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网友在网上提问有关于易经的问题,易德轩小编针对这个问题为你提供相关的问题解答,希望对你有帮助。
  
  道
  
  一阴一阳之谓道。
  
  中国传统哲学,以道为最高范畴。古往今来,任何人研究中国传统哲学,传统文化,研究到了道的层次,就实现了人生追求的最高境界、圆满境界。
  
  中国古代的道家,是道的执着的追求者、研究者。老子因《道德经》而着名,《道德经》以道德为篇名,也以谈道论道为指归。
  
  从道家中派生出的宗教道教,有两大教旨。一是以生命为代价,通过修炼验证道的存在;一是以道术为人们的生存服务。二者能够经受实践检验、验证的,被称为得道。
  
  中国古代的儒家,讲天道与人道,讲天道与人道的关系。孔子“朝闻道,夕死可也”,见出孔子的求道问道精神。天的观念,天人合一观念,实质是道的观念。《论语》、《中庸》等儒家典籍中,有丰富的关于道的论述。
  
  佛教入中国,汇入中国文化传统,也取用道的概念,作为佛万能之下的二级哲学范畴。关于灵魂的存在与轮回,就适当道破了佛的法力之外具有的不以佛的意志为转移的道的自然权力的存在。
  
  从古至今,谈道论道的人很多。尤其成就圣贤事业的人们,言谈之间,经典之内,左右不离这个道字。结果是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形成儒、道、佛三家圣人谈道,谈出三种样子。三家所谈,都很高深,很玄妙,入几入微。又都讲法外无法,只此一法。

  关于易经的一些基本概念

关于易经的一些基本概念

  高深玄妙,入几入微,至今世人却依然不明白、不清楚什么是道。
  
  法外无法,只此一法,于儒、道、佛各家高妙处,世人又听得略有相似,似可殊途同归。
  
  道是什么?什么是道,道到底能不能讲明白?能不能用明白话讲明白?
  
  道能不能亲密接触?
  
  道能不能避开或运用?
  
  儒家讲“道不远人”,道不能须臾离开,能离开的,就不是道。佛教讲缘起因果,也是个道不远人的意思。道不远人,却又“百姓日用而不知”,又“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一个“道”字,从古至今,始终把人弄得一头雾水。
  
  阴阳
  
  “一阴一阳之谓道”,是《易经》中的一句话。这句话比那些玄玄冥冥,囫囫囵囵的,高深莫测之论,要清晰一些,显得更较接近道。
  
  《易经》说,阴阳就是道。
  
  什么是阴阳?
  
  道是中国传统哲学中的根元,由此一元,派生出层层叠叠的哲学范畴与概念。阴阳是属于解析、支撑道这个元概念的一个基本概念。道是什么?道就是阴阳,道是由阴阳构建的,道是各种阴阳关系的总和,是对各种阴阳关系的总的指称。
  
  阴阳是什么呢?我们来看看传统《周易》对阴阳的解释:日为阳,月为阴;天为阳,地为阴;山为阳,水为阴;男为阳,女为阴;动为阳,静为阴;刚为阳,柔为阴;上为阳,下为阴……物物可分阴阳。
  
  同一物体内部,又可分阴分阳,所谓一物一阴阳。
  
  混乱之处是,究竟是解释清楚了阴阳,还是没解释清楚阴阳?有如问什么是山?回答黄山是山、泰山是山、华山是山、太行山是山。你说不是吗?它们都是。你说是吗?总觉得回答中缺少什么。总觉得是有枝叶无主干的回答;有铺排无主体的回答。
  
  这是中国传统哲学、传统文化极高明,极伟大,极微妙,极辩证的属性。这样讲,不如说中国传统哲学到最后、最高处,是一团乱麻。
  
  道与器
  
  更混乱的是,把根本就不懂得的道,解释为形而上学。
  
  东方与西方,哲学中都存在形而上范畴。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道与器,体与用,有与无,现象与本质,精神与物质,对于哲学中高居于物质之上的,无力解释清楚的,精神方面的一些存在,被称之为形而上。
  
  无论是精神存在还是物质存在,既然是存在,可以这样被割裂为两种存在吗?哲学中真的存在不可认知的存在吗?真的存在形而上学吗?真的存在绝对真理吗?
  
  《易经》的真实意义,《易经》的原旨,不是这样认为的。《易经》原旨不是《易经》文本中的文字部分的阐释,不是易经中的文字。或者说不完全是那样,不完全是那些。
  
  易经不分别形而上与形而下。有形而上与形而下之分,是由于人类知识准备不足。更准确地讲,是人类在自身进程中,丢失了远古的知识才造成的。
  
  有人问,宇宙中其它星球上,有没有人类或生命存在?我们可以果决地回答说,没有。
  
  人类的宇宙探索在飞速进行中。月球,水星,火星,土星,冥王星,人类的知识锐角,确实是越来越深入。人们对宇宙其它星球存在生命的愿望,越来越大。人们关注于其它星球上有没有水的存在。
  
  人们的直觉中、猜测中,认为水是诞生生命的条件。我们不要这样认为。要回答宇宙其它星球上有没有生命,我关注的是阴阳。关注于宇宙其它星球上有无生命存在,取决于有无阴阳形成。
  
  猴子掰玉米的故事,人人都知道。人类的知识积累、知识记忆,是猴子掰玉米那样的情形。
  
  道是人类已经遥远的知识记忆。是已经忘却的知识记忆。
  
  人总是要么把复杂问题简单化,要么把简单问题复杂化。把这种原来曾经是知识后来失忆的知识模糊化,玄妙化,简单化,甚至搁置的部分,被称为形而上学。东方与西方一切哲学文化中的形而上学,都是可以逐步被消解的。可以随着对道的知识化、清晰化,形而上部分可以转入到形而下部分。
  
  先天八卦与后天八卦
  
  易经八卦的文本,应该有两种形式。
  
  伏羲首创易经八卦。伏羲创造八卦时没有使用文字,《易经》文本中的一切文字都是后人添加上去的,主要有三个人,一是周代早期的文王,为易经的八卦乃至六十四卦的每一卦,作了卦辞。再是文王的三儿子周公,为易经的每一卦作了爻辞。之后是周朝末年、春秋早期,孔子作了易经中的易传。
  
  伏羲创造易经八卦,原本只有符号。
  
  以上八个符号,依次读作:乾、兑、离、震、巽、坎、艮、坤。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易经八卦的八卦。是生成易经六十四卦的八个主卦。通常称作八经卦。
  
  伏羲就是运用以上这类符号,来表达他对道的认识,对阴阳运动规律的认识的。
  
  伏羲不使用文字,而完全用符号来表达他伟大绝世的思想、哲学、文化,几千年来,我们认定的常识是伏羲时代还没有文字。到底是不是这样?是因为人类还没有创造出文字伏羲才不得不使用符号,还是有文字伏羲不用文字而使用符号?
  
  有一次,孔子对他的学生说以后不在传道了。学生说老师如果不传道,我们记录什么?孔子说,你们看,天说话吗,天不说话而道在啊!孔子说,言不尽意。
  
  伏羲不用文字而用完整的符号系统,或许正像孔子能够认识到的那样,道是最难用文字来表达的。
  
  我们知道,伏羲的符号系统的易经八卦乃至六十四卦,是观察的产物,是观察的记录。人类对于观察所得最不失真的记录,或许是描绘与摹写,不是文字表达。
  
  三才
  
  阴阳这两个汉字的写法上,或许有些意味。“阴”字是耳朵偏旁加一个月亮的月字,是告诉人们要用耳朵去倾听月亮。常识是月亮或着它的光芒并没有声音,怎么能够去倾听?
  
  “阳”也是耳朵旁加一个表示太阳的日字,太阳本身或它的光芒也不具有声音,又怎么能够听到太阳的声音呢?
  
  在汉文化传说史中,造字的仓颉晚于造卦的伏羲。先有伏羲,后有仓颉。先有卦,后有字。这是汉文化的先后顺序与意义。研究汉文化,研究中华民族文化,不可以只从有文字开始,把文字之前的八卦文化时期切割掉,切割掉文字之前的漫长悠久的八卦文化历史时期,就等于切割掉汉文化的源头。
  
  史传文化中,有仓颉的时候,伏羲早已经是先代的圣人。伏羲的易经八卦文化,已经是汉文化的主体,影响巨大。仓颉为伏羲造字,后来者为先圣造字,为影响巨大的伏羲文化造阴与阳两个字,应该不得不慎重,不得不准确。
  
  假如仓颉造字准确,伏羲易经八卦体系中极其重要的阴阳概念中的阴,就与月亮有关;阳,就与太阳有关。
  
  绝对一点讲,伏羲易经八卦体系中的阴阳,只指月亮与太阳。
  
  阴阳只指月亮本身与太阳本身。后来《周易》学说中附会的那么多的天地,山水,男女,动静,刚柔,上下等等,也就绝对没有,绝对不对,绝对不是对阴阳的准确解释。
  
  如果天地,山水,男女,动静,刚柔,上下之类,也属于阴阳范畴,也只能是次生物。准确的讲,只是解释了阴阳的部分作用。
  
  我们就可以给易经八卦中的阴阳概念,给“一阴一阳之谓道”的阴阳,作出一个释义了:所谓阴,是指月亮具有的像声音一样的摸不着、看不到的作用能量。所谓阳,是指太阳具有的像声音一样的摸不着、看不到的作用能量。
  
  太阳的能量作用,作用于地球。即便地球不是唯一的受体。比**亮也同样是太阳能量作用的受体。太阳系内其它大小星球或许都是太阳能量作用的受体。
  
  月亮的能量作用,作用于地球。地球可能会是唯一或者最大的月亮能量作用的受体。
  
  有阴阳而有三才。易经八卦知识体系中的三才,指太阳、月亮、地球三者。指太阳、月亮、地球三者之间的关系。
  
  传统《周易》理论中所说的三才,是指天、地、人。兑易理论体系不这么讲。兑易理论体系认为,人,只是地球这个阴阳受体上很普通的一类附着者。人甚至可能不一定是地球生命体中的必有者。地球上的一切物体与生命,依其接受太阳、月亮阴阳能量作用的大小多少而区分为生命物体与非生命物体。
  
  人,缺少与日月构成三才的资格。
  
  月亮的能量,来自太阳。太阳的能量,并不来自月亮。
  
  这在易经知识体系中,就必须要明确:阳能生阴。阴不能生阳。阴中有阳。阳中绝对无阴。
  
  这就又必须纠正数千年来传统《周易》理论中的阴阳互生、阴阳互根、阳中有阴的错误观点。
  
  爻
  
  对于地球的角度来讲,太阳阳性作用作用于地球的能量是向下的。我们用下面的符号,表示易经八卦中的阳爻。
  
  月亮的阴性作用作用于地球的能量,总是与太阳的阳性作用能量相对应。我们用下面的符号,表示易经八卦中的阴爻。
  
  现存最古老的易经文本中的符号系统,表示阴性能量的,是用一条中间断开的短横线表示。中间断开,表示月亮的能量作用是由月亮间接的把太阳的光反射到地球上。表示阳性能量的,是用一条中间不断开的短横线表示。中间不断开,表示太阳的能量作用是直接作用于地球上。
  
  在失传的易经符号系统文本中,易经八卦以及六十四卦卦符的画法,不是短横线与断开的短横线的画法,完全不是。而是像上面的三角形那样的画法。在一些出土的较早时期古陶文饰上,大量的三角文饰,有着阴阳意义。三角形画法,既有阴阳、阴阳直接作用与间接作用的表示意义,同时表明了阴阳能量作用的作用方向。
  
  爻指的是表示阴阳的符号。有阴爻,阴爻表示月亮阴性的能量。有阳爻,阳爻表示太阳阳性的能量。像用声音形容无形的阴阳能量作用一样,爻这个字,也有些意味。是摇动的意义;是变动的意义;是微细、频繁的意义;是交织、交错的意义。是阴阳能量作用的具体化及其结局。
  
  阴阳生成八卦的过程
  
  易经八卦的生成过程是太阳的阳性能量作用与月亮的阴性能量作用相互发生关系的过程。
  
  (一)、阴阳两仪
  
  一、纯阳 二、纯阴
  
  (二)、四象
  
  三、阳与阴组合 四、阴与阳组合
  
  (三)、乾坤两卦的提取
  
  五、乾 六、坤
  
  (四)、阴阳生六子
  
  七、离 八、坎
  
  九、巽 十、震
  
  十一、艮 十二、兑
  
  十三、坎 十四、离
  
  阴阳可以生成八卦。将每一卦与另外七卦发生关系,也可以生成六十四卦。
  
  易经符号系统中把经卦的卦符,为什么有三个爻组成,不时有四个爻、五个爻……就是两仪与四象组合的结果。组合后的每一卦都是六个爻,不是五个爻、七个爻、八个爻,也是八经卦互相组合后的结果。
  
  阴阳即两仪。有三种意义。一是总的来讲太阳的阳性能量一面与月亮的阴性能量一面,称作两仪。一是指具体的阴爻与阳爻。一是指由阳爻生成的离、巽、艮三个卦的一面与由阴爻生成的坎、震、兑三个卦的一面。
  
  四象是阴阳两爻组合成两种关系时呈现的现象。
  
  要特别注意的是,乾坤两个卦。乾坤两个卦在传统《周易》理论与观念中,占据了过于重要的位置。称其为易之门户。称其为父母卦等等。兑易八卦生成推演图式中,我们可以看出是阴阳生成其他六个卦,是阴阳生六子,不是乾坤生六子。乾坤两个卦,只是从阴阳两仪与四项中,抽出的三个阳爻与三个阴爻。只是古代圣人在对两仪、四象的认识研究中对爻的归类。一些传统《周易》理论,将乾坤儿卦,抬得很高。另一些传统《周易》理论,将乾坤二卦中的乾卦,称作孤阳;将坤卦称作虚阴。称作孤阳不长,虚阴不生。传统《周易》理论与观念中这种混淆,比比皆是,我们一定要注意分辨。
  
  传统《周易》中,坎、离二卦,分别是属于阳还是属于阴,研究易经久了的人们,知道这是个很久以来争论不清的问题。在以上推演图式中,我们就明白了,从阳仪的一面,可以推演出坎、离二卦,从阴仪的一面,也同样推演出了坎、离二卦。这就是说坎卦本身既有阳性的性质,又有阴性的性质;离卦本身也是既有阳性的性质,又有阴性的性质。
  
  宋代理学家,是编造易经深化的高手。他们编造了不少被后来几个朝代直至今日人们所认可的并且已经形成了人们的诸多错误观念的易理神话。传统《周易》文本中,有一幅六十四卦生成图。是宋朝邵雍、朱熹几个理学大家搞的。那是一幅很可笑的生成图,简直是儿戏的生成图,漏洞太大、太多的生成图。图中从乾坤二卦开始,把每一卦都分成一半阳一半阴,就那么分上去。易经的每一卦是一半阴一半阳吗?乾卦中含阳吗,能够证明三爻卦、六爻卦怎么来的?传统《周易》理论、观念中混淆是非的东西实在太多。没有个分辨力,别学什么《周易》。
  
  河图
  
  洛书
  
  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
  
  无极与太极
  
  天人感应与天人合一
  
  唯物与唯心,心灵与肉体,物质与精神,易经八卦作为整个人类最古老的哲学,将以上一系列问题,归结为阴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