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起名字的礼仪

命名的礼仪本是件十分郑重而讲究的事情。
  早在先秦时期,就有史书记述命名的礼仪了。西汉戴圣编定的《礼记》就对春秋战国时期命名的礼仪作了详尽总结。《内则》篇在记叙太子命名之礼时说道:婴儿出生以后,在第三个月底,选择吉祥之日命名。这一天,婴儿要剪去头发,仅留一鬌。男孩和女孩的头发怎样留,也很有讲究。母亲为婴儿沐浴而穿上新衣服后,携子拜见父亲。父亲进门后须向西而立,母亲抱子出,应站立东面;并由乳娘宣布种种规矩和礼仪,然后,由父亲握住婴儿的右手,逗笑婴儿后为之命名。夫妻之间还要互相答对,记下这一庄严的时刻,并由婴儿的老师向大家宣布正式的名字。接着还叙说了世子、庶子、庶人等命名的礼仪,大体相仿。
  不过,由于时代、各地风俗及个人身份不同,命名的时间也不仅仅是在“三月之末”。《礼记•曾子问》云,帝王或诸侯正妻所生之子,出生后若父已死而未及葬,就得在出生的第三天于父殡前命名;如出生之后,父已死且已葬,则仍在三月之末于父庙命名。
  洗三命名的旧俗。在婴儿出生三天后,替其洗身,并为之命名。此种习俗在《金瓶梅词话》《醒世姻缘传》中都有清楚的交代。例如,西门庆的儿子官哥儿,就是洗三这天取的名。唐代还有满月命名的习俗。大诗人白居易的谈氏外孙女名叫“引珠”,是农历11月24日生,到小年日即12月24日满月,作为外公的白居易,应俗受请而为外孙女取名。白居易《小岁日喜谈氏外孙女孩满月》诗云:“今旦夫妻喜,他人岂得知。自嗟生女晚,敢讶见孙迟。物以稀为贵,情因老更慈。新年逢吉日,满月乞名时。桂燎熏花果,兰汤洗玉肌。怀中有可抱,何必是男儿。”
  清人沈钦韩《春秋左传补注》云:命名还有在孩子生日这天进行的,父亲听清孩子所喊叫的声音后,以律定其名。
  另外,“抓周”命名的礼俗,也可上溯到南北朝。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风操》就有记载。不仅江南如此,北方也兴此风。蔡绳格《北京礼俗小记》:“小孩周岁抓周,设晬盘,中置文武农工各小器具,令其随意抓取,以卜其生平所向,福泽何如。”无疑,“抓周”取名的礼俗,仍保留了先秦时期的许多命名礼仪,且很有生命力。钱锺书周岁那日,其父按无锡当地的习俗,置杂物让他去抓取,他抓的是一本书,因此取名“锺书”。时至今日,为孩子命名也还有“抓周”的,但并不十分认真,大多当做一种游戏而已。
  在我国,还有拜干爷认义父、收义子认干儿的风俗。而干爷为干儿命名的礼仪也很讲究。首先要冠以干爷的姓,其次是必须取双字名,且此姓名只能由干爷干娘称呼,而平常仍使用原来的姓名。具体命名的过程,徐珂在《清稗类钞•风俗类》“干儿”条里有记载:“命名之日,由干儿之父母率儿登堂,具馔祀祖,更以礼物上献干爷干娘;书姓名于红笺,于其四角并著吉语,媵以金银饰、冠履衣服、珍玩、文具、果饵。”
  现代生活繁忙紧张,人心也日渐浮躁,很多人早已忘却了这些传统,或者根本无暇顾及。面对西方洗礼命名的典雅、神圣,我们古老而文明的华夏民族,到底是重建崭新的命名文化,还是回归于传统呢?值得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