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書經籍志:

後漢書一百三十卷無帝紀,吳武陵太守謝承撰。

後漢記六十五卷本一百卷,梁有,今殘缺。晉散騎常侍薛瑩撰。中国古籍全录

續漢書八十三卷晉祕書監司馬彪撰。

後漢書十七卷本九十七卷,今殘缺。晉少府卿華嶠撰。

後漢書八十五卷本一百二十二卷,晉祠部郎謝沈撰。

後漢南記四十五卷本五十五卷,今殘缺。晉江州從事張瑩撰。

後漢書九十五卷本一百卷,晉祕書監袁山松撰。

後漢紀三十卷張璠撰。

舊唐書經籍志:

後漢書一百三十三卷謝承撰。

後漢記一百卷薛瑩作。

後漢書八十三卷司馬彪撰。

後漢書三十一卷華嶠作。

又一百二卷謝沈撰。

漢南紀五十八卷張瑩撰。

後漢書一百二卷袁山松作。

後漢紀三十卷張璠撰。中国古籍全录

新唐書藝文志:

謝承後漢書一百三十卷又錄一卷薛瑩後漢記一百卷司馬彪續漢書八十三卷又錄一卷華嶠後漢書三十一卷謝沈後漢書一百二卷袁山松後漢書一百一卷又錄一卷張瑩漢南紀五十八卷張璠後漢紀三十卷

三、評論袁宏後漢紀自序(節錄)

予嘗讀後漢書,煩穢雜亂,睡而不能竟也。聊以暇日,撰集為後漢紀。其所綴會漢紀、謝承書、司馬彪書、華嶠書、謝沈書、漢山陽山記、漢靈獻起居注、漢名臣奏,旁及諸郡耆舊先賢傳,凡數百卷。前史闕略,多不次敘,錯謬同異,誰使正之?經營八年,疲而不能定。頗有傳者,始見張璠所撰書,其言漢末之事差詳,故復探而益之。

文心雕龍史傳篇(節錄)

至于後漢紀傳,發源東觀。袁張所制,偏駁不倫,薛謝之作,疏謬少信;若司馬彪之詳實,華嶠之準當,則其冠也。

史通(節錄)中国古籍全录

六家篇:至孝獻帝,始命荀悅撮其書為編年體,依左傳著漢紀三十篇。自是每代國史,皆有斯作,起自後漢,至於高齊。如張璠、孫盛、干寶、徐賈、裴子野、吳均、何之元、王劭等,其所著書,或謂之春秋,或謂之紀,或謂之略,或謂之典,或謂之志。雖名各異,大抵皆依左傳以為的準焉。

二體篇:蓋荀悅、張璠,丘明之黨也;班固、華嶠,子長之流也。惟此二家,各相矜尚。

書志篇:原夫司馬遷曰書,班固曰志,蔡邕曰意,華嶠曰典,張勃曰錄,何法盛曰說。名目雖異,體統不殊。亦猶楚謂之檮杌,晉謂之乘,魯謂之春秋,其義一也。

又曰:若乃五行、藝文,班補子長之闕;百官、輿服,謝拾孟堅之遺。王隱後來,加以瑞異;魏收晚進,弘以釋老。斯則自我作故,出乎胸憶,求諸歷代,不過一二者焉。

又曰:竊以國史所書,宜述當時之事。必為志而論天象也,但載其時彗孛氛祲,薄食晦明,裨灶、梓慎之所占,京房、李郃之所候。至如熒惑退舍,宋公延齡,中台告坼,晉相速禍,星集潁川而賢人聚,月犯少微而處士亡,如斯之類,志之可也。若乃體分濛澒,色著青蒼,丹曦、素魄之躔次,黃道、紫宮之分野,既不預於人事,輒編之於策書,故曰刊之國史,施於何代不可也。其間唯有袁山松、沈約、蕭子顯、魏收等數家,頗覺其非,不遵舊例。凡所記錄,多合事宜。寸有所長,賢於班、馬遠矣。

又曰:伏羲已降,文籍始備。逮於戰國,其書五車,傳之無窮,是曰不朽。夫古之所制,我有何力,而班漢定其流別,編為藝文志。論其妄載,事等上篇。續漢已還,祖述不暇。夫前志已錄,而後志仍書,篇目如舊,頻煩互出,何異以水濟水,誰能飲之者乎?

又曰:自漢中興已還,迄於宋、齊,其間司馬彪、臧榮緒、沈約、蕭子顯相承載筆,競志五行。雖未能盡善,而大較多實。何者?如彪之徒,皆自以名慚漢儒,才劣班史,凡所辯論,務守常途。既動遵繩墨,故理絕河漢。兼以古書從略,求徵應者難該;近史尚繁,考祥符者易洽。此昔人所以言有乖越,後進所以事反精審也。

論贊篇曰:春秋左氏傳每有發論,假君子以稱之。二傳云公羊子、穀梁子,史記云太史公。既而班固曰贊,荀悅曰論,東觀曰序,謝承曰詮,陳壽曰評,王隱曰議,何法盛曰述,揚雄曰譔,劉曰奏,袁宏、裴子野自顯姓名,皇甫謐、葛洪列其所號。史官所撰,通稱史臣。其名萬殊,其義一揆。必取便於時者,則總歸論贊焉。

序例篇曰:迨華嶠後漢,多同班氏。如劉平、江革等傳,其序先言孝道,次述毛義養親。此則前漢王貢傳體,其篇以四皓為始也。嶠言辭簡質,敘致溫雅,味其宗旨,亦孟堅之亞歟?

補注篇:以峻之才識,足堪遠大,而不能探賾彪、嶠,網羅班、馬,方復留情於委巷小說,銳思於流俗短書。可謂勞而無功,費而無當者矣。

言語篇曰:又世之議者,咸以北朝眾作,周史為工。蓋賞其記言之體,多同於古故也。夫以枉飾虛言,都捐實事,便號以良直,師其模楷,是則董狐、南史,舉目可求,班固、華嶠,比肩皆是者矣。

摸擬篇曰:袁山松云:「書之為難也有五:煩而不整,一難也;俗而不典,二難也;書不實錄,三難也;賞罰不中,四難也;文不勝質,五難也。」夫擬古而不類,此乃難之極者,何為獨闕其目乎?

覈才篇曰:但自世重文藻,詞宗麗淫,於是沮誦失路,靈均當軸。每西省虛職,東觀佇才,凡所拜授,必推文士。遂使握管懷鉛,多無銓綜之識;連章累牘,罕逢微婉之言。而舉俗共以為能,當時莫之敢侮。假令其間有術同彪、嶠,才若班、荀,懷獨見之明,負不刊之業,而皆取窘於流俗,見嗤於朋黨。遂乃哺糟歠醨,俯同妄作,披褐懷玉,無由自陳。此管仲所謂「用君子而以小人參之,害霸之道」者也。

煩省篇曰:降及東京,作者彌眾。至如名邦大都,地富才良,高門甲族,代多髦俊。邑老鄉賢,競為別錄;家牒宗譜,各成私傳。於是筆削所採,聞見益多。此中興之史,所以又廣於前漢也。

又曰:夫英賢所出,何國而無?書之則與日月長懸,不書則與煙塵永滅。是以謝承尤悉江左,京洛事缺於三吳;陳壽偏委蜀中,巴、梁語詳於二國。如宋、齊受命,梁、陳握紀,或地比禹貢一州,或年方秦氏二世。夫地之偏小,年之窘迫,適使作者採訪易洽,巨細無遺,耆舊可詢,隱諱咸露。此小國之史,所以不減於大邦也。

又曰:古今有殊,澆淳不等。而往之所載,其簡如彼;後之所書,其審如此。若使同後來於往世,限一概以成書,將恐學者必詬其疏遺,尤其牽略者矣。而議者苟嗤沈、蕭之所記,事倍於孫、習;華、謝之所編,語煩於班、馬,不亦謬乎!故曰論史之煩省者,但當求其事有妄載,言有闕書,斯則可矣。必量世事之厚薄,限篇第以多少,理則不然,其斯之謂也。

自敘篇曰:始在總角,讀班、謝兩漢,便怪前書不應有古今人表,後書宜為更始立紀。當時聞者,共責以為童子何知,而敢輕議前哲。於是赧然自失,無辭以對。其後見張衡、范曄集,果以二史為非。

史官建置篇曰,若中朝之華嶠、陳壽、陸機、束,江左之王隱、虞預、干寶、孫盛,宋之徐爰、蘇寶生,梁之沈約、裴子野,斯並史官之尤美,著作之妙選也。

又曰:吳歸命侯時,有左右二國史之職,薛瑩為其左,華覈為其右。又周處自左國史遷東觀令。以斯考察,則其班秩可知。

又曰:夫仲尼修春秋,公羊高作傳。漢、魏之陸賈、魚豢,晉、宋之張璠、范曄,雖身非史職,而私撰國書。

古今正史篇曰:魏黃初中,唯著先賢表,故漢記殘缺,至晉無成。泰始中,祕書丞司馬彪始討論眾書,綴其所聞,起元光武,終於孝獻,錄世十二,編年二百,通綜上下,旁引庶事,為紀、志、傳凡八十篇,號曰續漢書。又散騎常侍華嶠刪定東觀記為漢後書,帝紀十二、皇后紀二、典十、列傳七十、譜三,總九十七篇。其十典竟不成而卒。自斯已往,作者相繼,為編年者四族,創紀傳者五家,推其所長,華氏居最。而遭晉室東徙,三惟一存。

雜說下篇曰:夫以宣尼叡哲,子雲參聖,在於著述,不能忘私,則自中庸以降,抑可知矣。如謝承漢書偏黨吳、越,魏收代史,盛誇胡塞,復焉足怪哉?

又曰:子曰:「齊景公有馬千駟,死之日,人無德而稱焉。伯夷、叔齊餓於首陽之下,民到於今稱之。」若漢代青翟、劉舍,位登丞相,而班史無錄;姜詩、趙壹,身止計吏,而謝書有傳,即其例也。

史略(節錄)

卷二曰:按後漢明帝詔班固、陳宗、尹敏、孟冀譔世祖本紀及建武功臣傳。又詔劉珍、李尤等譔建武以來至永初紀傳。又詔伏無忌、黃景作諸王恩澤侯及單于、西羌,地里志。邊韶、崔寔、朱穆、曹壽作皇后外戚傳、百官表、順帝功臣傳,凡百十四篇,曰漢記。嘉平中,馬日磾、蔡邕、楊劇、盧植又續漢記。至吳謝承作漢書,司馬彪作續漢書,華嶠、謝沉、袁崧又作後漢書,往往皆因漢記之舊為之,是固為有所據依。

又曰:謝承、司馬彪、薛瑩、謝沉後漢書,先儒最稱其精。今是書不復可見,乃略采其精語一二。謝承史云:「徐孺子清妙高峙,超世越俗。」司馬彪史云:「蔡伯喈通達有雋才,博學善屬文,伎藝術數,無不精練。郭林宗處約味道,不改其樂。李元禮曰:「吾見士多矣,無如林宗者也。」及卒,蔡伯喈為作碑曰:「吾為人作銘,未嘗不有慚容,唯郭有道碑頌無愧耳。」」薛瑩史云:「李元禮抗志清妙,有文武雋才。」又曰:「李膺、王暢、荀緄、朱寓、魏朗、劉祐、杜楷、趙典為八俊。」謝沉史曰:「俊者,卓出之名也。」諸人史句如此,可曰精矣!

卷三曰:東觀漢記百四十三卷,起光武記注至靈帝,長水校尉劉珍等撰。其後有後漢記一百卷,晉散騎常侍薛瑩所撰,當本諸此。

又曰:張璠漢紀曰:「范孟博為功曹,辟公府掾,升車攬轡,有澄清天下之志鹳城聞滂高名,皆解印綬去。」又曰:「不畏強禦陳仲舉,天下模楷李元禮。」以上諸史,學者所未見,故為概舉一二,庶知其筆墨焉。

卷五曰:劉軻論太史公以來史筆姓氏:東漢有若陳宗、尹敏、伏無忌、邊韶、崔寔、馬日磾、蔡邕、盧植、司馬彪、華嶠、范曄、袁宏。

少室山房筆叢經籍會通曰:阮錄又有後漢藝文志目若干卷。第云八十七家亡,而不著存數鸫范志無藝文一類,蓋謝承書也。

四庫全書總目提要(節錄)

史部編年類後漢紀提要曰:後漢紀三十卷,晉袁宏撰。蓋大致以漢紀為準也鸶隋志載璠書三十卷,今已散佚。惟三國志注及後漢書注間引數條。今取與此書互勘,璠記所有,此書往往不載。其載者亦多所點竄,互有詳略。如璠記稱「盧芳,安定人。屬國夷數十畔在參蠻,芳從之,詐姓劉氏」。此書則作「劉芳,安定三川人,本姓盧氏。王莽末,天下咸思漢,芳由是詐稱武帝後,變姓名為劉文伯。及莽敗,芳與三川屬國羌胡起兵北邊」。以及朱穆論梁冀池中舟覆,吳祐諫父寫書事,皆較璠記為詳。璠記稱「明德馬皇后不喜出遊,未嘗臨御牖」。此書作「性不喜出入游觀」。璠記稱「楊秉嘗曰:「我有三不惑,酒、色、財也。」天下以為名公」。此書刪下一句。又如序王龔與薛勤喪妻事,璠記先敘龔而追敘勤,此書則先敘勤而後敘龔。敘呂布兵敗,勸王允同逃事,璠記敘在長安陷時,此書追敘於後。亦頗有所移置。而核其文義,皆此書為長。

十七史商榷卷三二三史條案:三史謂史記、前、後漢書,而後漢則指謝承或華嶠書。ARTX.CN

隋書經籍志考證(節錄)

後漢書一百三十卷無帝紀,吳武陵太守謝承撰。

新唐志同,又錄一卷。舊唐志三十三卷。史無帝紀,惟聞此書。北堂書鈔設官部引承書有風教傳,亦創見也。史通論贊篇「謝承曰詮」。愚按:文選顏延年北使洛詩注引承書「徐淑戎車首路」。永明九年策秀才文注「陰修敷化二都,威教克平」。阮嗣宗勸進表注「黃他求沒將,投骸邊廷」。又「王龔幹事,遂陟鼎司」。後漢二十八將論注「申屠蟠英姿磊落」。張景陽六命注「士庶流宕他州異境」。俱稱「序曰」,蓋承書敘傳中語。今存姚之駰輯本四卷。

後漢記六十五卷本一百卷。梁有,隋殘缺。晉散騎常侍薛瑩撰

唐志一百卷。今存姚氏輯本一卷。太平御覽皇王部引光武、明帝、章帝、安帝、桓帝、靈帝六贊。

續漢書八十三卷晉祕書監司馬彪撰。

晉書司馬彪傳:彪討論眾書,綴其所聞,起於世祖,終於孝獻,為紀、志、傳凡八十篇,號曰續漢書。唐志八十三卷,又錄一卷。今存姚氏輯本一卷。魏志武紀注、司馬朗傳注引有司馬彪序傳,當是續漢書分篇。

漢後書十七卷本九十七卷,今殘缺。晉少府卿華嶠撰。中国古籍全录

晉書華嶠傳:初嶠以漢紀煩穢,有改作之志。會為臺郎,遍觀秘籍,遂就其緒。起於光武,終於孝獻,一百十五年,為帝紀十二卷,皇后紀二卷,十典九卷,傳十七卷,及三譜、序傳、目錄凡九十七卷。嶠以皇后配天作合,前史作外戚傳以繼末編,非其義也,故易為皇后紀,以次帝紀。又改志為典,以有堯典故也。而改名漢後書隋、唐志作後漢書,刊訛。奏之。嶠所撰十典,未成而終。何劭奏嶠中子徹使踵成之,未竟而卒。繆播又奏嶠少子暢為佐著作郎,克成十典史通書志篇:華嶠曰典。永嘉喪亂,娙籍遺沒,嶠書存者五十原注一作三十餘卷。魏收上後魏書十志啟曰:「叔駿嶠字刪輯後劉,紹統司馬彪字削撰季漢,十志實範遷、固,表蓋闕焉。」史通內篇曰:「班固、華嶠,子長之流也。」又曰:「創紀傳者五家,推其所長,華氏居最。」又外篇曰:「嶠刪東觀記為漢後書。」愚案:蔚宗撰史,實本華嶠。故亦易外戚為后紀,而肅宗紀論、二十將論、桓譚、馮衍傳論、袁安傳論、劉趙淳于江劉周趙傳序史通序例篇曰:華嶠後漢,多同班氏。如劉平、江革等傳,其序先言孝道,次述毛義養親。此則前漢王貢傳體,其篇以四皓為始也。嶠言辭簡質,敘致溫雅,味其宗旨,亦孟堅之亞歟。班彪傳論,章懷並注為華嶠之辭。王允傳論,章懷漏注。以魏志董卓傳注參校,知亦嶠辭。若袁安傳言湯長子成早卒,嶠書作長子平,平弟成(見魏志袁紹傳注),此可攷范史之異。至魏志華歆傳注、世說德行篇、方正篇注並引嶠譜敘史通外篇省稱曰譜。其言皆華氏事,世說注引孫策略有揚州,盛兵徇豫章,官屬請出郊迎,華歆不聽一事,通鑑考異謂其所說不近人情。蓋即班、馬自敘之例。唐志三十一卷。ARTX.CN

後漢書八十五卷本一百二十二卷,晉祠部郎謝沈撰。

唐志一百二卷。今存姚氏輯本一卷。中国古籍全录

後漢書九十五卷本一百卷,晉祕書監袁山松撰。ARTX.CN

晉書袁山松傳:山松著後漢書百篇。舊唐志一百二卷。新唐志一百一卷,又錄一卷。今存姚氏輯本一卷。愚按:沈約宋書禮志引山松漢百官志,水經注引山松郡國志,史通書志篇言山松有天文志,通志校讎略言有藝文志,宏簡錄載梁七錄內有後漢書藝文志若干卷,不著山松,證以通志,當即袁氏之志。

後漢紀三十卷張璠撰。

魏志三少帝紀注云:張璠,晉之令史,撰後漢紀,雖似未成,辭藻可觀。史通內篇曰:「如張璠、孫盛、干寶、徐廣、裴子野、吳均、何之元、王劭等,或謂之春秋,或謂之紀,或謂之略,或謂之典,或謂之志,大抵皆依左傳以為的準焉。」又曰:「荀悅、張璠,丘明之黨也。世說注、後漢書注俱引璠紀。郡齋讀書志曰:「東京史籍,惟璠紀差詳。」唐志卷同。

後漢南記四十五卷本五十五卷,今殘缺。晉江州從事張瑩撰。

世說言語篇注引「荀諝典籍文章無不涉,徵聘無所就」;文學篇注「服虔明左氏傳,作訓解」;初學記地部「郭丹從武關出謁更始」;人事部「和帝四歲與兄慶出同車,入共室」;又「陰慶以園田錢財分與二弟」;武功部「魏應明魯詩,帝賜以劍玦」;居處部「馬援奏銅馬法,詔名金馬門」;文選干寶晉紀總論注「蜀有陽平、江關、白水,此為三關」;北堂書鈔后妃部「居危能重」;改術部序曰「赤精漸微」;太平御覽地部「樊重家素富,閉門成市」;職官部「陳寵為太守,任功曹王渙」;兵部「陳蕃欲誅諸黃門,謀泄被害」;宗親部「北海靖王興為光武撫育,恩愛如子」;珍寶部「安帝見銅人,張陵對以秦始皇時所鑄」,共十五事,並題張瑩漢南記。續漢郡國志注、史記集解並引張瑩曰「句亶,今江陵也」。唐志五十八卷。

後漢書五十八卷劉義慶撰,不著錄。

見唐志。

後漢書一百卷蕭子顯撰。梁有,隋亡。

梁書蕭子顯傳:子顯著後漢書一百卷。據眾後漢,考正同異,為一家之言。

文史通義(節錄)

外篇永清縣志文徵序例曰:馬、班而後,家學漸衰,而豪傑之士特立名家之學起。如後漢書之有司馬彪、華嶠、謝承、范蔚宗諸家,而晉書之有何法盛等一十八家是也。同紀一朝之蹟,而史臣不領專官,則人自為編,家各為說,不為敘述討論,萃合一篇之內,何以得其折衷,此諸家流別之必待專篇列傳而明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