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淳臨安志卷之八十六

志〔七十一〕

園亭

登臨游觀之娛末耳雖然隆 上都而觀萬國是亦有繫焉昔人有言天下之治亂候於洛陽之盛衰洛陽之盛衰候於園囿之興廢夫善覘人國者迺或於是得之所謂不知其形視其景非邪然園囿一也有藏歌貯舞流連光景者有曠志怡神蜉蝣塵外者有澄想遐觀運量宇宙而游特其寄焉者嘻使園囿常興而無廢天下常治而無亂非後天下之樂而樂其誰能敘園亭

水月園

在大佛頭之西 紹興中

高宗皇帝撥賜楊和王存中 御書水月二字後復獻於 御前

孝宗皇帝撥賜嗣秀王伯圭中有水月堂俯瞰平湖前列萬柳燕游者多集焉

題詠 【 范石湖雨中集水月詩獻之今年不堪暑天亦相憐病良苦明便中秋法合涼夜半行雲曉行雨蘄州竹簟清如冰飢蚊倔強猶飛鳴下床早喜衣裳健出門更覺山川明曳屐扶藜尋水月不惜垂垂巾角折竹閒松下已淒然卻要芳樽生暖熱】

梅莊園

在西馬塍韓蘄王園廣一百三十畝堂曰樂靜曰清風及竹軒皆

高宗皇帝御書又有澄綠堂水閣梅坡芙蓉堆及四時花木各有亭

水竹院落

在西林橋南 太傅平章賈魏公別野先是

理宗皇帝御書二閣扁賜公其一曰 奎文之閣公遂擇勝地敞層宇以荷

上賜閣之下為堂曰秋水觀則

今上皇帝宸畫也圃於湖西者大率多幽窈之趣若俯浩蕩眇空碧非穿林越磴意不得騁而快也茲堂枕湖漘左挾孤山右帶蘇隄皆若卻立屏侍不敢迫近波光萬頃與闌檻相直無少障礙鳳皇諸山舉頭參前又有道院舫亭等傑然為登覽最其一曰懋德大勳之閣則揭於山陰里第云

真珠園

在雷峰北張循王園內有真珠泉故以名有高寒堂

秀埜園

在葛嶺水仙王廟西劉鄜王園有四并堂

雲洞

在錢塘門外古柳林楊和王園直抵北關最為廣袤洞築土為之中通往來其上為樓又有堂曰萬景天全群山環列洞之旁為崇山峻嶺有亭曰紫翠閒尢可遠眺桂亭曰芳所荷亭曰天機雲錦皆號勝處

北園

在天水院橋 福王府園

勝景園

在長橋南舊名南園

慈福以賜韓侂冑後復歸 御前

理宗皇帝撥賜 福王 御書勝景二字為扁

擇勝園

在錢塘門外九曲牆下 紹定三年秀王府刱有

理宗皇帝御書擇勝愛閒二扁今徙置它所

新園

在錢塘門外酒庫側秀王府園

隱秀園

在錢塘門外城北劉鄜王園

環碧園

在豐豫門外柳洲寺側楊郡王府園

挹秀園

在葛嶺水仙王廟前楊府駙馬園

謝府新園

在惠照齋宮西舊為中常侍甘氏園今屬謝府有道院村莊四面堂水閣等

總宜園

在斷橋路口中貴張氏園

外有濱湖亭宇係官司創建者並載西湖門茲不複出

餘杭

鑑亭

在縣南百步外下瞰大溪清流如鑑因名

部伍亭

在縣東北二里舊志云吳將淩統家餘杭縣於本邑募鄉兵置部伍於此亭

鼇亭

晏元獻公輿地志云在縣南五里唐正元初縣令盧鵬建以為游賞之地在南湖中山上故曰鼇 祥符志云亦名南亭

嗥亭

在縣南五里晉郭文居大滌山常出肆貨藥伏虎於此歸晚則虎嗥故曰嗥亭 祥符志云即鼇亭聲之偽爾今山下澗石蒼翠奇怪流水潺湲

放龜亭

舊在縣南五里其地居山帶湖巨石叢起有類龜形唐正元中令盧鵬刱號放龜亭

臨安

瑞亭

在縣治之南二里

中和亭

在縣治東南二里

東亭

在縣治之東三里

西亭

在縣治之西五里

青亭

在縣治之東一十八里

章村亭

在縣治西南一十五里

馬溪亭

在縣治東北五里

丁峴亭

在縣治之東七里

北湖亭

在縣治之東三里

東風亭

在縣治西北三里

環錦亭

邑人俞氏山園

題詠 【 趙公善卞詩百世垂芳在一經茂林修竹讀書聲園池日涉皆成趣景物天然分外清聊復垂綸藏渭釣等閒釋耒起莘耕知君自有真良貴豈羡斯亭錦得名○趙南塘汝談詩與子鄉鄰信有年故王遺事到今傳爽鳩邑改風煙在散騎園分水竹偏高架插書供夜讀滿堂成綵敵春妍相如可是區區者戲筆題橋亦偶然 枌社交陰舊有緣蹇驢那得到亭前青山謝傅攜樽地白水錢王守冢田尚友詩書廑暇日養親豚韭樂豐年異時駟馬榮歸里虛左相迎更可賢】

迎暉亭

在縣北一十里寶林院山南遙見浙江

題詠 【 邑令鞏豐詩我來將值日午時千峰照耀碧玻璃集賢村落俯列屋寶林樹木呈幽姿 人言可比雙徑雄妙處乃在阿堵中崇岡展障屹亭左似約老眼專窺東 日出烏鳥飛日入牛羊下再游當與夸父期不用山僧遠迎迓】

豁然亭

在縣北二十里福勝院之北山

題詠 【 太守趙仲藏因游徑山登亭遠望詩千騎踏青霜東游古道場雲籠山骨秀風引水聲長曉日依稀暖寒花取次香後隨吹管急空谷荅宮商】

錦野亭

在西山

奎照亭

在縣東七里

空飛亭

在九仙山眉山王橚建

海風江月亭

在九仙山瀑布前邑令家之巽建

三休亭

在玲瓏山

於潛

野翁亭

熙寧閒令刁(王壽)建東坡為賦詩云山翁不出山溪翁長在溪不如野翁來往溪山閒後遂增刱三翁亭前挹岝(上山下咢)下臨浮溪為一邑絕景 淳熙初令趙師密更新之

題詠 【 東坡於潛令野翁亭山翁不出山溪翁長在溪不如野翁來往溪山閒上友麋鹿下鳧鷖問翁何所樂三年不去煩推擠翁言此閒亦有樂非絲非竹非蛾眉山人醉後鐵冠落溪女笑時銀櫛低我來觀政問風謠皆云吠犬足生氂但恐此翁一旦捨此去長使山人索寞溪女啼】

山翁亭

在縣圃左東山白雲菴側令張大猷建令胡衛易山巔臨秀亭為之

溪翁亭

淳熙初令張大猷立亭於縣西北之潘洲亭廢不復治 嘉泰元年令晁百談徙於縣北三里後渚橋之東後令胡衛得舊盧瑢正中所書亭扁立於潘洲新亭上遂還舊觀

雙溪亭

潛之潘洲正在二水合流之中令胡衛築亭其上扁曰雙溪

欸乃亭

在野翁亭北今廢

潺湲亭

在縣城 【 見舊志】

清白泉亭

令邵文炳經營浮溪橋之始散步溪岸俯視山麓有泉溜泠然色青味甘因築亭於上且以名其酒

此君軒

在縣齋軒舊在寂照寺名綠筠東坡倅杭行縣

題詩 隆興初徙縣治袞繡堂之東 寶慶初避 御嫌名易以此名 【 記見縣治  坡詩見寂照寺】

富陽

望仙亭

在縣西南二百步後更名春山偉觀

近天亭

權縣趙師燿建參政樓公鑰書扁

折柳亭

在縣西今廢

知津亭

令呂昭亮建今廢

入覲亭

在觀山東 嘉定癸酉令程珌建

新城

春波亭

在登平橋之東 端平元年令陳旼建

憩節亭

在景德觀之北 端平元年令陳旼建

陳氏園

題詠 【 晁無咎詩二首山園芙蓉開寂寞歲云晚公來無與同念我百里遠寒(風炎)吹空林白日下重巘興盡還獨歸挑燈古囊滿 讀公棲鴉詩歲月傷晼晚公胡不念世蠟屐行避遠羇鳥翔別林歸雲抱孤巘我才不及古歎息襟淚滿○東坡次韻云荒涼廢圃秋寂歷幽花晚山城已窮僻況與城相遠我來亦何事徙倚望雲巘不見苦吟人清樽為誰滿○許廣淵詩今日青蕪滿當年碧瓦稠軒楹無寸木池沼有殘丘過客嗟啼鳥居人竟牧牛子孫誰秀穎念祖力重修】

七賢鄉唐氏林亭

有識春亭四并亭壽豈堂

題詠 【 孫郎中邦詩華屋耽耽野外居茂林清蔭遶門閭移花植果心無事抱子弄孫歡有餘閒過西疇觀刈穫懶尋南郭命申車問君為圃嗟予晚便擬歸休學二疏】

鹽官

綠繞堂

張橫浦名取一水繞田之句

昌化

薦菊亭

循雙溪而上數百步溪側有窪其泉甘潔東坡常酌以試茶後人號為東坡泉 開禧二年令章伯奮作小亭其左曰薦菊蓋取坡詩一盞寒泉薦秋菊之義也

尋源亭

在象賢菴之上數十步

合溪亭

溪之上下皆分流湍激於其中合處橫亙里許平闊深靜 開禧元年令章伯奮建

記文 【 令章伯奮記雙溪與縣治相直流淺湍激市居叢雜無幽閒曠遠之意每憑欄望上流闊處無數百步欲一到未暇也一日有客自遠來與語意合遂駢舟至其處水流無聲綠淨可燭鬚眉極目平遠正在雙澗上下之閒面雙峰背武隆野航漁舟日夕往來雲煙牧抹頃刻異態舟行容與近一里許石紺白色平鋪水底日光下澈波影內見金綠映漾若織女浪沫□平流徐行散點若殘雪不銷者久之直後夾以蓮蕩屈曲橫亙十數畝或水暴漲巨魚自溪泝流而入掉尾鼓鬣以萬計若爭赴龍門而變化渡溪登南屏山巖壁峭立古木自石出枝榦瘦硬盤屈冬少霜彫之葉幽靜奇絕之觀閒見層出不可名狀而前人未有收拾品題之者抑山水顯晦自有時乎於是自雙溪取徑傍東坡泉登薦菊亭由象賢菴跨二橋沿流而入芟翳規址作亭其上榜以合溪或謂唐昌山水之勝萃於此矣亭成父老聚觀士女龢會咸曰令君遺我以無窮之勝稔我以去後之思而不與我久同其樂也余聞而愧之因自歎曰峴山因羊叔子而名著後世見之為墮淚蘭亭非王右軍則修竹激湍遂湮沒而無聞山川亭榭未有不資人而彰者余每臨文太息即是邑有二事而尢有感於余心焉去縣三十里有灘曰洗耳橋曰白牛山曰箕山問其人則曰巢許嘗隱於是故因以得名雙溪舊有亭得東坡詩而山水為之增明斯亭亦賴以不朽余貪戀微祿無巢許之高操拙疏多奇又無東坡之才名今合溪之名既以余辱後必得如東坡者品題之而後名始重故書以示後人】

鏡紅亭

在合溪亭之後十餘步藕池從其前可徑一里開禧二年令章伯奮建取韓詩平鋪紅蕖蓋明鏡之語

芳洲亭

在雙溪亭南岸之中洲

倦飛亭

在芳洲之左取坡詩倦飛不擬控扶搖之語

芎筍亭

在芳洲之右取坡詩溪筍瘦野芎苗之句

右三亭 開禧元年令章伯奮建

清暉亭

在水南道院東舊名步虛令錢孜易今名中廢 淳祐七年令趙希(仃去丁改胥)重建

捲雪臺

在中洲南岸南屏之麓 淳熙六年令錢孜建

滴翠亭

在南屏山 淳熙六年令錢孜建

許由亭

在晚溪去縣西九里旁有箕山下有洗耳灘又橋名白牛管名許由舊傳巢許曾隱於此卞令圖經以許遠遊嘗居此山下遂有此名蓋得之矣 【 詳見山類】

桃竹軒

題詠 【 參寥子道潛題王悅道桃竹軒餘杭門西山迤邐岌岌千峰插天起窮幽摘勝過三邑隨處雲林皆可喜邇來杖策到君家始覺溪山逢骨髓爭流萬壑會目前競秀千(上山下品)對窗几丹楓洗雨秋霽餘白鳥出沒嵐光裏主人韻勝無塵埃翠竹紅桃相閒栽良辰樽俎憑誰共月友雲朋自往來】

銜翠軒

題詠 【 葉三錫峽川盛氏銜翠軒詩平生丘壑心漫浪不羈束青山亦解意四時共追逐朝翠空濛時北窗夢清熟晝寂庭戶涼坐課黃卷讀此心與山違對面若掩日孱顏儼如故心境兩不觸宴坐搜萬象剖璞出蒼玉木末流夕暉窗戶影搖綠相對兩青眼悠然一笑足此意陶潛知不然問玉局】

滴翠樓

序文 【 程內翰珌作堪村徐氏滴翠樓序季登築樓蕭御史名而詩之今三十年自餘杭至新安達康廬九江又繇九江以達於湖湘梁益凡賢士大夫馳輕車道唐山者莫不登樓賦詩而後去故名章俊語鴻音逸韻爛若編貝前編既盈嗣以今集且屬僕敘之顧僕低頭受束縛三年坐簿書朱墨叢中望滴翠不三十里寸旌漂搖雙蹻不隨坐想主人角巾鹿裘朝夕其上雲輕篆籀風動絲桐山雨溪涸盡顓几席未嘗不臨風自愧也今迺欲僕吐塵土語置諸右簡點浣清景得不為山君所不受乎尚幸四月受代而歸酌雙溪之水洗灈塵容登滴翠之樓讀滿編之詩平招山色俯挹溪瀾聯嵐含輝浮空汎景以游乎無倪未知季登能延客否慶元五年上元後三日新安程珌序】

題詠 【 潯陽蕭御史之敏詩并敘乾道五年三月十八日過堪村逆旅主人肅客甚恭問之徐其姓季登其字也飲予小樓之上且求樓名於予子曰亂山滴翠衣裘溼此東坡昌化之詩也請以滴翠名之可乎季登曰唯唯賦兩絕以志之云一溪流水漾殘春上有高樓碧瓦新溪路晝陰元不雨卻愁空翠染衣巾 我愛東坡句法遒治平雙澗昔經游曾吟滴翠衣裘溼請借佳名牓畫樓】

靜觀堂

蕭源章氏山莊

題詠 【 章詡首夏靜觀堂書懷杖策下層嶺來憩雲外莊簷低繞頹垣澹泊在一堂山高戶牖虛風清長夏涼翳翳動林影瀲瀲浮溪光心遠與世隔獨有文史香汲井資嚥(汀去丁改敕)蒔藥助體強園中橘為奴沼內芰堪裳蒼官青不老籬下明秋芳陶情在庶物養性歸琴觴矯首起遐觀是中有濠梁○番昜李達可靜觀堂詩君不見通都蕩蕩開九逵肩摩轂擊人爭馳危樓百尺獨高臥下看膠擾無休時又不見滄江茫茫與天遠輕舟出沒風濤險此時著身平地人遙憐櫂夫驚破膽靜中有味知者希紅塵拔腳與世違世人顛倒墮醉夢我獨坐照全天機榮名弗羡計非拙浮利勿爭癡更絕騁巧不若拙有餘役智何如癡且愚高堂縣鏡收赴影對此令人發深省】

藏春塢

題詠 【 宋佽雲老徐氏藏春塢詩屏翳除繁少放寬禮園書圃種仍昆未愁百卉空臺榭長引春風到酒樽 底用黃鐘律管吹閒萌剩卉日相隨尚平緣累早敕斷荷插伯倫真我師塢乃其菟裘 身名漂泊客燈前過眼花枝一夢還爭似不知門外事抱孫攜子閱芳妍】

古蹟

由今日視前日皆古也況數百年以往之蹟乎春秋內外傳所載以地則晉有有莘之虛衛有昆吾之觀鄭有大庭氏之庫以物則夏后氏之璜在宋甲父之鼎在徐肅謹氏之楛矢在陳蓋存古以示後之人固廣記備言之一端也今諸所載凡耆舊所傳聞簡策所著記雖不必皆可考證亦因其故而存之庶無舊聞放失之恨云敘古蹟

屋宅

風渚

郡國志云防風氏所封有金鵝山 【 考晉地理志武康縣注云故防風氏國隋地理志云餘杭縣有金鵝山二者不同未知孰是】

吳慶忌宅

故老云豐儲倉即其故基前有池是慶忌磨劍處 【 餘見祥異門】

晉郭文宅

在新城縣晏元獻輿地志云靈耀寺即郭文故居

唐淩準宅

在縣西五十步

唐褚無量故居

在鹽官縣

唐羅隱宅

在新城縣東五里

木石

岑石

元在浙江長一丈四尺南北面廣六尺西尺六寸越絕書云秦始皇嘗取此石刻丈六於越東山

秦王纜船石

在西湖大佛頭 【 詳見石門】

秦王磨劍石

在鹽官縣東六十里審山之巔

范蠡塘

在鹽官縣西三十五里

晉馮氏井

在仁和縣皋亭山馮氏於所居發土有古井得石磚八十有四有刻文曰咸和八年十月丁丑朔十日馮氏作皆篆文

陳朝柏

見孤山

隋朝檜

見天竺重榮檜

唐朝杉

在洞霄宮外凡二耆老傳云唐昭宗景福二年閭丘先生自天台山以盂移植於此圍二丈高三十餘丈葉雖凋減而枝益堅或圖之以為屏障

唐朝櫟

見洞霄宮

器物

古鐘

在祕書省道山堂下

宋鼎

唐鐘

並見 行在錄三茅觀

大鍋

在淨慈寺禎明二年三月造

粟山石杵

太平寰宇記粟山有石杵刻云黃武二年歲在戊午八月三日凡十二字 【 考之吳志黃武二年歲在癸卯後此十五年赤烏元年方是戊午今此刻磨滅不存必記之誤】

袁公松門

靈隱寺路九里松唐刺史袁仁敬所植左右各三行相去八九尺門扁吳說書

高宗皇帝嘗欲易以 御畫不果但以金飾其字 【 詳見紀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