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子百家是汉语成语的摇篮

       易德轩讯  春秋战国时期是历史上一个大动荡时期,由于周王室衰弱,国家处于“礼崩乐坏”的混乱状态,西周以来由贵族垄断学术文化的局面逐渐被打破,出现了诸子百家自由争鸣的学术氛围。这一时期,也是汉语成语大量产生的时期。

  诸子百家及其著作

       春秋战国时期主要有儒、墨、道、法、名、兵、阴阳、纵横等观点各异的诸子百家,为追求真理,宣扬其观点、学说,诸家纷纷著书立说,思想领域空前活跃。

      在被后世推崇为儒家经典的“十三经”,《诗》《书》等多是这一时期整理或形成的。其他各派学者的主要著作有《老子》《墨子》《庄子》《荀子》《孙子》等,以及屈原的《离骚》、晏婴的《晏子春秋》,还有秦统一之前的《商君书》《吕氏春秋》,甚至还包括秦丞相李斯的《谏逐客书》等等。除此之外,后世有关追记、描写、评述春秋战国时期人物事件的著述也非常多,具有代表性的有司马迁的《史记》春秋战国部分、刘向的《战国策》,贾谊的《吊屈原文》、《过秦论》、赵晔的《吴越春秋》、宋苏洵的《六国论》、朱自清的《春秋三传》等等。所有这些文献著述都是产生汉语成语的宝库。

  丰富的成语宝库

       根据笔者对两种不同版本的《汉语成语词典》及《成语故事》的不完全统计,其中直接出自春秋战国时期的成语就多达1740多条,如果加上后世描写、评述、追记这一时期人物、事件的各类著作学说中所包含的成语,其数量则更为可观。例如《汉语成语大辞典》(吉林出版集团有限公司吉林人民出版社出版,刘明涛主编,2009年8月第1版,2009年8月沈阳第1次印刷)中共收录汉语成语17000余条,仅出自春秋战国时期文献的就有1745条,超过了10%,而后世与之相关的各类著作中又包括了471条,总共2216条,超过13%;双色版《汉语成语词典》(由商务书馆国际有限公司出版,孙孟海主编,2011年4月第1版)共收录成语12000余条,出自春秋战国时期的有1643条,再加上后世与之相关的各类著作471条,就占到了总数的15.9%以上;而彩色注音版《成语故事》(上、中、下三册,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2002年1月第1版,2007年5月第5次印刷),共收录成语故事272条,出自春秋战国时期的就有103条,来自后世相关著作的有25条,总共就有128条,其比例更是高达47%以上!将近占总数的一半。

  精彩纷呈的成语

        成语是我国人民长期以来使用的、简洁精辟的定型词组或短语,大部分成语是由4个汉字组成。我们今天所使用的众多成语,无论是出自春秋战国时期的各类文献,还是源于此后历朝历代记述描写这一时期的著作,它们涉及的领域都极其宽广,都是历史的经典。几乎每一桩历史大事件,都会形成一条甚至多条成语;而每一条成语又都会引出一个或妙趣横生或惊心动魄或异彩纷呈的故事。

       例如《庄子·养生主》中庖丁解牛的故事,就包含了“庖丁解牛、游刃有余、目无全牛”等三个成语;《列子·立命篇》里有一个故事,说有位叫季梁的人得了忧郁症,其子先后请了三位医生为其诊病,其中一位医生告诉季梁说“你的病由先天不足引起的,而非一朝一夕所形成,不用吃药,只需好好修身养性就会好的。”成语“一朝一夕”便由此而来;齐国大夫邹忌自知长相不如城北徐公,而其妻、其妾、其客都说他比徐公美,他知道他们是爱他、怕他、有求于他,才言不由衷地说他美的,由此想到国王很可能因此而受到蒙蔽,便向齐威王说明了原由并劝他开诚布公虚心纳谏,于是齐威王向全国宣布有能指出其过失、提出好的意见建议者有重赏。一时间门庭若市,人来人往川流不息。这就是成语“门庭若市”的出处。战国时期有位叫高子的人,起初不好好读书,孟子批评他说山上的小路人走的多了就会变成大路,如果没人走就会被茅草堵塞,你现在就是被茅草塞住心了呀。于是,高子恍然大悟,茅塞顿开,也可以说成顿开茅塞。此成语即出自《孟子·尽心下》。

       曾被毛泽东同志引用过的成语“星火燎原”,就出自《尚书·盘庚上》;“循序渐进”则出自《论语·宪问》;“益寿延年”最早见于楚宋玉的《高唐赋》;出自《吕氏春秋·自知》中的成语“掩耳盗铃”曾经被编成历史故事,收录在小学课本中;今天,人们依然常用的成语“言多必失”,最早源于《鬼谷子·本经符》,其含义是告诫人们——话不要说得太多,出言要谨慎;“兴利除弊”是当年管仲辅佐齐桓公时与桓公谈论君臣关系时使用的一句名言;“一叶障目,不见泰山”用来比喻被局部的、暂时的现象所迷惑,认不清全局或根本的问题,它出自《鹖冠子·天则》。

        春秋战国时期所形成的众多成语,是这一时期的历史记录,既展现了那个特定时代的历史面貌,又极大地丰富了中华文化的知识宝库,为后人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语言文字素材。了解、认识这些成语的出处和含义,正确运用它们,对于继承和发扬灿烂的中华文化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