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禁忌

  气象变化万千,自古至今是民间最感神秘莫测的事情。在民间,风向在某一时刻里,据说有兆示能力的。江苏一带正月初一有早起观风向卜农事的习俗,以为是时东北风则吉,西北风则凶。忌讳南风,俗以为南风主旱。又忌小暑日东南风,也谓之主旱。崇明一带,忌讳白露日刮西北风或东北风。俗以为如此则会对棉花生长不利。旧时,农事生产中还有“八方来风,只有巽风(东南风)才吉,其余皆凶”的说法。


14.jpg


  因为旋风的样子奇怪,人们认为属于一种“怪异”现象,所以对它也有许多避讳。俗信以为,旋风是鬼走路时带起的风,人们遇之不吉。万一碰上了,要用咒骂、唾唾沫,以鞋扣、物什投打等方式来破解灾难。常用的咒语、口诀有“旋风旋风你是鬼,我有磊刀砍你腿”等说法。


中国民间民俗文化


  雷电,民间相信是由雷公神主掌的。在不该有雷电的季节,有雷鸣电闪,人们便以为是将有灾祸的预兆。如汉族、瑶族等民族中就有正月、二月响雷的禁忌。十月已进初冬,也不该再响雷了。故而民间亦有忌十月响雷的俗语。如河北一带有“十月雷,人死用耙推”。意指十月内有雷电,主来年灾疫。

  江苏一带有立秋忌雷的说法,所谓“秋毂碌,收秕谷”,“秋勃鹿,损万斛”等等均是指立秋日雷鸣主秀不实,故而忌之。广西一带也有“雷打秋,晚禾折半收”的说法。河南一带,则忌九月雷响。俗语说:“九月雷公发,春旱一百八。”认为九月雷响,来年必有大旱。

  由于畏雷,布依族、水族等许多民族中还有雷天忌生产的习俗。从每年第一声雷响开始,有规律地禁忌耕种。直到撒秧播种,或者水稻长到一定的高度时为止。忌雷期间,禁忌犁田、翻地、播种等等。

  雨水对人和庄稼都是至关重要的,民间认为雨水下得多少全是由天神管辖着的。因有向雨神(龙王爷)祈晴、求雨的习俗。旧时,大多数地区都靠天吃饭,因此,在一些农作物生长的关键日子里,人们忌讳下雨或不下雨。例如,河南鹿邑县一带,下雨俗说:“三月怕初七,四月怕初一。初一、十五都不怕,就怕四月十二下。”江苏也有“小麦不怕人共鬼,只怕四月初八夜里雨”的说法。由此可知这些地方种小麦忌讳四月份多雨。江苏一带,七月二十日,俗传为棉花生日。当地谚云:“雨打七月廿,棉花弗上店。”一些农时节气,也多是忌雨(或忌不雨)的重要日子。如河南立夏忌无雨,俗说“立夏不下雨,犁耙高挂起。”意指立夏不雨兆凶年。立秋夜则忌雨。江苏忌处暑日下雨,谚云:“处暑若还天下雨,纵然结实也无收。”又忌白露日下雨,俗有“白露前是雨,白露后是鬼”的说法。而且,各地的忌雨习俗也不尽相同。但多数是与农事有关的。

  雨后出彩虹,在一般迷信者眼里,也认为是天意的显现,是神灵的兆示。鄂伦春族、汉族等民族都禁忌用手指点彩虹,惟恐冒犯了天神。南方或北方出现了彩虹,民间还认为是灾难的象征,深以为忌。有俗语云:“东虹打雷西虹雨,南虹出来发大水,北虹下来卖儿女。”

  水,对人们的重要性是显而易见的。大多数民族都认为,水中是能够隐匿鬼怪的。布朗族还认为水是由“水鬼”管着的。布朗人十分忌讳“水鬼”,因而禁忌把水引进寨子。他们认为只有这样才可以隔离开“水鬼”,确保村寨的平安。白族对自然出水的水塘很迷信,说是有龙神居住在小塘内。这种水塘,禁忌牲畜到里边饮水;禁忌小孩到里边洗澡;也禁忌妇女去洗衣服。人们有了病灾,就认为是触犯了水塘中的龙神,要杀羊、杀鸡,到水塘边去祭献龙神。回族也很重视水的清洁,禁忌外族人用不洁之器具到回族的水井、水缸中打水。

  水族在干旱时禁忌抬水淋秧,以为这样做是违反天意。旧时,无论怎样干旱,都禁忌打井、修沟、引水灌田。以为这样会挖断“龙脉”,破坏了风水,带来灾害。

  民间自古就认为火是神圣的,汉族及其他许多民族中,至今仍有火神爷的崇拜仪式。鄂温克族认为火的主人是神,每户的火主就是他们的祖先。各家各户必须谨慎地保存好火种,即使搬迁时亦不得熄灭。否则,火种一灭,就意味着这一家要绝户断根。每年秋季要祭火,由妇女主祭。祭火时,禁忌用铁器、木棍弄火,禁忌掏灰、扔灰,禁忌打扫室内。新妇到男家时首先要拜丈夫家的火。只有先把自己介绍给火,然后才能成为这家中的一员。平时,也禁忌用有刃的东西捅火、拨弄火。俗以为这样会伤着火神,冒犯了火主。吃饭、喝酒时都要先往火里洒、滴上一点,说上几句祝福的话。如果不这样,也认为会得罪火神的。往火里泼水,更是忌讳。鄂伦春族、赫哲族也有这些禁忌。赫哲族人在必须用水浇灭火的时候,要说:“请火神爷把脚挪一挪。”以为如此提醒一下,火神就不会被伤着了。

  火神不能被伤害,也不能亵渎。污秽的东西禁忌扔入火中。鄂伦春族禁忌往火里吐痰、便溺、倒赃物。做饭时,如果不慎将饭汤洒到火上时,也要立即祈求火神不要发怒,甚至还要装烟赔罪。赫哲族、鄂伦春族等还禁忌随便从火上跨过,尤其是妇女,更不能跨过火堆。产妇甚至不能接近火,更不能拨弄火。平时妇女烧火做饭也禁忌正冲着灶门蹲着。火里也不得扔进葱蒜等有气味的东西。高山族还禁忌病人接近火堆。(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