狩猎业禁忌
狩猎业是一项古老的谋生职业,中国许多民族都具有悠久的狩猎史。狩猎业中也有许多禁忌习俗。
狩猎者出猎前要举行祭祀、供献猎神的仪式。猎人们还相信野兽是有灵性的,一般不敢直呼其名,而要改用一种称呼。如称虎为“大虫”、“神”;称熊为“大爷”、“老爷子”等等。还相信它们具有事先预知的本领。如果狩猎者不严格遵守某些禁忌,野兽就可能知道狩猎人的动向而提前跑掉了。例如,鄂伦春族、鄂温克族都禁忌狩猎前把猎事告诉别人。禁忌说“我们去打围”。更忌讳告诉别人打猎的地方和方向,就是自己家里的人也不例外。
在狩猎期间鄂伦春族、鄂温克族猎人禁忌给家捎信,家里也不能捎东西来,否则,对狩猎不利。狩猎时禁忌把木棍横放在经过的路上,必须用木棍标志时也要顺着放。据说横放木棍会使打猎遇到阻碍,不顺利。打猎时烧木柴,禁忌烧崩火的木柴,怕甭火的木柴崩着了山神爷(白查那)使狩猎无获。烧的木柴喜短忌长,据说烧的木柴长,打猎的日子也会拖得很长。狩猎期间还禁忌一切响动。不准唱歌、跳舞或者吵闹。鄂伦春族打猎时不能随便吹鹿哨,否则以为会刮天风,鄂温克族狩猎时做饭不可拖锅响,盛饭时不可刮锅响。见了野兽也不能乱指乱说。
鄂伦春族和鄂温克族在打猎时,还禁忌猎人之间闹不团结。禁忌出猎中互相吵闹或打架。否则,必定打不到野兽。如两个打猎的人相遇,要联合起来,共同围猎,平分猎物。但两个组最多在一起打一两天,就要分开。打猎时,看到野兽不能争先开枪。否则,谁也找不到猎物。在打到鹿、犴等猎物后,要把地上的血迹、污物收拾干净。狩猎的现场上还禁忌丢弃烟头、弹壳,遗留粪便等,也是怕后来的狩猎者受到影响。
鄂伦春族打猎时,还禁忌射击正在交配的野兽。认为打了这种野兽就再也打不着其他的野兽了。但是等到野兽交配之后,便可以射击了。
有些民族打猎时,还怕受到外人或者猎神以外的神灵的干扰。例如,珞巴族狩猎时忌讳碰上外人。万一碰上外人时要迅速悄悄走开。下捕兽器尤忌外人看见,否则,以为外人的灵魂会把猎物夺走,致使狩猎无获。佤族主人没有用过的枪弩,禁忌借给别人。否则,主人自己将打不到野兽。鄂伦春族在出猎时禁忌在篝火上洒水。
鄂伦春族人出猎时打到的第一只鹿、犴或野猪等,必须首先祭祀当地的山神。不先祭它,人在出猎中就会患病或打不到野兽。用狍哨引获的狍子,他们还忌讳割断其脖子,以为如果这样,就再也不能用狍哨引来狍子了。在长白山一带猎鹿的猎人,每逢打中一头公鹿时,要迅速跑过去,抱住鹿头,以防鹿因伤痛把鹿茸撞碎。猎公鹿忌猎鹿茸未长成者。平时打“菜围”,则只寻野猎、狍子之类,最忌射杀公鹿、母鹿。锡伯族人旧时禁忌猎杀狐狸。鄂伦春族、鄂温克族人打到大的野兽,如熊、野猪等,开膛扒内脏时,心脏和舌头必须连在一起。只有在煮熟吃的时候才可以割断。否则,以后就不能再把这类野兽引来了。
佤族人打猎,信守“见者有份”的格言,忌讳分漏了人头。否则,是对同伴的极大的蔑视,会引起争斗。其俗以为上山狩猎,每餐野味要吃干净,不得带回家。
鄂伦春族和鄂温克族对熊有一些特殊的禁忌和崇拜仪式。猎人们打到熊后,不能说“打着了”,而要说“可怜我了”。熊被打死了也不能说它“死了”,而要说“布土恰”或“阿帕恰”,即“成了”或“睡了”。在猎场上,猎获到熊后,要先由老年人去看是公还是母,禁止青年人看。因为熊的生殖器与人完全相同,认为青年人看了会患尿塞症。剥皮时会用毡子或其他东西将熊的下身盖上。如果是公的,先割睾丸,挂在树上,然后剥皮。认为只有这样,公熊见了人才能老实。同时要把动脉血挤进心脏,禁忌割断动脉。把肠子取出来绕熊头三圈后再切断熊的脖子。熊头禁忌食用,割下来用草包捆起来,放在木架上进行风葬。猎人们还要向熊头跪拜,给熊敬烟、磕头,向熊头祈求猎物,并用烟头熏熊头。然后,拿着熊皮到各户串门,让熊向人们告别。把熊皮留给老人。往回驮运熊时,还要假装哭泣。熊只能用骟马驮运,不得用骒马或公马驮运。熊肉要全村的人一起吃。切熊内的刀子不能叫刀,而要叫“刻尔根基”,意思是什么也切不断的钝刀。打死熊的枪,也不能叫枪,而叫“呼翁基”,意为打不死任何动物的工具,或称作“吹火筒”。吃熊肉时,人们嘴里要发出“嘎嘎、咕咕”的声音,表示不是人在吃熊肉,而是乌鸦在吃熊肉。熊的前肢,男人禁食。如果吃了,将来会被熊夺去猎枪。熊头、熊心及内脏任何人都禁忌食用,要和吃剩下的熊骨一起风葬。风葬时,人们要装着很伤心的样子哭,还要向熊磕头、敬烟、祷告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