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道、佛“三教合一”
儒、道、佛“三教合一”浑元归易本质规律
文/王少英(宁夏)
“三教”是指中国传统文化三大主体儒、道、佛。“三教合一”是指儒、道、佛三大宗教所体现的基本理论与实践方法的融合统一。浑元指天地人三元浑然合一的本质规律,归易,即归宿于中国易经的大易大道之中。
从儒学、道学、佛学的产生发展,到逐步形成,即是一个自然历史与自然文化逐步融合发展的过程,也是一个圣贤哲学思想体系向民间世俗教化发展的一个政治化、群众化过程。但是从哲学、人学、宗教学、政治学的最终高度看,“三教”之旨莫不与华夏大易之道相共生,其共同思想目标是“指导人类、谋福消灾、平安生活”。
中国的儒学思想始于文王、发于周公,盛于孔孟,衍于诸儒。其著作以《论语》、《孟子》为代表。从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经汉唐宋,逐步形成儒教,把孔子尊为圣人的地位,成为儒生拜祭的精神偶象。孔子《论语》也就成为历代王朝太学、国学的主要课本。孔子的“忠孝”“仁礼”思想,就作为儒教“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儒学规范,成为千百年来中华民族的主体思想,维持着中国封建社会的长期稳定发展。
中国的道学思想,始于黄帝、盛于老、庄,用于汉初。而作为道教则是发于东汉,倡于于魏晋,扬于唐宋,盛于元明,衰于清代。道学著作以春秋战国时期的《老子》、《庄子》为代表。道教则以汉魏时期于吉、宫崇的《太平清领书》,齐人甘忠可的《包元太平经》等为代表。汉末张角的太平教,张道陵的五斗米教,是中国道教发展的初型。道教尊老子为“太上老君”,老子《道德经》是道学、道教的最高典范。老子提倡“道”为万物之本质规律,“德”为万物规律的物质体现,道涵德中,德涵道妙。因此,人类开智,在于格物悟道,遵道行事,不违天常,是为文明。
中国的佛教、佛学思想,是汉明帝永平八年(公元65年)以来从印度传入中国而形成的。佛教的教派与著作主要有:大乘律宗的《三藏》;三论宗的《中论》《十二门论》《百论》;密宗的《大日经》、《苏悉地经》等;法相宗的《成唯识论》;天台宗的《法华经》;华严宗的《华严经》;禅宗的《六祖坛经》、《金刚经》、《心经》等七经;净土宗的《无量寿经》等五经一论。这些佛教八派之经虽各有不同,但其哲学要旨大致归一,主要是“色”、“空”二论。强调“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心经》),“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金刚经》)。佛教把世界分为可见的“色”界与不可见的“空”界,色、空之间互为存在,即同又不同,要去掉染著,离“色”修“空”。实际上是教人们把握世界万事万物的生灭规律。认识“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的深刻道理,从而破除“虚妄”、“执著”,依佛理而践行,达到身心证悟,平安处世,普渡众生。
儒、道、佛三教在中国的形成与发展,除了深刻的社会因素外,三教在哲学思想、人本思想、宗教思想、政治思想方面有着重要的同一性。儒教从王道治国入手,强调文德教化。强调以人为本,忠孝为先,以礼相序,不悖纲常,积极做到人伦天道与社会礼乐秩序的完美统一,从而达到消除人为灾难,使社会走向“道不拾遗,夜不闭户”的文明时代。
道教主要从哲学认识方面入手,认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强调万物得自然顺行与社会的自然发展,“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在认识万物规律的方法上,强调“绵绵兮若存”,“众妙之门”,“孔德之容,惟道是从”。在对“道”的认识上,他感觉:“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自今及古,其名不去,以阅众甫。”老子对自然社会的认识有独特深邃的穿透力,故孔子曰:“老子者,犹龙也,见其首,不见其尾也”。
佛教从哲学角度出发,提出“色”、“空”论,从人本角度出发,提出认识与消除人间精神烦恼的方法与途径:如四圣谛、八正道、十二因缘、五蕴、无我论、业报轮回等说,从而引导教育人们,认识烦恼之根,排除烦恼之惑,以达到脱离苦海,修成正果。在排除烦恼的理论与实践方法上,有经、律、论等系统理论以及持法咒、苦禅修等具体方法。
佛教在魏晋隋唐时期,由于中原王朝的大力推行及西来高僧的翻译传播,从西北向东南西南迅速发展,以致与当时儒教、道教并驾齐驱且又后来居上。因此,从魏晋开始,人们就就十分关注三教的平行发展,此后,经历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三个大的阶段.,逐步趋向成熟。
魏晋南北朝时,吴主孙权已将儒、道、释三家相提并论。牟子在《理惑论》中,已开始论述儒、佛两道思想的一致性。道安则用《老子》语义解释《般若经》。张融、顾欢等人提出“道同器殊”,更将“三教同源”提到一个新的高度。他们认为:形而上之道,本来是一,形而下之器,则有释、道之分。到北周卫元嵩的《齐三教论》时,则更加明确地开始对三教进行分析论述。这说明六朝时,不但很多人开始在理论上探索“三教同源”问题,而且也有人通过自身学习,来实践“三教同源”问题。其中,修佛著名的梁武帝,就是实践“三教同源”的典范,他在其《述三教诗》中记载的“少时学周孔”,“中复观道书”,“晚年开释卷,犹月映众星”,最后达到“至理归无生”的认识,形象地说明了儒、道、佛三教逐步走向趋同的发展轨迹。
隋唐宋时,三教鼎立发展与思想交流空前活跃。唐宋诸朝曾多次举行三教辩论会,进一步促进了三教思想的交流融合,不但形成儒、释、道三教结合的典型派别——禅宗,而且形成士人兼习儒、释、道的社会风尚。中唐以后,不但天子生日要举行三教讨论的传统活动,使三教思想趋于一致。同时,三教的重心也逐渐由佛转儒,深入人心。武则天时编纂的《三教珠英》,既是儒、道、释三教趋同的结果,也是“三教虽殊,同归于善”的最好解释。
元明清之际,对三教的本质研究又上了一个台阶,开始倡导“莲藕荷叶与莲花,三教本来是一家”的理念。首先在明太祖《三教论》、《释道论》的倡导下,一些学者不但提出了“三教合一”的概念,还开始实质性的研究“三教合一”的基本理论与实践方法。同时,还依此理论创立了“三教合一”的“罗教”、“三一教”以及“三教归关羽所管”的关帝信仰等。
“罗教”是当时民间影响很大的宗教,为退役士兵罗清所创。罗清不但编有儒、道、佛三家经典杂汇的《五部六册》,还明确提出:“一僧一道一儒缘,同入心空及第禅。似水流源沧溟瀇,日月星辰共一天。本来大道原无二,奈缘偏执别谈玄。了心更许何谁论,三教原来总一般”。“三一教”是以儒为主体的儒、道、佛“三教合一”,为明末林兆恩所创。林提倡以“三教归儒”、“三纲复古”,“思易天下后世”。同时他还付诸实践,“立庙塑三教之像:释迦居中,老子居左,”“孔子居右”,将三教的共同信仰与崇拜体系完整地结合起来,提升了“三教合一本质内涵。
到了清代,不但使“三教合一”的研究实践更加趋向成熟,而且还把“三教合一”研究实践与周易研究系统结合起来,并取得了里程碑的突破。清代智旭大师撰写的《周易禅解》,就是这方面的代表作,他在理论与实践方法上的综合研究与新的突破,为三教与易经的系统整合和研究开辟了新的道路。
智旭《周易禅解》的最大贡献是“以易理统合三教”,他认为“由天地万物而为易书,由易书而成易学,由易学而契易理”。“易理本在天地之先,亦贯彻于天地万物之始终。今言天下之理者,以既依理而有天地,则此理即浑然在天下也”。因此,他以易理为基础,以易的天地之理,阐说佛、道的心性之理。他认为易理得禅道而深,禅道得易理而广,易的崇德广业,遏恶扬善,与佛家的“慈悲度人”,道家的“崇道化人”、儒家的“文德教化”,有异曲同工之妙。他还认为:易是以儒家经典的方式显示出来的,因此,从易学中剔出易理,是为了以儒证佛,以“理”沟通儒、道、佛。智旭的《周易禅解》,将禅、儒、道、易,熔为一体,以易理证统三教,化尘和光,浑然天成,在易学、儒学、道家、禅佛思想史上具有及其重要的影响。
众所周知,易经形成于我国的夏商周时代,已历时三千余年,他不但是我国儒学之祖、道学之祖,同样,我也认为是我国的佛学之祖。易理为天地万物之理,易为天地之先,是华夏民族对世界文化作出的最重要的、最伟大的理性文明的贡献。它的系统形成和广泛的应用于社会,要比我国道学、儒学的创世人老子、孔子,以及印度佛教创世人释迦牟尼的诞生还要早500年以上。易经的通彻万物之理,阴阳消息变化,神机妙然预测,无不闪烁着人类伟大智慧的光芒。道家以“易理”、“道德”的自然悟证而开智天下,深宏不息。儒家“正心、修身、齐家、治国”而“平定天下”,生生不息。佛家以悟证“色”、“空”而普度众生,生生不息。究其至理,皆是“爱人救人”,寻求“天人合一”,“消灾免难”的健康生存之道。儒、道、佛三教的理论,无不蕴含渗透着“易”的思想与精神。因此,从这个方面讲:“大道本是一,何需乱寻求。悟得天地开,人人尽风流”。
作为中华文化特有的“三教合一”现象,其实质是“以易贯之”,体现了《易经》的思想和精神。
目前,社会上对易学与“三教”之学的研究体悟,逐步深入。因此,我们应当学习古人,将易与儒、道、佛三教结合起来系统研究,找出简便易行的一般共性规律来指导社会实践,这无论对于易经的广泛深入应用研究,还是对“三教”的发展应用研究,都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同时,对于我国华夏民族文化文明的复兴、走向世界,具有及其深远的历史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