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这是一位武汉大学国学班的学生尹慧金2009.05.02写的文章,阐述了她自己对“国学传统文化,怎么学?”的思考。在此,分享给大家!由于文章太长,讲分为一、二、三篇文章来推送,敬请关注!
1,为什么现在社会,国学学习出现那么多乱象争议呢?
2,国学传统文化怎样研究学习,才是比较理性、客观思考的?
3,谈到“国学”,我们到底在谈什么?该学什么?
以下为正文:
题记:最近,我们的大学生的“审问明辨式的辩论”,有刘梦的“大学生务本”的话题,又有陈惠均的“山寨文化”的问题,其中都谈到要好好学习我们中华的传统文化。毫无疑问,至少在我们今日讲堂这个圈子的人,都达成了这样一个共识。不过同时,这个认识又太模糊和笼统,而具体落实到“传统文化怎么学呢?”,才是很重要切实的,这个问题就摆在了我们面前。而因为,我个人对这方面比较感兴趣,所以就趁此来谈谈这个话题,也准备整理一下这几年摸索思考学习的经验,并与大家辩论,共商如何更有效地学习传统文化。 请大家不吝赐教!
首先要回答传统文化“怎么学”的问题,我觉得必须先回答“为什么学?”以及“学什么?”的问题。
譬如做一件事情,我们应当的思路是首先问:“我为什么来做这件事情呢?”清楚地知道自己做事的目的,而不是迷信盲从,不知道自己要什么,糊里糊涂地去做,乃至于得不到自己想要的结果,甚至相反还得到自己不想要的结果。
正如我们开启一个旅程,首先,你得明白“我为什么要到北京去呢?”马上去出差、去旅游、去找工作?……目的不一样,你准备的旅程方案、轻重缓急就会不一样,你的“怎么去”的做法,也就会不一样了。
因此,本文分为三部分来分别阐述。(虽然,我的学习一定会跟自己的人生价值观相连,但是这里只好先撇开人生目标、生涯规划等等不谈,否则就怎么也讲不完了。)
【一】 为什么要学?
“为什么学?”的理由,自然是因为——传统文化“这个东西好”!“这东西非常有用!”好东西人人都想要!可是传统文化到底“好”在哪里?价值在哪里?这些认识的不同情况和心态,就是五花八门,千奇万有的了。要归类起来就很困难,我这里只选举几个具有代表性的例子。
在举例子前,先供大家参考一下:两年前,武大自强记者就此问题采访张老师的访谈录。在国学与人生的目标的追求上,让我们开始思考。并且注重了国学“往内求”的内涵。参见下面,我的留言——【附录材料】
一:为了陶冶情操,修养自己的性情,培养文化气质等等“文饰型”
这一类,有如:当初,在转专业到国学班的学生的档案里“转专业申请理由”上,我看到持这种目的的同学超过一半以上。想一想,自己可以写诗、作赋、诵古文,读写古文繁体字,多有品位和修养!这个本身没有什么错!事实上,我们国学班有的女孩子诗词写得真还不错,显然满足了她进国学班的初衷愿望。
当今社会上,掀起“国学热”时,多半风潮也是汇聚在“琴棋书画、诗词歌赋”的文艺上,以及文物(古董欣赏如陶瓷)、旅游(猜灯谜,文化景点、娱乐活动)、服饰(很热的汉服)、礼仪(祭孔、端午节)等等上面,这些都还赢得了相当部分国人对传统文化的喜爱和欢迎。也多少引起人们对过去的丰富、优雅、有趣的传统文化的一些怀想思念。
总的来说,这种类型的人,是为了“修饰”“装点”来学习的。有的富豪家居装修,专门买大部头的《康熙字典》《四书五经》等等典籍摆上书架做装饰。这些人,随自己的兴趣爱好,乃至仅仅是好奇而了解,因此,这种学习的浅深,都随个人发挥。
而如今很红火的“经典诵读”,遍江南北,中外多位名家(王财贵、钟积成等)不遗余力、遍及全球地倡导。虽然说的是强调经典的教化熏染之善,水平参差不齐,很多其实也是这种目的,属于此种。
二:学术型/学者型/专家权威型=(不好听一点就是)“孔乙己”“蛀书虫”“ 文字匠” “两脚书柜”型:这些人,就是对传统文化更加感兴趣,而且是“术业有专攻”于此的。他们希望自己是博览群经诸子、或者至少一门精通的学者。
这些人研究的学问,有类似于——孔乙己的“茴”香豆的茴字有四种写法的。比如音韵训诂文字学等等。通常,也能发现古汉字、或方言中得出历史文化变迁的痕迹,以及运用在考古上,所以用来解读出土文物、古籍等等,在当今国内世界,通行简体字,不识繁体字,读不懂古文的“文盲”情况下,国家很需要这批稀有人才。不然,我们就读不懂古人的故事了。
继而又因为从纯学术理想出发,中华传统文化可谓是博大精深、典籍浩瀚,所以个人必只能选取一经一门,“皓首穷一经”就不错了。这些人,当然学习传统文化起来,不同于第一种人。他们会更具有文字、典籍解读的素养,研究会更深更广博。而不会泛泛而谈。
这些人,类似自古以来的书生,多的是。然而如今的“书生”更胜古代,更封闭在“书斋”里。这可能是受西方哲学的影响,钻守在“象牙塔”里,玩搬弄文字的游戏。说白一点,那些靠着研究《红楼梦》的红学家,研究书中的王熙凤曾经戴过几种样的头簪以及其他各色人等的车马、服饰的。那些都是这一批类型的人。
虽然自古以来,我们都呼吁“知行合一”。然而还有会有学问、行为,两回事的情况,我觉得那就是出了偏差。
当然这种类型,首先在文本古籍上,若打了基础,以后在做事上稍加磨练,应该也是可以更快进展的。因此,多读一点传统文化经典,自然有好处。因此,你可以看到越是到西风东渐、传统没落的时候,一批学者是坚持让青年多读书的。如国学入门书要目及其读法(梁启超、黄侃、胡适等各位学者推荐的)网上大家自可进行搜索,有很多版本,想看书的同学,不怕没有书可读。国学数典论坛http://bbs.gxsd.com.cn/archiver/?tid-186813.html
三:“经世致用,修齐治平”型=(世俗一点即)事功型:
像最典型一点的是,现在一些国学讲堂、国学函授班,吸引了很多高企高管,支付高额学费去学习。这些企业老板,忙着做生意赚钱,因此与上面一、二种人,目的都会不同。他们恐怕更关心的是“这些传统文化能否运用到我的商业上”。就如同日本商业很推崇的书是《菜根谭》,军事推崇的《三国演义》《孙子兵法》等一样。其他社会人都会关注这个文化有什么“用”,都会发现传统文化运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是有诸多助益的。如《道德经》《论语》等传统文化的道理来管理、用人、作决策等等。说开就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这一系列与自己息息相关的生活日用上面。
这些人,学习就是要拿来“运用”, 收到效果,从而使自己受益的,因此以“经世致用”为导向、原则。故不太需要学习“茴”字的四种写法。他们的专注于 “运用”,可以使来学健康养生,学修养心性,学齐家,学来管理运用,国家领导学习来治国等。总之学来改善提高自己生活品质、增进人生幸福。
这样的学习,很多都需在“做事”和行动上体现出来。故而做事效果出来,就是学到了一点东西。否则,读再多的书,装了在脑子里不会用,知识只成为一堆垃圾。因此,哪怕是一本薄薄的《弟子规》,你学会运用了,在自己的修身,家庭,企业管理上得效。你都是学到了。这一点大方广公益事业的蔡礼旭老师的《弟子规,幸福人生讲座,怎样做一个如理如法的好人》等等,我觉得举办得很好。大至“半部论语治天下”“内服黄老、外用儒术”等,美国用《孙子兵法》打伊拉克战争等等,都是此种类型。他不同于第一种人,拿传统文化来休闲做装饰;不同于第二种人的纯学术。
这种人更实用一些。其实,也是因为古人学问,本来就不离百姓日用的。
“道者,不可须臾离也”、“道不远人,人之为道而远人,不可以为道!”可以参读张健柏老师的解读:“真正高深的学问是跟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的。人如果去学习一种号称高深的学问,但是却根本无法把它应用到日常生活中,这种学问就是值得怀疑的;它根本就不是真正的“道”---至高无上的学问!”(此帐号5.3被封)http://blog.xiaonei.com/GetEntry.do?id=341262600&owner=258534149
南怀瑾老师回答“学问从哪里来?”也是说“学问不是文字,也不是知识,学问是从人生经验上来,作人做事上去体会的。这个修养不只是在书本上念,随时随地的生活都是我们的书本,都是我们的教育。”http://www.shixiu.net/nanshi/ks/419.html
四:“证悟人生的智慧”型:求得心安,是对自己生命本身的各种问题的思考,探寻宇宙人生的究竟真相、明了生死,求安身立命,求得根本的心性的宁静自在。
有人会本能地联系到“唯心论”不科学等。其实,那是因为你太不了解。话说开来,西方有“哲学”专司精神世界的事情。而中国虽借译此名,但自己东西却很与之不同。对应为“形而上”、“出世”,都不恰当。因为,中国传统并无西方的那种二元对立。而恰恰是“出世、入世”合一的,可出可入,能出能入。真学通了传统文化,可以以出世的心态,做入世的事情。故古语云“大隐隐于朝,中隐隐于市,小隐隐于野”。故而是高明处即“大道无形”,没有区别对立的。
话回转来,中国的学问讲究的是“心物一元论”,因此,非可为 “唯心、唯物论”幼稚的区分所道也。这种 “证悟人生的智慧”,实在地寻求解决宇宙人生的疑结,他们更加关注的是生命本身,追求是生命的智慧,这是每个人都需要的。
否则,不是终日奔波忙碌、糊涂一生,就如庄子讲的“终生役役而不见成功,苶然疲役而不知所向,讳穷不免,求通不得,无以树业,无以养亲,不亦悲乎!人谓之不死,奚益!”吗?
从东西古代文化的历史哲学来说,人类精神越来越走向迷失,如今人类历史的发展应该是退化和堕落的。虽然现代人享受到物质文明的便利,自以为胜过古代人。(参考《南怀瑾选集第六卷》:历史的经验,亦心依旧的一代,中国文化泛言)等等。
虽然科技历史在高度变化,然而人心之理,几千年以来,同样的喜怒哀乐,困惑疑难,古人已早我们一步深深体受过。所以通过古人的文字语言等,相当于“穿越时空地”与古人对话,也学习古人曾经历经沧桑探索得来并遗留给我们的人生智慧。
《左传》有“人生三不朽”——“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所以,假如我们所学的就是其中的“立言”部分的话,我们的人生境界和智慧就相当于具备了千年百年的智慧的素养和积淀。
此外,归依于心境,不光是所有学问事业成功大家的最后选择,也是几乎所有人的共同关注的话题。贩夫走卒与达官贵人,理科生与文科生、、、在这一点上有什么隔阂呢?企业的老板,国家的领导人,书法诗人画家,以及街头小贩等身份都没有多少关系。
这是一个最宽广、最根本的大问题。去探讨解决自己心灵的问题,是每个人,即使没有不识字没读过书,都回去问,去学、去找的、会做的。因此是最切近、简易、有效的学问。《孟子》说: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我们所有的问题都离不开这一颗“心”,我们每个人都时刻围绕着这颗心在转!
老实说,我感觉东方传统文化的内涵里,最吸引人,最深刻、最透彻,也最科学先进的,即这部分了。直到今天,我们依然都超不出古人已经研究的范围和水平。对这个问题,古人阐述的最多,也是研究最深、最核心的。而且,也是中华文化所独有的。当今能懂的人,已经凤毛麟角。然而到了21世纪,相信人类应该会更多回归这个话题。
而这正是我们古人研究得最先进的话题——对生命科学的认知和研究,远远超出西方科技的水平。如佛学讲的人体生理结构、入胎经,中阴身的投胎转世等等,中医的经络、气血等等,易理的天时、地利对未来的预测等等。在心理学上,研究心灵的构成结构,如佛学的唯识学比西方的潜意识要研究得深刻得多!道家、儒家对人性的研究,都是非常精到、透彻。这些生命的智慧和经验,一直都在我们的传统文化血液里,陪伴着我们!只是可惜我们很少人,从这方面去挖掘,去学习。
综述所述:四种类型,其实不可能截然分开的,也不存在褒贬损折问题。只是个人萝卜白菜,各取所需吧。
根据我对传统文化的珍视,以及可怜的这几年的摸索经历,我个人的看法是:
第一种容易流于表面得“华而不实、哗众取宠”的虚荣炫耀。菜根谭讲的“如修德而留意于事功名誉,必无实义;读书而寄兴于吟咏风雅,定不深心。”就是指此。
第二种,容易流于书呆子——“百无一用是书生”,做不了实事,于国于家无益。还容易把真正的学问作假了,讲歪了,反而“毁人不倦”!许多不懂国学的人乱讲,就是做污染残害别人心灵的事情。很可怕!
第三种,“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功成名遂身退”等等,运用之妙,随处实行,至少还可称赞。
第四种,少有人走的路,是最高、最深、最难的,同时又是最简单的一条路。我认为又是最重要的一条路。
我觉得这几条路,我曾经都走过,有些还在走。我曾经非常“文学化”,以为国学就是吟诗作文,堆砌一些华丽、深刻的辞藻为美。曾经以为国学就是遍读诸子百家等等,因而拿起书来、埋头苦读。却真实发现自己装了一堆“垃圾”,思维混乱、乱得一塌糊涂。“百无一用”,于是,后来就尝试做一些事情,来运用到管理、推销、心理学等上面,才清晰一点。最后,我才知道什么时候能够“不假外求”地处于心灵的永恒宁静、自在、收放自如。这种修持是如何的困难。
至今,我觉得第三、四种相对来说,是我赞同看重的,是核心要点的。因此,对于前两种,我不想做过多的讨论。想学习诗词歌赋的同学肯定也不会苛责我吧。另请老师有好多在教的。我个人能力有限,本文主要是针对第三、四种目的型的同学,来谈一谈“怎么学”的问题吧。(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