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字意义
“髆”字是一个具有古汉语特色的汉字,其基本含义为肩部的部位。根据《说文解字》中的解释,“髆”指的是肩甲。在古代文献中,“髆”也常常用来指代人体上半身的强壮部分,特别是在描述武将或英雄形象时。
读音和五行
“髆”字的拼音为bó,笔画数为8,偏旁未标明。根据传统五行理论,该字与五行之间没有明确关联(即五行为无)。这是因为“髆”字更多地被用于描述身体部位,在五行分类中并不常见。
起名意义
“髆”字由于其独特的意义,在现代名字中较为少见。然而,如果选择使用“髆”字作为名字的一部分,可以传达出一种力量感和坚毅的气质。例如,古代有位皇子名叫刘髆,曾被封为昌邑王,这表明“髆”字也曾被用作人名,并赋予了某种特殊的象征意义。因此,使用“髆”字可以寓意孩子将来拥有强健的体魄和坚定的意志。
字典说明
根据《康熙字典》记载,“髆”字收录于〈亥集上〉【骨字部】第1450页第19行。字典对“髆”字的具体解释如下:
【唐韻】補各切【集韻】【韻會】伯各切,??音博。
【說文】肩甲也。
【前漢·武帝紀】皇子髆爲昌邑王。
【註】晉灼曰:髆,許愼以爲肩髆字。
【集韻】或作?。
又【集韻】匹各切,音粕。義同。本作?。
这些注释不仅提供了关于“髆”字的读音信息,还详细说明了它的具体含义及历史背景。
古典解说
从文辞、集韵和《说文解字》的角度来看,“髆”字最早见于许慎的《说文解字》,被定义为“肩甲也”。这种解释直接指向了人体的肩胛部位,反映了古人对人体结构的认知。
此外,《前汉书·武帝纪》中提到:“皇子髆为昌邑王”,说明“髆”字曾在历史上被用作人名,且赋予了特殊的社会地位。晋灼在其注释中进一步强调了这一点,指出“髆”是许慎所使用的“肩髆字”,这显示了“髆”字在古文中确实有其特定的意义和用法。
诗词内容
“髆”字虽然较少出现在古典诗词中,但因其独特性和文化内涵,偶尔也会被诗人引用。尽管目前没有找到专门以“髆”字为主题的作品,但在一些描写英雄形象或战场情景的诗篇中,可能会隐含或提及“髆”字,用以表达英勇无畏的精神。
相关成语
以下是一些包含“髆”字的成语,尽管数量不多,但每个都具有独特的意义:
- 披堅執髕:形容战士穿上坚固的铠甲,握紧兵器,准备战斗。
- 披堅執銳:意同“披坚执锐”,表示战士全副武装,准备好迎战敌人。
- 肩背相摩:形容人群密集,肩膀和背部互相接触。
组词
以下是20个与“髆”字相关的词汇:
- 肩髖
- 肩髆
- 臂髖
- 胸髖
- 手髖
- 披髕
- 披銳
- 執髕
- 披堅
- 肩帶髖
- 肩髖關節
- 肩髖骨
- 肩髖肌肉
- 肩髖痛
- 肩髖受傷
- 肩髖脫臼
- 肩髖炎
- 肩髖手术
- 肩髖按摩
- 肩髖保健
文章总结
通过本文的介绍,我们深入了解了“髆”字的多重含义及其在古代文献和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作为古汉语中一个描述人体部位的重要词汇,“髆”字不仅承载了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还在某些特定场合中展示了其独特的价值。无论是在起名还是在文学创作中,“髆”字都能带来不同的视角和灵感。希望读者能从这篇文章中获得更多关于这个古老而神秘的汉字的知识。