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秘的蒙古族婚俗:不拜天地拜炉火蒙古族筷子婚俗

  流行于蒙古包的筷子舞,在喜庆的婚礼上,新郎、新娘和参加者手持一束筷子,有节奏地敲打着肩、手、腰、脚,边打边舞,时而旋转,时而下蹲,两肩和腰随之相应扭动,节拍明快,动作优美,令人目不暇接,平添了婚礼的喜庆氛围。
  
    我国北方农村还流行着一种风俗,每当新婚之夜闹洞房时,人们将筷子从窗外向新房里扔,以示吉祥如意,"快"生贵子。

 

    蒙古订婚送礼多

    如果蒙古小伙子看上了哪家姑娘,在订婚前,要托媒人带着象徵和谐、甜蜜、旺盛的白糖、茶叶、胶等物品,用一块白手巾包着前去撮合,若女方收下,婚事则可以进行。随后男方父母及本人要带着哈达、奶酒、糖块之类礼品求婚,一般要进行数次才能定婚。女方收下订婚礼后,男方还要向女方送三次酒,如女方将这三次酒全部收下喝掉,这件婚事便确定下来。当接近婚期,男方要给女方送一次礼,一般是煮整羊一只,还有酒、茶、哈达。女方对送礼者热情招待,双方祝酒,口颂吉祥语句,对歌庆贺。

    新郎受掰羊脖考验

    鄂尔多斯蒙古族新郎以及迎亲队伍到达新娘家后,总会被女方家当作上宾热情招待,大家在一起又吃又喝又唱又跳,好不热闹,这时,男方祝颂人会悄悄地离开宴席领着新郎来到新娘的房间里。待他俩在客位上坐下以后,陪娘们就会端上来一个煮熟了的羊脖子招待新郎,并请新郎把羊脖子从中间掰断,以试新郎的力气大小。为了戏弄新郎,陪娘们早就将一根红柳棍或一根铁棍子巧妙地插进羊脖骨髓道里。新郎如果事先有人指点,他就会识破其中奥妙,取出柳棍或铁棍,很容易地将羊脖子掰断。有的新郎则不识其中秘密,因而费尽力气,弄得满头大汗,像狗咬乌龟一样,又着急,又羞愧。而陪娘们则趁机用十分辛辣刻薄,但不怀恶意的语言挖苦,取笑新郎。被讥笑得满脸通红的新郎,此时恨不得脚底下突然有一个可以藏身的地洞。

    蒙古族是青海世居少数民族之一。约在13世纪20年代进入青海。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2000年有88829人,占全省总人口的1.71%,主要分布在海西州的德令哈、格尔木市和都兰、乌兰县,黄南州的河南蒙古族自治县,海北州的祁连县、海晏县和门源县,以及西宁市、海南州、海东地区、大通县和部分地区;民族自治地方有海西蒙古族

    藏族自治州和河南蒙古族自治县。青海蒙古语属蒙古语卫拉特方言,同以正蓝旗为代表的察哈尔语音为标准的蒙古语相比较基本一致。但也有自己的特点;文字使用“胡图木”蒙古文,即同内蒙古、黑龙江、吉林、辽宁等省区的蒙古族使用同一文字。主要从事畜牧业生产,逐水草而牧,经营绵羊、山羊、马、牦牛、骆驼等,居住园型毡帐“蒙古包”,冬暖夏凉,便于移动和抵御烈日风寒;部分在小块农业区和东部农业区从事农业生产,居住庄廓院式的土木结构房屋。其服饰由于长期与藏、汉族交错居住,因而形成既不同于藏族而又有别于内蒙古蒙古族的特点。男女冬季均穿“德吾日”(长皮袍),多用绒布做衣面,夏秋季则穿“拉吾谢格”(夹袍),节日或做客穿“吾齐”,(羔皮长袍,以绸缎或平绒做面,镶水獭皮边或彩色氆氇镶边),均系丝绸腰带。饮茯茶是蒙古族群众必不可少的生活习惯。青海蒙古族能歌善舞,豪爽好客,喜摔跤、赛马;信仰佛教,普遍崇奉藏传佛教格鲁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