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字“祊”的意义
字形与读音:
“祊”(拼音:bēnɡ),总笔画数为8,部首为“礻”,属于水五行。该字在《康熙字典》中被归类于午集下,示字部,页840第12。
字义解释
宗庙之门:
古代称宗庙之门或庙门内设祭之处。例如,《礼记·祀器》中提到:“为祊乎外”。据传,“祊”指的是庙门内进行祭祀的地方,因此也称为“庙门曰祊”。这一说法来源于《诗·小雅·楚茨》的注解:“祝祭于祊”,意即祭于庙门之内。
绎祭:
指正祭毕后于次日举行的续祭仪式。《礼记·礼器》中提到:“设祭于堂, 为祊乎外”。这里的“祊”指的是在庙门外举行续祭活动时所使用的场所。
古邑名:
春秋时期郑国用于祭祀泰山的汤沐之邑,在今天的山东省费县东南。《左传·隐公八年》记载:“郑伯使宛来归祊”。此地是郑国用来供奉泰山神灵的重要地点。
河名:
此外,“祊”还是一种河流的名称,在山东省境内。
字的古典解说
《说文解字》:
从“示”得声,表示祭祀之事;或作“方”,形容门内设祭,以彷徨求之。
《诗经·小雅》:
《小雅》中的诗句描述了在宗庙中举行的祭祀活动,“祝祭于祊”,其中“祊”代表庙内的祭祀场地。
《礼记·礼器》:
这里提到了两种不同的“祊”的含义:一种是在正祭时,在庙内求神;另一种则是在第二天举行绎祭时,在庙门外设置祭祀用品。
字在中国古典文献中的引用
诗词内容:
- 《诗经·小雅·楚茨》:“祝祭于祊”,表达了对祖先和神灵的敬仰之情。
- 《礼记·礼器》:“设祭于堂,为祊乎外”,强调了祭祀活动的具体位置和时间安排。
成语与组词
相关成语:
由于“祊”较为冷僻,直接相关的成语较少。然而,可以将其与其他与祭祀、宗庙有关的词语组合使用,如:祊庙祭祖、祊宫礼乐、祊庭设享等。
常见词汇:
- 祊宫:指宗庙
- 祊室:祭祀之所
- 祊庭:庙前庭院
- 祊祀:举行祭祀典礼
- 祊仪:祭祀仪式
- 祊奠:供奉祭品
- 祊享:接受祭拜
- 祊位:祭祀位置
- 祊祭:祭祀过程
- 祊礼:祭礼之一种
- 祊堂:祭祀殿堂
- 祊筵:祭祀筵席
- 祊坛:祭祀用的土台
- 祊香:焚香祭祀
- 祊烛:点灯祭祀
- 祊牲:祭祀用的牲畜
- 祊具:祭祀用具
- 祊食:祭祀食物
- 祊酒:祭祀用的酒
- 祊果:祭祀水果
总结
“祊”作为汉字,其内涵深厚且富有历史价值。它不仅涵盖了古代祭祀文化中重要的概念,如宗庙之门、庙门内设祭之地以及后续的绎祭,还在历史上扮演过重要角色,特别是在春秋时期的郑国,它是用于祭祀泰山的特殊地域。
通过理解“祊”的多重意义,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体会到中国古代礼仪制度的复杂性和细致入微之处。同时,“祊”也在诗歌和其他文学作品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记,反映了古人对于宗教信仰和祖先崇拜的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