬日暖阳下,文物馆入口处那一方旧日民俗童玩区颇有意思,转铁圈、踩高跷、毡子、秋千,老的小的大家看到都忍不住手痒痒要玩上一把。“可以看,可以玩,好的不能丢,传统不能丢。”馆内工作人员的话令来自同样有不少濒临灭绝手工艺之地的记者感慨。在生活中将民俗进行下去,我们看到了台湾同胞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