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网友在网上提问有关于元宵节的问题,易德轩小编针对这个问题为你提供相关的问题解答,希望对你有帮助。
  
  公历2月14日是欧美国家的情人节,国内很多商家看到了情人节巨大的商机,于是打造了“多个”中国情人节,最广为人知的当然是七夕,牛郎织女相会的日子,这个概念被很多人接受。
  
  当然也有人持有不同的看法,认为元宵节才是中国情人节,因为这一天,男女都出来赏灯,也是约会的时候,但实际上,古人过的情人节并不是这两个节日,这两个节日就是七夕和元宵节,古人有自己的情人节,而且已经有两三三千年的历史。

  元宵节才是中国情人节吗?

元宵节才是中国情人节吗?

  古人的情人节的从《诗经》说起,《诗经郑风溱[zhēn]洧[wěi]》描写了春秋时期郑国的一个习俗:
  
  溱与洧,方涣涣兮。士与女,方秉蕑兮。女曰“观乎?”士曰“既且。”“且往观乎!”洧之外,洵訏且乐。维士与女,伊其相谑,赠之以勺药。
  
  溱与洧,浏其清矣。士与女,殷其盈兮。女曰“观乎?”士曰“既且。”“且往观乎!”洧之外,洵訏且乐。维士与女,伊其将谑,赠之以勺药。
  
  这首诗不仅仅是诗,还是在讲一个历史风俗,那就是三月三日民间上巳节溱洧河畔男女青年游春相戏,互结情好的动人情景,基本上可以推测,这是一场大型的情人见面会,大家在三月初三这天,大方的走到河边,相互约着对方,是否一起走走?
  
  当时的情景应该是这样的,每年春天,树木抽枝发芽,长出嫩绿的叶子,于是在三月初三这天,年轻的男男女女就聚集在河边的桑林里,唱歌、跳舞、寻找或者约会自己的意中人,就像现在的大型相亲会,看到自己的意中人,或者看上了某人,就大方的走上前去邀请对方,一起走走?于是聚集在一起的男女开始逐渐成双的散开,最后两人相互赠送芍药,这样就过完了情人节。
  
  古代人过得情人节跟现在有些类似了,比如约会、送花等等,当然没有巧克力,在当时的认知下,能够这样过情人节已经是民风非常开化了。
  
  而到了唐朝,三月初三就变成了踏青赏花的日子,有诗为证,杜甫在《丽人行》写道: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态浓意远淑且真,肌理细腻骨肉匀。绣罗衣裳照暮春,蹙金孔雀银麒麟……”,意思是三月初三曲江边游春丽人之多,她们意态娴雅,体态优美,临水照花,引来无数异性目光的聚焦,虽然是一首讽刺诗,但是杜甫用诗描述了一个踏青的日子是多么的热闹。
  
  唐朝本来就是一个开放包容国际的社会,尤其是长安,在唐朝,文人雅士相别和情侣分离,盛行折柳相赠。因“柳“与“留“谐音,其中寓“挽留”之意,代替了芍药,相当于唐朝的玫瑰花,这种风俗可能要追溯到《诗经》上:“昔我往已,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这是一个非常诗情画意的场景,我离开的时候是春天,杨柳依依,风情万种,当我回来的时候,已经是冬季,只见雪花飘飞,不见伊人。如果是在三月三,情侣远别,更是难舍难分,折柳不仅相送,而且还要嗔怒的用柳条抽打情郎,因为在古代,多半是男方会远游。
  
  而这一去,不知相见是何年,有可能见异思迁作了陈世美,也有可能羁旅一生终难再见。所以折柳相送含有悲情意味。所以萧洒如李白者,也免不了“年年柳色,漏陵伤别”一番。
  
  如此热闹的三月初三踏青情人节,为什么在中国历史上逐渐消失了呢,这是因为到了宋朝,理学当道,春游宴饮情人男女授受不亲,有伤风化,因此被禁止了,尤其是到了明清时期,更加如此,所以三月三情人节就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而能够保留到今天的,只有在天高皇帝远的边远少数民族地区,并代代相传。广西、云南、贵州等地,仍然可以找到三月三情人节的影子。其实是非常可惜的一件事情。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