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门遁甲入门(4)定局
  
  奇门遁甲置闰法,拆补法,茅山法定局的区别?
  
  最早同时记载这三种方法的是在宋代景佑年间的《遁甲符应经》一书,而这三种定局方法各有不同。根据记载,置闰法为古法,拆补法是在置闰法基础上改进的一种奇门定局法,茅山法又名陶真人无闰法,又在拆补法基础上做了改良,从道家内部流传开来。
  
  置闰法的优势是,保证了六十甲子符头为首的上中下三元的次序和完整性,缺点是会出现所用的奇门节气与实际的节气不一致,或提前或落后。
  
  拆补法的优点是,实际节气是什么就用什么奇门节气,确保节气的不出入。缺点是,打破了六十甲子符头为首的上中下三元的完整性和顺序性,经常会出现如缺上--中--下--补上这种情形。
  
  茅山法的优点是,确保了奇门节气与实际节气的完全吻合,且上中下三元顺序不乱。缺点是,忽略了六十甲子符头为首的上中下三元与日干支的对应关系。
  
  这里面就有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出现了,古人讲的上中下三元到底是什么?从共时性与及时性来讲,茅山法应最为客观,也最能反应事物的真实状态。那么到底是以六十甲子符头为首定上中下三元呢?还是以实际节气的前中后五天定三元呢?这是个好问题,也是三种定局法最本质的区别点。按照古人对奇门遁甲的理解,奇门为三式之一,式就是模型或者模板的意思。奇门遁甲的式盘是以六十甲子为体呢?还是以二十四节气,72候为体呢?如果以72候为体,则能反映时间的真实性,而六十甲子的干支系统配合72候,以五天六十个时辰与其一一对应,这是非常客观的展示,事实就是如此发生着。反过来,如果以六十甲子为体,24节气,72候为用的话,则六十甲子体系无依可成,虽然二者都是记录时间的工具。而24节气,72候是宏观与微观二者兼备的真实记录时间。假如没有节气的存在,则60甲子系统无法依存,而即使没有60甲子系统,时间依然可以用24节气的上中下三元对应三候,表达当下的时间。反过来,如果只说甲子,乙丑,到底是哪个甲子,乙丑?是正月的还是三月的?是冬至到夏至的阳遁甲子还是夏至到冬至的阴遁甲子?毫无疑问,单独的60甲子系统无法真实的反映时间,而24节气,72够却能完整表达当下的时间。这也似乎证明,60甲子系统是服务于24节气的,也即是24节气才是体,60甲子系统只能是用。理解了这些,也就理解了茅山法的共时性,也会对置闰法与拆补法的追求60甲子系统为符头,以此再分上中下三元的做法是否客观?相信您自己心里已经有了答案!
  奇门遁甲入门(4)定局   
  尽管如此,我们还是要介绍下着三种定局方法该如何运用?至于用何种方法,这是每个人自由选择的权利。
  
  置闰法的定局,以日干甲与己为符头,遇子午卯酉地支为上元,寅申巳亥为中元,辰戌丑未为下元。由于60甲子的符头与实际节气有出入,出现了超神(指符头跑到节气的前边),接气(指符头落到节气的后边),正授(指符头与节气一致,在同一天)的情况,所以要在每年的冬至与夏至这两个节气前置闰。冬至前置闰到大雪这个节气里,夏至前置闰到芒种这个节气里。很明显,地球的公转不可能在这个月30天,下个月20天?如此人为的安排置闰,貌似不是很合理。
  
  拆补法的定局,兼顾节气与日干支,节气一到,即按该节气的用局,再以日干支为准,经常会遇到上元未用完,但中元符头已到的情形,如此上元未用完的,要拆到下元用完后补上。这样就打破了上中下三元的完整性与顺序性。
  
  茅山法的定局,是节气一到,就用该节气的上元局,再用中元,下元局。会遇到,下一节气未到,但过60个时辰了,依然用下元局。上元局没有用完60个时辰,但节气已到,立即抛弃不用,直接用新节气的局。这样做的优点就是及时跟着节气走,客观的反映真实的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