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阳宅风水口诀

  如何看待建筑风水?
 如何看待建筑风水?
  中华文明不断进步,也收获了大量与居住场所有关的经验,建筑风水学由之诞生。有人觉得,这门学问玄之又玄,很是迷信。但事实上,如若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建筑风水学一样可以指导我们当下的生活,为现代人创造更加美好的人居环境。

  1什么建筑风水?

  谈及风水,总易让人想到周易之学。但其实,风水并非最初就与易学有关,它是一种相地术,拥有很高的实用价值。商周时期的相地术与占卜关系密切,占卜起决定作用,相地为辅。由来受到太卜掌三易之法,即《连山》《归藏》《周易》的影响,强化了占卜内容。之后阴阳五行、八卦方位等观念,也渐渐融入相地术里,变为风水术。

  据了解,风水二字出自郭璞的《葬经》:“气乘风则散,界水为止古人聚之使不散,行之使有止,故谓之风水。”在古人看来,风水是人们选择居住环境时,对地理、生态、气候等因素进行综合评判和避让禁忌的概括。传统风水学的核心理念是天地人合一,讲求建筑的布局与外观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基于此,传统风水学又衍生出许多派别,大体分为理气派和形势派。前者注重“方位生气”,着重研究时空宇宙以及人之命运的关联,也就是天干地支、五行阴阳、五卦九宫与命理的配置;后者注重“地势生气”,重点落在空间形象上,注重山川形势的选择,以观水、觅龙、察砂为着眼点,要求水要抱、龙要真,砂要秀。

  2有何基本模式?

  在古代风水理论中,中国建筑的选址的原则都应是背山面水、负阴抱阳。人居环境的最佳风水模式是:基址之背有主峰来龙山,并以群山为屏障,与大山相连通;基址两侧有扶手,前有河流蜿蜒而过,水前又有近丘远山相呼应;基址恰好在山水中央,内有千顷良田。此外,有龙、砂、水、穴、向等五大要点,都是在建筑选址中具体用到的。

  一是寻龙。即是选山脉。既要从宏观形势出发,又要考量其生态环境的优劣。

  二是察砂。基址四周之山被称砂,是基址主山的隶属山。其中“四神砂”是最有名察砂法,描述为青龙蜿蜒、白虎驯俯、朱雀翔舞、玄武垂头之态。在穿流基址的来处及去处的地带叫水口砂,一般会在此修庙、筑塔、建桥,美化这一天然屏障。

  三是观水。即对地平面上下水源质量和水流的形态进行考察。最佳模式是内侧弯曲而成的弓形河流。

  四是点穴。即选定基址地。是对环绕基址的山河进行综合考虑,对景和侧景的呼应关系进行统筹权衡,继而确定基址。

  五是取向。即确定朝向,决定着通风、日照等。土圭法和直观星体法是早期的测方向方法,后来又诞生了司南、指南针等测定工具。

  一言以蔽之,传统风水学是融合建筑、气象、生态、地质、地理等多门学科来对人居环境进行缜密选择的一门学问。

  3如何辩证看待?

  提及建筑风水,许多人脑中会立即浮现出修道之人,托一柄司南罗盘,一边环顾四周,一遍振振有词,充满玄妙之气,很不靠谱的模样。如何看待建筑风水这门学问呢?笔者认为:风水有迷信部分,也有科学内蕴,要辩证地看待。

  首先,我们要区分一组概念,即风水巫术与风水。风水巫术,是巫术观念在中国古代建筑领域里的延伸,是古人与超自然力间的一种沟通方式。但风水则是中国古代建筑文化的重要内容,是针对建筑的选址和规划设计,老祖宗总结出来的一套经验理论,有着科学的依据。建筑风水理念的可贵之处,在于将人视作自然的一部分,认为人与自然同处一个有机整体中,故居住的建筑空间理应与周围的环境相协调。在古人看来,风水是对理想生活环境的极致追求。风水这门学说,也因此有了“环境科学”、“环境景观学”或“系统论”的内涵。它将“天人合一”“阴阳相济”“刚柔互补”“方园相胜”“革故鼎新”“五行生克”“物极必反”等辩证之法应用于造屋之中,得出系统的“堪舆”理论,指导了中国数千年的建造之术。如此,风水师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是古代建筑的规划师与建筑师。

  中国建筑风水学的核心乃“天地人合一”,即排斥对自然环境的破坏,注重对自然环境的感应,指导如何生态科学地选址乃至建造,从而创造出中国从南到北、从西至东各具特色的城市布局、建筑风貌。相形之下,因受西方现代建筑的影响,我国现代的建筑特征日趋追求单一的形式之美,或追求的功能实用化,罔顾与自然、地域、历史条件的融合,造就了城市的逐渐趋同。

  此外,当下正热的生态建筑,其理念即是把人、建筑、自然、社会当成一个生态系统,而建筑作为其中一环,必须协调统一才能确保整体的正常运行。这恰与风水把宅舍作为天地有机体的一部分,强调三者间的和谐,有惊人的相似处。从一定意义上而言,建筑生态学与风水学的步调颇为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